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过去。直到不久前我终于又欣喜地发现了一本郑译“泰戈尔诗选”。重新捧读之下,曾经令十岁孩童着迷的文字让如今已知天命的我仍然沉醉不已。合上书本,我忍不住细细扣问自己,这份历久弥新的魅力究竟自何而来?
《新月集》虽然号称儿歌 (children poem),但它并不是一部写给儿童读的诗歌集,而是用了孩子的口吻叙述儿童心理、儿童生活的最好的诗歌集,其中不乏隽永的智慧和很深的哲理。这情形与法国作家圣• 埃克絮佩里 (Saint-Exupéry) 的名著《小王子》有几分相似。《新月集》译成于民国十二年,也就是一九二三年,那是个白话文未臻成熟的年代。或许这份稚拙正好契合了儿童语气的秀嫩天真。郑振铎先生在“译者自序”中说:我的译文自己很不满意,但似乎还很忠实,且不至于看不懂。这句话让我上了心。据说在郑先生之前确有位王独淸君的译文使人不懂。看来早期的白话文翻译曾在“忠实”和“易懂”之间苦苦挣扎过。
郑振铎先生翻译所依据蓝本是英文版,其实那已经是翻译本了。泰戈尔的诗篇多用孟加拉语写成,其风格深受古印度宗教哲学影响,又创造性地融入了孟加拉乡间民歌之旋律。尽管如此,在翻译过程中,郑先生对这部诗集的英文本始终恪守“忠实”信条。这一点,从文中多处做定语的“的”字便可看出。“天空里突然升起了一个男孩子的尖锐的歌声,他穿过看不见的黑暗,留下他的歌声的辙痕跨过黄昏的静谧” (“家庭”)。从译文我们几乎可以不费力地还原出英文来。换了我或大多数今人,恐怕会轻易采用“他的歌声碾过黄昏的静谧”这样熟稔的译法。然而如此一来,读者们便不再能体会到原文中“track ”一词的存在了。 (He traversed the dark unseen, leaving the track of his song across the hush of the evening.)
从根儿上讲,“译”与“诱” 、“媒”的意义一脉相通。翻译家如同媒人,挑动起人们的好奇心,引诱他们对原作无限向往。而一旦能够欣赏货真价实的原作以后,一般人常常薄情地抛弃了翻译家辛勤制造的代用品。(参看《林纾的翻译》—— 钱钟书) 不过我以为郑振铎先生的译文却属于另外一种境界,它纯净得犹如清新空气,人们透过它得以通畅无碍地欣赏原文,却几乎忘记了这个媒介本身的存在。或许这才是真正的翻译家该有的角色——尽量隐匿在原作者的身影里。毕竟与天马行空式翻译的自由发挥比较起来,忠实原文要艰难得多;而既忠实又优雅则是戴着脚镣的舞蹈了。大约这正是郑译永葆青春活力的秘诀所在。
问题:
(1)郑?《新月集》“忠实”的特点体现在哪里?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4分)
(2)文章认为翻译外文作品一般有几种“境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10分)
答案:
(1)忠实体现在郑振铎的译文能完整的不费力的还原出英文来。
(2)第一种是王独清君的译文,让人完全不能读懂;第二种是如同媒人,能挑动起人们的好奇心,引诱人们度原作的无线向往;第三种是郑振铎的译文,纯净的犹如空气,通畅无碍地欣赏原文,却几乎忘记了这个媒介本身的存在。 三、写作题(本大题1小题,50分)
3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妈妈问女儿:“棉被放在床上一直冰凉的,可是人一躺进去就变得暖和了,你说是棉被把人暖和了,还是人把棉被暖和了?”
女儿一听,笑了:“妈妈你真糊涂啊,棉被怎么可能把人暖和了,当然是人把棉被暖和了。”
妈妈说道:“既然棉被给不了我们温暖,反而要靠我们去暖和它,那么我们还盖着棉被做什么?”
女儿想了想说道:“虽然棉被给不了我们温暖,可是厚厚的棉被却可以保存我们的温暖,让我们在被窝里睡得舒服啊!”
请根据材料的感想、感悟写800字作文
要求:题目自定,方向自定,不少于800字。
解析:本题是材料文,要求根据材料引发思考和感悟,写一篇800字的作文。材料内容是妈妈与女儿关于“棉被”之间的对话。
教育类可以写“教师与学生“教师在付出一定的劳动后,就会”温暖“学生。”教师与自身工作“,在面对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只有教师努力付出,才能适应工作,享受工作。
结构布局:议论文结构,提出观点,分析观点和总结观点。在分析观点中可以举一些例证来证明论点,既可以从正面论证,也可以从反面论证。
内容选材:应多举一些正能量的例子,在温暖了自身的同时,也温暖了他人。
语言表达:语言应简练深刻,说服力强,例子较为恰当。同时要避免错别字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