教育综合知识标准预测试卷(一)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史上被公认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2.【答案】D。 解析:实验教育学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 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拉伊和梅伊曼。 3.【答案】B。 解析:“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强调了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4.【答案】A。 解析:品德评价又叫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法。 贴小红星、小红花属于对学生的奖励,因此选 A。 5.【答案】B。 解析: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过程。 6.【答案】B。 解析:教育的三要素分别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故答案为 B。 7.【答案】C。 解析:“范例教学”理论是由德国的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等人提出的。 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是借 助精选教材中的示范性材料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掌握规律性知识,并发展其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8.【答案】C。 解析:班级是一种社会组织,其基本成员是班主任、教师和学生。 9.【答案】A。 解析:抛锚式教学以真实实例或问题为基础,将知识抛锚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 好奇心的教学模式,它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一种重要的情境教学模式。 10.【答案】D。 解析:罗杰斯认为,最好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发展的人和形成自我实 现的人”。 “非指导性”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的氛围,教师充分信任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从而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感到安全自信,充分显露自己的潜能,完成自我实现。 11.【答案】C。 解析:“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的意思是在知和行之间,论先后的话,是知在先;要是 论重要的话,行更重要,体现了德育过程中知行统一的原则。 12.【答案】A。 解析:《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教育家泰勒的经典著作,是迄今为止课程领域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被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13.【答案】B。 解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意指桃树、李树不招引人,但因它们有花和果实,人们在下面走 来走去,自然就走成了一条小路。 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体现了榜样示范法。 14.【答案】B。 解析:马卡连柯认为,首先,集体是教育的基础。 其次,集体是教育的手段。 最后,集体是教育 的目的和对象。 每一项针对集体开展的教育活动应收到既教育集体又教育个人的效果。 15.【答案】D。解析:A 项“时教必有正业”是指按照一定的时间或季节进行正课的教学,体现的是科学性教学 原则。 B 项“君子之教,喻也”强调的是启发学生。 C 项“藏息相辅”是强调正课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 D 项“不 陵节而施”指的是不超过学习者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要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活动,故选 D。 16.【答案】C。 解析:题干描述属于元认知策略中的调节策略,是指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 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17.【答案】B。 解析:题干描述属于罗森塔尔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18.【答案】A。 解析:新学习的概念“橡皮擦”是原有“文具”这一总概念的一个特例,因此这种学习是下位学习。 19.【答案】C。 解析:训练学生刚见到面试官时的外在表现,期望给面试官留下好的印象,这利用了首因效 应。 所谓“首因效应”,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 20.【答案】A。 解析: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有意识地提取线索,因而能够直接加以回忆和陈 述的知识,主要用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 这类知识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题干描述属于陈述性知识。 21.【答案】A。 解析:埃里克森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 8 个阶段,其中 12~18 岁的个体处于角色同一性对角色 混乱阶段。 22.【答案】B。 解析:试题太难太偏属于任务难易因素,该因素属于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故选 B。 23.【答案】B。 解析: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其中内省智能是个人自我了解、分析反思的能力,即建构正确的自我知觉的能力。 24.【答案】B。 解析:题干描述表明妙妙的思维不可逆,属于前运算阶段。 25.【答案】C。 解析:强迫性神经症以反复持久的强迫观念或强迫动作为主要症状。 26.【答案】B。 解析:加涅提出了一类学习结果: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萌萌的这种 见了陌生人就躲的行为的消失属于态度学习。 27.【答案】A。 解析:奥苏伯尔提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 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这一论断既给有意义学习下了明确的定义,也指出了划分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的两条标准。 28.【答案】B。 解析:“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指学习要“举一反三”,属于学习迁移。 29.【答案】D。 解析: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 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狗经过训练后仅对圆形做出该反应属于刺激分化。 30.【答案】C。 解析:压抑学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 痛苦的经历产生的不愉快感 觉,就是引起压抑的动力源,遗忘了相关的时间,就是压抑的过程。 31.【答案】B。 解析:观察的全面性,要求通过观察反映事物的全貌以及事物的组成部分和相互联系,“既见 森林又见树木”,指的是观察的全面性。 32.【答案】C。 解析:《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二条规定:“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 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 ” 33.【答案】D。 解析: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34.【答案】C。 解析:行为训练法是指班主任按照一定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行为,使之形成符合 教育目标要求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是着眼于知行转化、培养学生言行一致的优良品质。 35.【答案】B。 解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反映了教师劳动具有长期性。 培养人才是一项长期的事业,教师的劳动具有长期性。 教师对学生的直接教育或许时间不长,但其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可能是终生的,所以教师的劳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6.【答案】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条规定,国家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 国家扶持 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 37.【答案】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 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故选 B。 38.【答案】A。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为具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的适龄少年设置专门的学校实施义务教育。 故本题选 A。 39.【答案】D。 解析:收受礼物、财物违背了廉洁从教的教师职业道德范畴。 40.【答案】D。 解析:教师职业道德中终身学习要求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思进取不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 41.【答案】D。 解析:《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对爱岗敬业的要求是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 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立志乐道,甘于奉献”正是体现了“爱岗敬业”这一职业道德规范。 42.【答案】D。 解析:继承性是指教师职业道德的自身发展的历史延续性。 每个社会的教师职业道德,都是从一定的社会或阶级利益出发,在批判继承历史上优秀的教师职业道德遗产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43.【答案】C。 解析: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 44.【答案】B。 解析: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的变革体现为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作为必修课程。 45.【答案】A。 解析:怎么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 实践的重要问题。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故本题选 A。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ABC。 解析: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其特殊性表现在:(1)在活动目的上以培养人、促进人的 身心发展为指向;(2)在活动形式上以教与学为外在表现形态;(3)在活动内容上以传递知识经验为载体。 2.【答案】CD。 解析: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和性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因此,A说法错误;教育有传递和保存人类文化的作用,但不是全部的文化都通过学校教育来传递,在社会生活中的风 俗风尚等也起着传递文化的作用。 因此,B 错误。 学校教育具有普及、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选择、更 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因此 C 正确。 文化也影响着教育内容的选择,二者处于相互包含、相互作用的关系状态。 因此,D 正确。 3.【答案】BC。 解析:A 选项,小学课程主要以综合课程为主;D 选项,活动课程并非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 4.【答案】ABC。 解析:教学的组织形式包括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复式教学、现场教学、分组教学、设计教 学法和道尔顿制、特朗普制。 5.【答案】CD。 解析:替代性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班杜拉认为,由直接导 致的所有学习现象,都可以在替代的基础上发生,即都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结果而实现。 自我强化是指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和调价并以自己确定的奖励来加强和维护自己的行为。 6.【答案】AB。 解析: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不可逆性、以自我为 中心、单维思维、还未获得守恒性。 7.【答案】AC。 解析: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动机不足 或过分强烈都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 此外,动机的最佳水平还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 心理学的研究表 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 U 型曲线关系。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 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 8.【答案】ABCD。 解析:教师备课的重点之一是解决教师的课堂教学时“如何讲”“讲什么”;教师备课是独立 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可以整合、借鉴教学资源;在备教学内容时,要注意知识的联系和衔接,把握教学的重点;教师备课必须备学情,精选最恰当、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9.【答案】BD。 解析: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提出强化这一重要概念。 B 项符合强化 的原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了观察学习的概念,其中 D 项体现了替代强化的作用。 A、C 项不符合行为 主义教学理论的观点。 10.【答案】ACD。 解析:成就动机的三个组成部分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通常随年龄、性别、人格特征、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认知内驱力属于内部动机,同认知内驱力相比,自我提高内驱力属于外部的、间接的学习动机。 附属内驱力也属于外部动机。 11.【答案】ABCD。 解析: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的方法:(1)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 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 在处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时,教师应注意运用具体生动的教学方法,如充 分利用直观教具,语言要生动形象,语调要抑扬顿挫,配以适当的表情和手势,化难为易以吸引学生的注意。 (2) 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 教室的布置要相对稳定;在直观教具的运用中,背景材料必须 淡化;教师的服饰、发型不宜过于耀眼,这可以有效地减弱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分散。 12.【答案】BCD。 解析:终身教育是人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持续不断地接受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 它既是人一 生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同时也是个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综合。 终身教育不仅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各种校 外教育。 故 A 项说法错误。 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 故 B 项说法正确。 终身教育所指的 教育并非局限于学校教育。 相反,它的影响扩展到学习者的私人生活和公众生活的所有方面———他的家庭和职 业关系、政治、社会活动、业余爱好等。 故 C 项说法正确。 终身教育求助于各种各样的机构:学校、学院、大学,同 时还有家庭、社区和工作领域、书籍、出版社、剧场和大众传播媒介。 故 D 项说法正确。 13.【答案】BC。 解析:A 项有利于增加与学生的交流,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有利于建构良好师生关系;D项是教师通过提高自我修养,也有利于建构良好师生关系。 “魔鬼效应”是指因某人的一些不良特性,建立了一个整体坏印象,然后以偏概全地以为那人的所有特性也是差的。 B、C 项是对学生以偏概全的看法,不利于正确、全面地认识学生,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14.【答案】BCD。 解析: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 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 对于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有 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学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互相配合加以管教;无力管教或者管教无效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将其送专门学校继续接受教育。 15.【答案】BCD。 解析: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尊重、赞赏学生,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教学上倡导反思。 在教学 与研究的关系上,新课程倡导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教学与课程的关系上,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 者。A 项是传统教育中教师的一般做法,单纯追求成绩,不可取;B 项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研究者的教师角色,符 合;C 项体现了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的角色,符合;D 项是教师教育反思的途径之一,符合新课改的 要求。 三、判断题 1.【答案】×。解析:班级授课制作为现代教育组织的基本形式,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优势:有利于经济有效地 大面积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的发 展;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虽然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为教育教学提供新的方式和媒介,但班级授课制存在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2.【答案】√。 解析: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对象;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处于不 断发展中的人。 3.【答案】√。 解析: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之间的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4.【答案】×。 解析: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5.【答案】×。 解析:美国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舒尔茨认为,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 33%。 6.【答案】√。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提出“成熟势力说”,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决定作用,并通过双生子的爬梯实验来证明他的观点。 7.【答案】×。解析:奥苏伯尔根据以下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分类。一个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据 此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据此将学习分为机械学 习和有意义学习。 发现学习既可能是有意义的,也可能是机械的。 8.【答案】×。 解析:艾宾浩斯对人类记忆和遗忘规律的实验研究表明,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9.【答案】×。 解析: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个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叫作动机。 10.【答案】×。 解析:教师职业道德主要是由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 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以及教师职业荣誉八个要素构成,不包括教师职业道德认知。 11.【答案】×。 解析:现代师德是对古代师德的传承与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则对师德赋予了新的内涵,师德的内涵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12.【答案】√。 解析:教师职业道德“关爱学生”要求教师要保护学生安全。 13.【答案】×。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 ” 14.【答案】×。 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教师的教育权,既是权利,也是义务,不得放弃。 15.【答案】×。 解析: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是学科课程,不是活动课程。 四、名词解释 1.【参考答案】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它不仅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也是人们对客观事 物的一种态度。 2.【参考答案】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 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3.【参考答案】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五、简答题 1.【参考答案】 (1)优点:①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②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③能够充分发 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④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2)缺点:①难以因材施教;②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③缺乏灵活性。 2.【参考答案】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3.【参考答案】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获得感性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表象,使 想象活动的发展有坚实的基础。 表象贫乏,想象也会枯竭。 第二,在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多问“为什么”,大胆探索。 第三,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结合学科教学, 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文艺、体育等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发展想 象力创设良好的条件。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幻想。 培养学生大胆幻想和善于幻想的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对学生的幻想不应 讽刺讥笑,应该珍视、鼓励、引导,帮助他们把幻想转变成理想,把幻想同创造想象结合起来。 六、案例分析题 1.【参考答案】 (1)李老师在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有:①身教不力,言教不服,言行不一致;②没有做到关爱学生、热爱学生。 (2)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下:①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②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 者;③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需要协调好学校内部各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与学校各级领导之 间的关系、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2.【参考答案】 (1)①陶行知的做法体现了疏导性原则。 疏导性原则是指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提高 学生认识。 案例中陶行知回到校长办公室时,学生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将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陶行知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及事实真相来说 明道理,启发他们自觉认识问题,自觉履行道德规范。 ②陶行知的做法体现了严格要求学生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热 爱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当陶 行知看到学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时,他制止了学生并要求学生放学后到校长室去,从这一点看出陶行知 是严格要求学生的。 同时从陶行知对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可以看出,陶行知非常尊重学生的人格。 ③陶行知的做法体现了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在德育过程中要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注意挖掘学生自身的闪光点。 整个教育过程,陶行知先斥责了学生,后来又给了学生四块糖,这体现了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2)①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 ②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③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④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编者注:本文节选自中公2017年天津教师招聘考试用书《标准预测试卷:教育综合知识(中小学通用)》,欲了解更多内容,请进入新都商城(http://mall.newdu.com)了解本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