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161|回复: 4

2012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小学)命题预测试卷一

[复制链接]

498

主题

3452

帖子

7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3255
发表于 2012-6-6 22: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专家命题预测试卷一
教育理论综合(小学部分)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1分,共28分。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在苏联教育家的代表作中,对我国教育产生最大影响的是()。
A. 马卡连柯的《教育诗》
B. 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
C. 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
D. 凯洛夫的《教育学》
2.教育要结合人的个性发展,做到()。
A. 循序渐进 B. 防微杜渐 C. 教学相长 D. 因材施教
3.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
A. 言行一致 B. 衣着整洁 C. 举止端庄 D. 谈吐文雅
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的这句名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 陶冶教育法 B. 榜样示范法
C. 品德评价法 D. 实践锻炼法
5.()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A. 《大学》 B. 《中庸》 C. 《学记》 D. 《乐记》
6.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
A. 赫尔巴特 B. 杜威 C. 布鲁纳 D. 洛克
7.()是指课业内容及其进程。
A. 课程 B. 教材 C. 作业 D. 课程标准
8.《理想国》的作者是()。
A. 孔子 B. 苏格拉底
C. 柏拉图 D. 亚里士多德
9.在观摩教学行为时,一般分为以下环节:创设情境,联系旧知识,引出新主题;实验探索,意义建构;()和效果评价。
A. 应用与迁移 B. 应用与分析
C. 分析与迁移 D. 应用与反思
10. 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是()。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墨子
11.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
A. 直观性原则 B. 启发性原则
C. 循序渐进原则 D. 巩固性原则
12. 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为()。
A. 教学程序 B. 教学步骤
C. 教学组织形式 D. 教学阶段
13. 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称为测量的()。
A. 信度 B. 难度
C. 区分度 D. 效度
14. 在信息技术整合的课堂中,学生每人拥有一台电脑,并与教师的电脑相连形成局域网,同时配有网络教学监控系统,这属于()的课堂组织形式。
A. 小组活动 B. 全班活动
C. 个别活动 D. 集体活动
15. 有经验的医师能从模糊不清的X光照底片上发现病兆,这是()。
A. 知觉的整体性 B. 知觉的选择性
C. 知觉的理解性 D. 知觉的恒常性
16.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一种()。
A. 双趋冲突 B. 双避冲突
C. 趋避冲突 D. 多重趋避矛盾
17. 用一个测验去测量同一群人在不同的时间里所测得的分数几乎是相同的,这说明该测验具有较高的()。
A. 信度 B. 效度
C. 常模 D. 标准分数
18. 各级学校根据培养目标所设置的课程、组织的活动以及开展的教育,这是()过程。
A. 早期社会化 B. 预期社会化
C. 反向社会化 D. 再社会化
19. 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这是()。
A. 心理定势 B. 近因效应
C. 晕轮效应 D. 首因效应
20.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A. 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21. 某同学每周都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小结,分析自己在学习上取得的进步,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他的这种行为属于()。
A. 自我认识 B. 自信
C. 自我体验 D. 自我调控
22. 一个人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A. 与生俱来的 B. 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C. 实践锻炼的结果 D. 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23. 小学生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冲动行为多等现象是下列哪一种心理问题?()
A. 儿童多动综合症 B. 学习困难综合症
C. 儿童厌学症 D. 儿童强迫行为
24. 马克思主义所持的教育起源说是教育的()。
A. 神话起源说 B. 生物起源说
C. 心理起源说 D. 劳动起源说
25. 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梯实验”充分说明了()是教育的重要条件。
A. 遗传素质 B. 教师水平
C. 父母培养 D. 后天学习
26. 当环境中某种刺激增加,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强化物是()。
A. 一级强化物 B. 二级强化物
C. 正强化物 D. 负强化物
27. ()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标志着太学的正式建立。
A. 汉高祖 B. 汉文帝
C. 汉景帝 D. 汉武帝
28. ()年,科举制被废除。
A. 1904 B. 1905
C. 1911 D. 19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8

主题

3452

帖子

7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3255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22: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每题至少有2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学校文化由()构成。
A. 观念文化 B. 物质文化
C. 设施文化 D. 规范文化
2.教师培养与树立良好班风的方法有()。
A. 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
B. 树立榜样
C. 严格要求
D. 反复实践
3.测验实用性反映了试题的基本质量,其基本要求是()。
A. 便于组织 B. 便于实施
C. 容易评分 D. 结果要容易解释
4.心理咨询的主要方式有()。
A. 个别咨询 B. 团体咨询
C. 电话咨询 D. 通信咨询
5.下列心理学家中,属于行为主义代表人物的是()。
A. 安吉尔 B. 华生
C. 斯金纳 D. 苛勒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定型的期望
2.制度化教育
3.学习动机
4.品德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知觉有哪些基本特征?
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4.简述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区别。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0分)
20世纪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
六、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的校园暴力事件屡屡发生,学校内学生恃强凌弱、诈骗钱财、挟持他人、从事不法行为等事件更是屡见不鲜。所有这些,令人不寒而栗,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恐慌。
请分析学校教育在规范学生行为方面存在的纰漏。
2.过去,人们片面追求的GDP增长,是以资源的超常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退化为代价换来的,这种增长带来了严重的恶果,对此专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同样,在教育方面也需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试分析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8

主题

3452

帖子

7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3255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22: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专家命题预测试卷一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 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该书对我国教育产生的影响最大。
2.D[解析]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根据题干中提到的教育要结合人的个性发展,可知本题正确答案是D。
3.A[解析] 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言行一致。教师在学生面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保持言行一致,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
4.B[解析] 孔子的这句名言是指通过自身行为进行榜样示范,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5.C[解析]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其主要内容包括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教育制度与教学管理、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等几大部分,被认为是“教育学的雏形”。
6.B[解析] 杜威提出了三中心说,即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社会为中心。
7.A[解析] 课程是指课业内容及其进程。
8.C[解析] 《理想国》记录了苏格拉底的言行,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的代表作。苏格拉底本人并无作品传世。
9.A[解析] 略
10. A[解析] 孔子对学习过程的分析可以概括为“学—思—行”的发展过程,具体分为五个阶段,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1. D[解析]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使其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12. C[解析]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
13. D[解析] 信度主要是指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或一致性。信度受随机误差的影响,随机误差越大,信度越低。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够正确地测量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和特点的程度。
14. B[解析] 略
15. C[解析] 在知觉当前事物的时候,人总是在以往知识经验的参与下,以此为工具,对该对象进行加工,并以概念的形式对其进行命名或归类。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之为知觉的理解性。
16. A[解析] 一个人想同时追求两个目标,但由于条件所限只能选择其一,像这种被迫放弃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之一的冲突,称为双趋冲突。
17. A[解析] 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或一致性。一个测验测量某种属性或特点,其结果是一致的,那么这个测量具有较高的信度。
18. B[解析] 预期社会化是个体为成功地扮演所期望的社会角色而获得社会价值观、社会行为规范和知识、技能的过程。
19. B[解析] 所谓近因效应,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在交往过程中,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认识。
20. B[解析] 这句话反映的是环境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21. D[解析]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种成分。该同学分析自己在学习上取得的进步,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显然是在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监督,属于对自己意志的控制,属于自我监控,也称为自我调控。
22. D[解析] 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和改变的。
23. A[解析] 多动症是小学生中最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征。其主要特征是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冲动行为多等。
24. D[解析]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为教育的社会起源说,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
25. A[解析] 格塞尔认为,个体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取决于个体的成熟程度,而个体的成熟取决于基因规定的顺序。成熟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于儿童的发展来说,学习并不是不重要,但是,当个体还没有成熟到一定程度时,学习的效果是很有限的。
26. C[解析] 斯金纳区分了两种强化物:正强化物和负强化物。增加正强化物和减少负强化物都能对行为进行强化,使其出现的频率增加。
27. D[解析]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标志着太学的正式建立。
28. B[解析]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8

主题

3452

帖子

7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3255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22: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多项选择题
1.ABD[解析] 本题考查学校文化的构成,学校文化由规范文化、观念文化、物质文化三部分构成。
2.ABCD[解析] 良好的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教师应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树立,主要方法有严格要求、树立榜样、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反复实践等。
3.ABCD[解析] 略
4.ABCD[解析] 略
5.BC[解析] 行为主义可以分为旧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旧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则为斯金纳。安吉尔是机能主义的代表人物,苛勒是格式塔学派的代表人物。
三、名词解释
1.定型的期望是指人们对教师在学校情境中执行任务往往有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即使某一位教师的外貌谈吐并不符合这种固定的看法,人们还是会按照这种固定的看法去看待和解释教师的行为。
2.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教学机构。
3.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或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4.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四、简答题
1.[参考答案] 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在于,教育是有意识地向受教育者传递社会经验以培养人的社会实践。(1)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2)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3)培养人是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4)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特殊社会实践。
2.[参考答案] (1)选择性:人在众多的环境刺激作用下,只能对部分事物清晰感知,其他事物只作为知觉的背景。人的知觉对象受注意指向和知觉定势的影响。 (2)整体性: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 (3)理解性:人们以既往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赋予一定的意义。 (4)恒常性:人们对于变化着的事物的知觉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知觉条件发生一定范围变化时,知觉映像会保持相对不变。
3.[参考答案]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4.[参考答案] 首先,陈述性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目前学校教学传授的主要是这类知识。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其次,从心理表征看,陈述性知识主要以概念、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
五、论述题
[参考答案] (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近些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这一运动对发展中国家有特别重要的意义。(3)教育的民主化。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及追求教育的自由化。(4)教育的多元化。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的多元。(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它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六、材料分析题
1.[参考答案]校园暴力是学生的一种极端的违法行为。日趋严重的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除青春期的学生本身具有暴力倾向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失误、不良大众传媒的毒害以及其他社会问题也是主要原因。其中,学校教育的失误集中表现在以下三点:
(1)学校指导思想的偏差。学校在升学至上思想的指导下,往往忽略学生的道德教育,将德育的任务交给社会,或把德育作为软任务,大大打了折扣或者完全放弃了应尽的义务。
(2)个别教师素质差。教师缺乏教育技巧和沟通技巧,或其本身品行不良,给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
(3)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薄弱。学校缺乏心理辅导专业人员,很少注意到学生的心理障碍。缺少必要的法制教育,结果导致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不能正确解决学校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2.[参考答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在社会发展观念转变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就教育自身而言,可持续发展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育的规模、布局、比例、结构要合理。即注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强调数量与质量的统一,经济、人员的投入比例、三级教育的发展比例、师生的比例、专业结构、学科结构、课程结构等要与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相协调;二是教育要强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把终身教育的观念纳入学校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掌握,特别是创造性学习品质的培养。就教育是社会整体的一部分而言,教育是传播和确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力量,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编者注:本文节选自华图2012年教师招聘考试用书《教育理论综合专家命题预测试卷(小学部分)》,欲了解更多内容,请进入新都商城(http://mall.newdu.com)了解本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22 16:07 , Processed in 0.080434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