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align=center><STRONG>2013年国家海洋局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大纲</STRONG></P>
<P><BR> 国家海洋局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笔试是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及国家海洋局有关规定,结合海洋工作实际需要,对应聘局属事业单位人员进行的海洋基础知识、职业能力等方面的测试。<BR> <STRONG>一、笔试形式与题型<BR></STRONG> (一)笔试方式及分值:闭卷考试。考试科目为海洋基础知识和职业能力测试,试卷分值为各100分。笔试最终结果,海洋基础知识占40%,职业能力测试占60%。<BR> (二)笔试用时:海洋基础知识笔试60分钟,职业能力测试90分钟,分为两个阶段进行。<BR> (三)试卷题型:<BR> 海洋基础知识笔试题型可采取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等多种形式。<BR> 职业能力测试题型为选择题。<BR> <STRONG>二、海洋基础知识笔试大纲<BR></STRONG> 根据对海洋基础知识认知和掌握程度的不同要求,将知识点划分为“了解、熟悉、掌握”三个层次:<BR> 【了解】——对相关知识点有一定的认识和记忆,明白并理解具体概念、作用、意义等。<BR> 【熟悉】——清楚地知道相关知识点,认知的程度比较深刻。<BR> 【掌握】——理解相关知识点的内涵和意义,包括具体分类、<BR> 区别、流程、误区等的认知和学习,能够深刻领会相关知识并加以运用:①转换: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表达方式不同的方式表达对某一知识点的认识;②解释:对某一知识点进行说明或概述;③推断:估计将来的趋势,即预期的结果。<BR> <STRONG>第一部分:海洋科学基本知识<BR></STRONG> (一)海、洋概观<BR> 1.[掌握]:洋、海、海湾、海峡的概念<BR> [熟悉]:海和洋的主要特征<BR> [了解]:海湾潮差、海峡流速的主要特征<BR> 2.[熟悉]:海按照位置的分类;中国近海海洋区域划分及基本形态特征<BR> [了解]:中国近海各海区所属海洋类型<BR> 3.[掌握]:世界大洋按照位置的划分及各大洋形态特征<BR> [了解]:“南大洋”的概念<BR> (二)海岸带和海底地形<BR> 4.[掌握]:海岸带、潮间带等概念<BR> [熟悉]:海岸带组成<BR> [了解]:海岸带类型<BR> 5.[掌握]:大陆边缘类型及各部分的名称<BR> [熟悉]:大洋中脊的定义及分布特征<BR> [了解]:海底地貌所包括内容<BR> 6.[了解]:海底构造主要学说<BR> (三)水和海水的物理性质<BR> 7.[熟悉]:水分子结构的特殊性;水的溶解性、密度变化异常现象<BR> 8.[掌握]:绝对盐度定义<BR> [熟悉]:标准海水的定义<BR> 9.[了解]:海水热容、热膨胀、蒸发、压缩性等的热力学定义;海水温度相对大气温度变化缓慢、海水不遵循热胀冷缩规律等特性<BR> 10.[熟悉]:海水的盐度对海水冰点温度、最大密度对应的温度的影响<BR> 11.[掌握]:海水密度定义<BR> [熟悉]:密度与海水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关系<BR> 12.[熟悉]:海水状态方程的定义<BR> (四)海洋水温分布变化特征<BR> 13.[熟悉]:中国近海表层水温的分布特征<BR> 14.[熟悉]:中国近海温度的垂直分布及变化特征<BR> (五)海洋化学<BR> 15.[掌握]:海水主要成分的含义<BR> [了解]:海水主要成分的构成<BR> 16.[掌握]:海水中营养成份所包括的元素<BR> [了解]:海水中的微量元素和主要气体成份所包括元素<BR> 17.[掌握]:溶解氧、pH值、碱度、总碱度等的概念<BR> 18.[熟悉]:温室气体的概念<BR> [了解]:主要温室气体的种类<BR> 19.[掌握]:海洋污染定义<BR> [熟悉]:海洋化学污染物主要类型或主要的海洋化学污染要素<BR> 20.[了解]:海洋酸化的原因及其影响<BR> 21.[了解]:海洋化学资源<BR> (六)海流<BR> 22.[掌握]:海流、环流的定义<BR> 23.[熟悉]:海流的类型;海流流向表示方法<BR> [了解]:描述海水运动的二种方法<BR> 24.[熟悉]:黑潮的定义<BR> [了解]:黑潮的主要特征<BR> 25.[了解]:世界大洋五大水团的名称和主要特征<BR> (七)海洋中的波动<BR> 26.[掌握]:波高、波陡、波长等波要素的概念<BR> 27.[了解]:波动能量与波高的关系<BR> 28.[掌握]:海洋内波的概念<BR> 29.[掌握]:风浪、涌浪的定义;决定风浪大小的因素<BR> [熟悉]:风浪、涌浪的波面特征<BR> [了解]:波浪传到浅海和近岸的变化<BR> (八)海洋潮汐<BR> 30.[掌握]:潮汐、潮流的定义<BR> [熟悉]:潮汐要素、潮汐类型<BR> [了解]:一月中大、小潮出现的日期<BR> 31.[了解]:天体引潮力的概念<BR> (九)海洋生物<BR> 32.[掌握]: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内容和层次<BR> 33.[掌握]:外来生物入侵的概念<BR> [了解]:外来生物入侵的生态作用<BR> 34.[掌握]:海洋生物生态类群中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和底栖生物的定义与其对应类别<BR> 35.[掌握]:海洋生态系统概念<BR> [熟悉]:海洋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BR> 36.[掌握]:食物链、食物网概念<BR> 37.[掌握]:赤潮的定义<BR> [熟悉]:赤潮的危害<BR> 38.[掌握]:海洋污损生物和钻孔生物的概念<BR> [了解]:海洋污损生物的危害<BR> 39.[掌握]:从生物学上分海洋生物资源的种类(海洋鱼类资源、海洋无脊椎动物、海洋脊椎动物资源、海洋植物资源)<BR> 参考书目:<BR> 《海洋科学导论》(冯士筰、李凤歧、李少菁等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BR> <STRONG>第二部分:海洋管理基本知识<BR></STRONG> (一)相关职能职责<BR> 40. [熟悉]:国家海洋局职能和职责<BR> (二)领海及毗连区<BR> 41.[掌握]:领海;领海基线;无害通过;毗连区的宽度;毗连区的管制权<BR> (三)专属经济区<BR> 42.[掌握]:专属经济区概念;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的权利与义务;其他国家在专属经济区的权利与义务;专属经济区的宽度<BR> (四)大陆架<BR> 43.[熟悉]: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关系<BR> 44.[了解]: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划界;大陆架界限委员会<BR> 45.[掌握]:大陆架概念;沿海国在大陆架的权利与义务;其他国家在大陆架的权利与义务;大陆架的宽度<BR> (五)海域使用管理基本概念<BR> 46.[掌握]:海域;海域使用;海域所有权;海域使用权;临时海域使用<BR> (六)海洋功能区划<BR> 47.[熟悉]:海洋功能区划与相关规划关系<BR> 48.[掌握]:海洋功能区划;海洋功能区划编制原则<BR> (七)海域权属管理<BR> 49.[熟悉]:海域使用权期限;填海项目管理<BR> 50.[掌握]:海域使用申请审批;海域使用权招标拍卖;海域使用权登记<BR> (八)海域有偿使用<BR> 51.[熟悉]:海域使用金减免<BR> 52.[掌握]:海域使用金<BR> (九)海域使用监督检查<BR> 53.[熟悉]:监督检查责任和措施;海域使用法律责任<BR> (十)海洋环境保护基本概念<BR> 54.[熟悉]:海洋环境污染损害<BR> 55.[掌握]:《海洋环境保护法》适用范围;授权监管部门和职责<BR> (十一)海洋环境监督管理<BR> 56.[了解]:沿海地方各级政府的海洋环境保护责任;海洋环境质量标准;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海上污染事故应急计划<BR> (十二)海洋生态保护<BR> 57.[了解]:重点保护的海洋生态系统类型;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BR> (十三)防治陆源污染<BR> 58.[了解]:陆地污染源;入海排污口设置;禁止、严格限制和严格控制排放的污染物;污水处理<BR> (十四)海洋工程污染<BR> 59.[熟悉]: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海洋工程建设限制<BR> 要求<BR> 60.[掌握]:海洋工程<BR> (十五)废弃物倾倒<BR> 61.[了解]:倾倒许可制度;海洋倾倒区选划原则与分类;废弃物分类;禁止倾倒的物质;倾倒概念;海上焚烧概念<BR> (十六)海岛保护<BR> 62.[熟悉]:全国海岛保护规划的内容;禁止或严格限制的活动<BR> 63.[掌握]:海岛和低潮高地的概念;海岛保护的基本原则;特殊用途海岛的分类<BR> 参考资料:<BR>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BR>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BR> 3.《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BR> 4.《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BR> 5.《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BR> <STRONG>第三部分:海洋时政热点及海洋科普知识<BR></STRONG> 重点测查报考者对2012年度海洋时政热点问题及海洋科普知识的了解和关注程度,要求考生根据知识积累,按照具体试题要求作答。<BR> <STRONG>三、职业能力测试大纲<BR></STRONG> 主要测查应聘者具备的潜能。试卷主要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等四个部分,全部为四选一的客观性试题。<BR> <STRONG>第一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BR></STRONG> 言语理解与表达着重考察报考者对文字材料的理解、分析、运用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它包括根据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中指定词语、语句的准确含义;概括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主旨;判断新组成的语句与阅读材料原意是否一致;根据上下文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判断作者的态度、意图、倾向、目的;准确、得体地遣词用字等等。一般包含一段话或一个句子,要求考生选出与所提要求最相符合的一项。<BR> 例题:我国是桂花的故乡,西南、中南地区是它的原产地。早在战国时代,屈原的《九歌》中就曾多次出现“桂舟”、“桂酒”等词,这是最早以桂入诗的例子。陕西省勉县城南定军山武侯墓前有两株桂花,相传栽种于汉代,已有1700多年历史,人们称它们为“汉桂”。<BR> 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BR> A.桂花早在1700多年前就被引入我国<BR> B.桂花多在我国西南、中南地区种植<BR> C.“汉桂”是最早入诗的桂树<BR> D.《九歌》是我国最早的诗词<BR> (解答:B)<BR> 又例如:<BR> 一个治学严谨的大学,开办一个专业非常 ,不仅要考虑专业的成熟程度,还要看本校有无学科优势,有无财政能力支持这一学科的长期发展。<BR> A.严格 B.在行 C.前瞻 D.慎重<BR> (解答:D)<BR> <STRONG>第二部分:数量关系<BR></STRONG> 数量关系重点测查报考者对数量关系的理解、计算和判断推理的能力。主要有两种类型的题型。<BR> 第一种题型:数字推理。每道题给出一个数列,但其中缺少一项,要求报考者仔细观察这个数列各数字之间的关系,找出其中的排列规律,然后从四个供选择的答案中选出最合适、最合理的一个来填补空缺项,使之符合原数列的排列规律。<BR> 例题:1, 3, 5, 7, 9, ( )<BR> A.7 B.8 C.11 D.13 <BR> 解答:正确答案是11。原数列是一个等差数列,公差为2,故应选C。<BR> 第二种题型:数学运算。每道题给出一道算术式子,或者表达数量关系的一段文字,要求报考者熟练运用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法则,利用基本的数学知识,准确、迅速地计算出结果。<BR> 例题:甲、乙两地相距42公里,A、B两人分别同时从甲乙两地步行出发,相向而行,A的步行速度为3公里/小时,B的步行速度为4公里/小时,问A、B步行几小时后相遇?<BR> A.3 B.4 C.5 D.6<BR> 解答:正确答案为D。你只要把A、B两人的步行速度相加,然后被甲、乙两地间距离相除即可得出答案。<BR> <STRONG>第三部分:判断推理<BR></STRONG> 判断推理主要考察报考者逻辑推理判断能力,主要包括四种类型的题目:<BR> 第一种题型:图形推理。每道题给出一套或两套图形,要求报考者认真观察找出图形排列的规律,选出符合规律的一项。<BR> 例题:</P>
<P align=center><IMG border=0 src="http://edu.newdu.com/Institution/UploadFiles_7855/201211/2012110516454719.jpg" width=434 height=83></P>
<P><BR> 在例题中,黑点在正方形中顺时针移动。在第5个图形中,应该正好移动到左上角。因此,正确答案是B。<BR> 第二种题型:定义判断。每道题先给出一个概念的定义,然后分别列出四种情况,要求报考者严格依据定义选出一个最符合或最不符合该定义的答案。<BR> 例题:<BR> 健康:指一个人智力正常,行为合乎情理,能够适应正常工作、社会交往或者学习,能够抵御一般疾病。根据健康的定义,下列属于健康的是:<BR> A.大学教授老李,虽然五十多岁但工作起来仍然精力充沛,在今年春天患流感<BR> B.张婶十九岁的儿子肖聪,读书十一年还是小学二年级水平,但是从小到大没生过什么大病,体力活可以干得很好<BR> C.小胡硕士毕业后,工作表现一直很优秀。自一次事故后,当工作压力比较大的时候就会精神失常<BR> D.小刘身体很好,工作非常努力,但是很多同事说他古怪,不愿与其交往<BR> 解答:此题的正确答案为A。<BR> 第三种题型:类比推理。给出一对相关的词,然后要求报考者在备选答案中找出一对与之在逻辑关系上最为贴近或相似的词。<BR> 例题:义工:职员<BR> A.球迷:球员 B.学生:老师<BR> C.初学者:生手 D.志愿者:雇员<BR> 解答:志愿者与义工、雇员与职员词义相同,故正确答案为D。<BR> 第四种题型:逻辑判断。每道题给出一段陈述,这段陈述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要求报考者根据这段陈述,选择一个最恰当答案,该答案应与所给的陈述相符合,应不需要任何附加说明即可以从陈述中直接推出。<BR> 例题:彭平是一个计算机编程专家,姚欣是一位数学家。其实,所有的计算编程专家都是数学家。我们知道,今天国内大多数综合性大学都在培养着计算机编程专家。据此,我们可以认为:<BR> A.彭平由综合性大学所培养的<BR> B.大多数计算机编程专家是由综合性大学所培养的<BR> C.姚欣并不是毕业于综合性大学<BR> D.有些数学家是计算机编程专家<BR> 解答:观察A、B、C、D四个选项,似乎都有一定道理。只有结论D是由陈述“所有的计算机编程专家都是数学家”直接推出来的,是不需要附加任何假设和补充而得出的结论,因此,D是正确答案。 <BR> <STRONG>第四部分:资料分析<BR></STRONG> 资料分析着重考察报考者对文字、图形、表格三种形式的数据性、统计性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推理与加工的能力。针对一段资料一般有1~5个问题,报考者需要根据资料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计算,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P>
<P align=center><IMG border=0 src="http://edu.newdu.com/Institution/UploadFiles_7855/201211/2012110516461511.jpg" width=454 height=290></P>
<P align=center><BR><STRONG>2003年第一季度五城市GDP情况图</STRONG></P>
<P><BR> 例题:根据所给图回答问题:<BR> 1.2003年第一季度GDP总量和增速均居同一位的城市有<BR> A.1个 B.2个 C.3个 D.4个<BR> (解答:C)<BR> 2.下列哪个组合的陈述是正确的? <BR> Ⅰ.2003年第一季度五个城市的GDP总量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BR> Ⅱ.2003年第一季度广州的经济总量首次超过了北京<BR> Ⅲ.2002年同期重庆的GDP总量也是第五位<BR> A.Ⅰ B.Ⅰ和Ⅲ C.Ⅰ和Ⅱ D.Ⅰ、Ⅱ和Ⅲ<BR> (解答:A)</P>
<P> <STRONG>编辑推荐:</STRONG><BR> <A href="http://mall.newdu.com/Category_62/Index.aspx" target=_blank>1、2012-2013年通用版事业单位考试用书</A><BR> <A href="http://mall.newdu.com/Category_63/Index.aspx" target=_blank>2、2012-2013年通用版教师招聘考试用书</A><BR> <A href="http://mall.newdu.com/Category_85/Index.aspx" target=_blank>3、2012-2013年通用版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考试用书</A><BR> <A href="http://mall.newdu.com/Category_24/Index.aspx" target=_blank>4、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用书</A></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