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6-27 21:48:14
|
显示全部楼层
<P align=center><STRONG>2011年山西省直事业单位招录考试<BR>《公共基础知识》真题(精选)<BR>参考答案及解析</STRONG></P>
<P><BR>一、 单项选择题<BR>2011年山西省直事业单位招录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真题(精选)参考答案及解析1.D[解析] 对于“幸福公式”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幸福是人的一种精神感受,无论是大学生还是省委书记,都要受精神感受的指引,这反映了意识对实践的指导和控制作用。因此,正确答案是D。<BR>2.A[解析]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各种社会矛盾凸显,正是矛盾普遍性的体现。<BR>3.A[解析] 辩证的否定观的实质就是通过事物内在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身的否定,实现自我运动、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疑者,觉悟之机也。” 意指在学习中能够提出问题,是十分可贵的。提出疑问后,判断真伪、正误,得出答案这一过程促使人们更深入地探索。产生疑问才是发展、进步的契机。这正是辩证否定观的内容,表明否定是发展的必要环节。辩证的否定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BR>4.略<BR>5.A[解析] 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取得方式。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既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又是社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基础,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因此,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BR>6. B[解析] 毛泽东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任务,深刻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途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为党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BR>7.略<BR>8.A[解析] 工资增加后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需求增大,必然引起相关行业的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需要更多的工人,进而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促进就业。故正确答案为A。<BR>9. D[解析] 加入WTO以来,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主要表现为WTO成员利用反倾销、保障措施、反补贴等保护性贸易救济手段以及技术性贸易壁垒规则来限制或阻止我国产品的出口。这些措施都是以WTO相关规则为根据,对于不当使用这些规则所产生的纠纷,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积极利用WTO规则维护我国的权益。<BR>10. 略<BR>11. C[解析] 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代表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同时,单位时间内生产商品的数量增加,改变了供求关系。当供大于求时,商品价格下降。因此,正确答案为C。<BR>12. A[解析]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BR>13. D[解析] 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对于这种矛盾,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毛泽东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这种民主方法,具体化为一个公式:“团结—批评—团结”,即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分清是非,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BR>14. A[解析]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在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楚霸王贪图一时虚名,放纵敌人而导致最终失败。因此,毛泽东写下这句诗,意在表示,应该趁现在敌衰我盛的大好时机,痛追残敌,解放全中国,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来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以,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我们就要果断地、不失时机地突破量的范围和限度,积极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BR>15. D[解析]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的思想路线精神实质的科学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它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而且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全过程。<BR>16. C[解析] 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BR>17. D[解析] 1992年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最终目标。<BR>18. A[解析]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邓小平就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使广大人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根据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培育“四有” 新人。<BR>19. B[解析] “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BR>20. 略<BR></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