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6|回复: 0

中政教育: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历史地位

[复制链接]

5887

主题

5887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053
发表于 2017-6-24 17: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政教育专家解析: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历史地位
    &大纲要求
    1、了解中国国情,认识时代特征,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2、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一般过程。
    3、深刻认识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
    &要点速记
    一、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实践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特征的反映,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1、邓小平理论是科学总结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和教训的产物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经历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20年的停滞和徘徊,尤其是经历了十年“文革”的严重挫折之后,痛定思痛,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吸取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再思考、再认识,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从而使社会主义事业在挫折中奋起,开始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三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
    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国际大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世界范围内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力量日益加强,制止战争、争取和平的各种因素逐步增长,世界各国人民争取和平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整个国际形势趋于缓和,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与此同时,由于新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谋求本国经济发展,增强以经济和技术为基础的综合国力,从而增强本国的国际竞争力,成为各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当今世界的巨大变化,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全球的冷战对抗发展为共处竞争。时代的变化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立足本国,面向世界,对外开放,加快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增强与资本主义竞争的能力,向世界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总之,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潮流和时代主题。国际形势和时代主题的新变化,对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为了迎接挑战,我们必须把握时代特征,抓住机遇,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发展自己,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总结历史经验,把握时代主题的基础上,邓小平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实践,勇于探索,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1、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
    该阶段总结了历史经验,实现了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全面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也开始起步,并及时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就初步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2、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
    该阶段改革逐步全面展开,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也逐步形成。根据实践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取得了重大的理论突破。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系统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阐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社会主义理论方面取得的成果,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阶段、任务、动力、条件、步骤以及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等问题,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
    3、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
    该阶段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科学体系。党的“十三大”以后,国际国内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一批国家改弦易辙,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范围内走入低谷。中国怎么办?社会主义向何处去?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以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胆略和理论勇气,发表了重要谈话,精辟地分析了国际国内的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特别是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本质等创新的思想,极大地丰富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四大”对这一理论的形成、基本内容作出了全面的概括和论述,并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至此,邓小平理论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产生150多年来的历史证明:它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补充、修正、丰富和完善,它总是充满时代气息,与时俱进,富于实践精神,不断发展。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本质表现。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经验教训,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实践证明,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孤立静止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统一的科学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
    四、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对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的集中概括。我们应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中国的历史与现实、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这三个方面深刻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必须与各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必须与时代特征相结合。邓小平理论正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思想成果。邓小平理论没有离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大道,而是根据新的实践和新的时代特征,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具有中国特色,是中国历史与现实的产物。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一个十分困难和复杂的课题。邓小平理论正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以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立足于中国国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南,开拓性地探索和解决这一课题的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订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及其基本纲领,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5-16 04:59 , Processed in 0.054618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