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8-9-29 21:55: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判断题(正确的选项用“A"表示,错误的选项用“B"表示.请将你的选项涂画在答题卡的位置上.共35小题,每小题0.4分,共14分)
111.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未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的信件,可以由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代为拆开.()
112.学校对未成年学生要承担监护职责.()
113.侵犯教师、受教育者、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合法权益,造成损失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114.在放学后、节假日或者假期等学校工作时间以外,学生自行滞留学校或者自行到校发生的造成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学校不承担事故责任.()
115.严格控制学生课外作业量,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小学三至六年级控制在1小时以内,中学控制在1-5小时以内.()
116.学与教互相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过程包括教师和学生两大要素.()
117.心理健康有高低层次之分.()
118.儿童的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不同于儿童发展的过程.()
119.热爱学生是衡量师德行为善恶的最高道德标准.()
120.所谓师表美就是教师的外在形象之美.()
121.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122.循序渐进原则就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去进行。
12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但学习引起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变化是暂时的。
124.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职业的最基本的活动。
12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养成人性化的教学风格和独特的教学艺术。
126.教师的教学活动是教师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
127.发掘教材的教育因素,就是找出教材中有关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
128.班主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了解和研究学生。
129.课程计划是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130.态度和品德的结构一致,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所构成。
131.学校不得组织未成年学生参加抢险、救灾等危险性活动。
132.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让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
133.由于教师劳动的个人性质和自由性,在某种意义上,教师的劳动就表现为“良心活”的特点.()
134.教师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民事责任。
135.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在负有组织、管理未成年学生的职责期间,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但未进行必要的管理、告诫或者制止的,应由教师承担相应责任。
136.学校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不得按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
137.社会可以制约教育的发展,而教育无法制约社会的发展。
138.课程即学生所学的科目的教材。
139.定势对迁移只起阻碍作用.()
140.学习动机非常强,学习效果不一定好.()
141.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问要变坏”,所以爱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总是矛盾的。()
142.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
143.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
144.分组教学是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的,因此比班级授课制优越.()
145.“先练后讲’’‘‘先学后教”是尝试教学法的基本特征之一.()
四、案例分析题(不定项选择题.请将你的选项涂画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每小题1分,共12分)
【案例一】2015年8月,某市小学二年级在学校的倡议及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成立了一个“学雷锋活动小组”,有成员16人,均是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某星期天,该小组组织全体成员去一“孤寡老人”家做好事。事前未告知班主任及学校。但在打扫卫生中,女学生小娟在擦洗房间的玻璃时,失足从椅子上摔下来,造成左脚骨折。事后,小娟的父母要求学校赔偿部分医药费。但学校认为小娟摔伤是她自己不小心所致,与学校无关。
146.小娟摔伤应该由()来承担赔偿责任。
A.学校班主任承担B.小娟家长承担
C.孤寡老人承担D.学校和家长共同承担
147.小娟的监护人应该是().
A.学校班主任B.社区管理机关
C.班主任和家长均为监护人D.小娟父母
148.你认为本案该怎样正确处理?()
A.学校应该对学生加强安全意识的教育和校外集体活动的管理
B.学校应该根据小娟家庭状况给予适当救助
C.学校有较好的条件应该承担全部医疗费
D.责任方承担,社区管理机构给予适当救济
【案例二】一名年轻的老师第一次走上讲台,这是一个学校普遍认为的差班。刚走上讲台,
一个男生就站起来问道:“老师,您喜欢不喜欢差生?”老师没有回答,反而微笑地看着他,问道:
“你会不会把自己心爱的旧玩具丢掉?”男生想了一会,回答道:“应该不会,我会好好珍藏的。”
老师面向全班同学,庄重地说:“我也不会,你们都是我的弟弟妹妹,如果你们有什么缺点,我会帮助你们改正,直到你们改好为止。一名差生是各个方面都不及格的学生,而你们只不过是某些方面有缺点。我想,通过努力,大家都会成为优秀的学生。在我的眼里没有差生,只有不努力的学生."学生们都感动地鼓起掌来。
149.请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上述案例分析这段材料体现了()德育原则。
A.导向性原则B.以身作则原则
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150.依据案例说明教师应具备()师德。
A.忠于教育事业 B.关爱学生
c.身体力行,发挥表率作用 D.有教学机智和处理课堂上突发事件能力
【案例三】为了把课上得更生动形象,三年级李老师今天带来了不少直观教具,有标本、图
片,还有实物。进教室后,他把这些教具放在桌子上或挂在黑板上,他想,今天的上课效果一定
很好,可是,结果却并非如此。
15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包括新颖性、活动性、色彩的鲜明刺激程度
B.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一种更为高级的注意
C.低年级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占优势,所以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
D.低年级小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优势,所以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
152.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造成该堂课效果不好最主要的原因是().
A.李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当
B.学生对老师讲的内容不感兴趣
C.李老师没有掌握学生的心理需求
D.小学生好奇心强,各种教具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153.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A.应该增加更多、更具有吸引力的教具
B.根据讲课需要,李老师应逐步展示教具及图片
C.讲解展示完教具、图片后,应及时收好教具和图片
D.教具和图片要少而精,要与授课内容有内在的联系
【案例四】在小学低年级的一节语文课上,教师正在带领学生学习“小画家”一课。该课文的
主要内容是说,冬天下雪了,大雪将整个原野都覆盖起来。清晨,小鹿、小鸡等小动物们都出来
了,纷纷用自己的足或爪子在雪地上画出了美丽的图画。
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以后,向学生们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青蛙”和“蛇”,没有出来?不一
会儿,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说:“因为青蛙和蛇没有毛衣服,怕冷,所以呆在家里没出来."老
师听了以后很不高兴,用非常严厉的口吻说:“不知道就不要乱说!”在让这个学生坐下后,老师
又问全班同学:“谁知道?谁能够告诉大家正确的答案?”这时候,教室里静极了,再也没有人起
来回答。看到这种情形,老师说:“我告诉你们,青蛙和蛇是冷血动物,冬天需要冬眠,所以不可
能出来。这个道理等你们上初中以后就明白了.”
154.该教师使用了()教学方法。
A.讲授法
C.谈话教学法
B.讨论教学法
D.综合教学法
15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检验一种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主要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
B.谈话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独立思考进行学习
C.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
D.谈话法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156.案例中,该教师的做法存在的问题包括().
A.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一概给予否定
B.为了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教师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C.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不恰当的
D.教师的课后总结与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矛盾
157.老师最恰当的做法是().
A.老师点名学习好的同学来回答
B.老师应该给学生讲解初步的生物学知识,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C.将该问题作为学生课外作业,让同学自己找寻答案
D.要求同学们课后按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下次选代表回答
一、项选择题
1.【答案】B.解析:小学思想品德课主要是针对儿童各个年龄阶段开展的一门专门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思想品德课能够比较集中地、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其重点是系统地提高认识、培养情感、指导行为。虽然课时不多,但它是学校向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2.【答案】D.解析: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3.【答案】A.解析:《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第九条规定,中学、小学校园周围200米范围内和居民住宅楼(院)内不得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4.【答案】A.解析: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
5.【答案】D.解析:孔子这句话意在强调自我约束、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故选D3
6.【答案】c.解析:“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平地对待学生。
7.【答案】B.解析: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8.【答案】B.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9.【答案】C.解析: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对孩子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尊重是教师和家长沟通合作的前提,作为教师,要帮助家长树立起对孩子教育的信心,共同教育孩子。
10.【答案】D.解析:家庭教育的特点是权威性、灵活性和针对性。而“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说明了家庭教育具有针对性。
11.【答案】D.解析: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完善知识结构,充实知识内容,提高自身素质,做一个终身学习者,才能教出秀的学生。
12.【答案】C.解析:《学记》是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的教育专著。
13.【答案】C.解析:生产力对教育有决定作用,表现在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
育结构的变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14.【答案】B.解析:学习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15.【答案】A。解析: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作用。
16.【答案】C.解析:题干引用的话说明了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7.【答案】C.解析:题干意在指出教师要在教育活动中发挥作用。
18.【答案】B.解析:学生的兴趣、好恶、意志以及其他个性品质等因素都属于非智力因素:
19.【答案】A.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
20.【答案】B.解析: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
21.【答案】A.解析:“拔苗助长…‘陵节而施”比喻急于求成。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个体的身心发展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所以,“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22.【答案】D.解析:教学活动从本质上来说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一种认识性活动。
23.【答案】B.解析:演示法属于以直接知觉为主的教学方法。
24.【答案】A.解析:教学原则是有效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25.【答案】D.解析:素质教育的问题是基础教育的核心问题。
26.【答案】D.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27.【答案】A.解析:小学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是自愿性、自主性、灵活性、实践性、广泛性。课外活动是学生自愿选择、自愿参加的活动。它能比较充分地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爱好、特长。
28.【答案】C.解析: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惩罚法、自我控制法、消退法等。代币法是一种象征的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以作为代币,当学生表现良好时,老师用相当数量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兑换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
29.【答案】A.解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小学各科都实行了改革试验,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0.【答案】D.解析:将“飞机——箱子”想象为“飞机穿过箱子”运用的是精细加工策略中的视觉联想。
31.【答案】B.解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过程是一个操作出现以后,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会增加。
32.【答案】C.解析:冲动型认知方式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
33.【答案】C.解析:小学课程设计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普及教育,在培养目标上,一方面要根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思想设置学科;另一方面,则要将知识、能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注重儿童学会学习、学会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34.【答案】A.解析:教师具有示范者角色,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35.【答案】C。解析: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的依据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36.【答案】A.解析:我国小学课程设计应坚持的原则之一是高度科学性和高度思想性的统一。小学课程的设计以及教科书的编写,要在建立完备的传授文化知识的体系上,以通俗的、小学生能理解的形式,体现高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37.【答案】D.解析:教师的观察力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客观性:教师在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观察时,应尽量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全面、实事求是地看待学生的行为;(2)敏锐性:要求教师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洞察学生的思维,从转瞬即逝的变化判断学生的情绪,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精细性:要求教师能够洞察秋毫、见微知著,能从笼统的事物特征中区分细微特征,及时了解学生的变化。
38.【答案】D.解析:前摄抑制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倒摄抑制:后来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中间内容容易遗忘是因为受前后两端的双重影响。在背诵一篇短文时,_般前后端的内容容易记住,中间的内容难记且易遗忘,这是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影响的结果。
39.【答案】C:解析: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记忆术(如位置记忆法、缩减与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联想);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等。
40.【答案】Bc解析:他律阶段的孩子单方面地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常认为听父母或大人的话就是好孩子,处于权威(他律)阶段。
41.【答案】C.解析:掌握学习理论认为,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取决于要花多少时间。
42.【答案】C.解析: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李华同学为改变自己在班上的排名位置而努力学习属于自我提高内驱力动机。
43.【答案】A.解析:高原现象是指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出现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小晶同学在练习了一段时间的舞蹈后,感到自己的进步似乎停止属于高原现象。
44.【答案】C.解析: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要有助于学生巩固与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不能只是知识记忆性的练习。
45.【答案】A.解析:关于课堂教学的环境,实验证明学生座位的安排会影响教学和学习,其中坐在教室前面几排以及中间几列的学生是最积极的学习者。
46.【答案】B.解析:下位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把“苹果’’‘‘梨子’’等概念归属于已经掌握的“水果”这一概念,属于下位学习。
47.【答案】B.解析: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无须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
物所发生的注意。对于突然闯入的家长,听课的学生将视线转向他,属于无意注意。
48.【答案】A.解析:言语信息指能用言语或语言表达的知识,背诗属于言语信息。
49.【答案】B.解析: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要遵循一般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要经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经验,即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这就是教学过程的间接性。
50.【答案】D.解析: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智力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具备了某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
51.【答案】A.解析: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情感陶冶主要是运用以境染情、以境触情、以境陶情的原理对受教育者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在认识上和情感上逐渐完善。情感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开口说话”是对陶冶教育的运用。
52.【答案】B.解析:发现教学,也称启发式教学,一般经历四个阶段,题干中提到的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是发现教学的第一步。
53.【答案】A.解析:后进生的意志力比较薄弱、自尊心比较强,学习积极性又不高,所以转化后进生首先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54.【答案】C.解析:课时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进程。
55.缺
56.【答案】D.解析..所谓经典条件反射,就是一种刺激替代过程,即由一个新的、中性的刺激替代了原先自然引发反应的无条件刺激,A,B,C三项均属于经典条件反射。
57.【答案】C.解析:触类旁通是心理学上的一种迁移。
58.【答案】C.解析:刺激物的重复出现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没有复述的信息是不可能进入长时记忆的。
59.【答案】B.解析:干扰说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正是指先后学习内容之间的干扰。
60.缺
61.【答案】D.解析: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发生在课堂上的,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课堂行为。如果问题行为不是特别严重,教师最恰当的处理方法是幽默化解,缓和课堂气氛。徐刚在课堂上突然大叫,同学也跟着起哄,需要教师幽默化解。
62.【答案】A.解析: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起作用。
63.【答案】B.解析:常用的组织策略有列提纲、利用图示和表格。利用逻辑关系图以帮助理解和记忆属于组织策略。
64.【答案】C.解析:循序渐进的教学,是一种按照科学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进行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和一定的思维能力。违背人的发展规律的教育是难以达到效果的。
65.【答案】D。解析: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66.【答案】A.解析:人本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叭‘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67.【答案】B.解析:问题行为是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常常引起课堂纪律问题,主要表现为漫不经心、感情淡漠、逃避班级活动、与教师和同学关系紧张、容易冲动、上课插嘴、坐立不安、活动过度等。
68.【答案】B.解析:就一测验的优劣而言,效度是一个比信度更为重要的指标,因为一个低效度的测验,即使具有很好的信度,也不能获得有用的资料。
69.【答案】C.解析: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按照个体在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活动,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哺乳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一25岁)、成年期(25岁~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小学阶段相当于人生发展的童年期。
70.【答案】B.解析: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心理自我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71.【答案】C.解析:德育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相互统一的过程,对其实施的过程不一定要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培养顺序,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最后达到四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72.【答案】C.解析:“教学相长”的观点出现于《学记》,意思是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是我国新型的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
73.【答案】C.解析: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巩固性原则的核心是复习。题干中教师讲解新词“笑迎”先让学生复习之前学过的生字“跃…‘昂”,体现的是巩固性教学原则。
74.【答案】B.解析:“不陵节而施”指的是不超过学习者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要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活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启发性原则;“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巩固性原则。
75.【答案】A.解析: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导向和动力作用。
76.【答案】B.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j体现了不平衡性。
77.【答案】D.解析: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注意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原则重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逐步深入地认知事物,掌握规律,培养能力,是能够反映学生认识规律的教学原则。
78.【答案】B.解析:低年级小学生观察事物极不细心、全面,常常笼统、模糊,只能说出客体的个别部分或颜色等个别属性。三年级学生观察的精确性明显提高,五年级学生只是略优于三年级学生。
79.【答案】C.解析:贾德的经验类化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
80.【答案】A.解析: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外部线索为依据,其态度和自我认知易受周围环境或背景(尤其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往往不易独立地对事物作出判断,而是人云亦云,从他人处获得标准,行为常以社会为定向,社会敏感性强,爱好社交活动。
81.【答案】B.解析: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形象联想的学习策略属于精细加工策略。
82.【答案】A.解析:由内在动机支配下的行为更稳定,具有持久性。
83.【答案】C.解析:一般问题可以分为两类,即有结构的问题和无结构的问题。有结构的问题是指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比如:“1+1=?"即是有结构的问题,教科书上的练习题多属于有结构的问题。
84.【答案】D.解析:在分配学生座位时,最值得老师关注的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通过合理的分配座位,能够运用个体伺的相互影响来有效控制课堂行为,同时可以促进学生间的正常交往,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
85.【答案】B.解析:意识从本质上看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社会的产物。能动性是意识最基本的特征。
86.【答案】D.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的发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87.【答案】D.解析:在学习管理方面,首先要抓好课堂管理,其次要抓好课外活动。
88.【答案】C.解析:形成性评价是在教育过程中进行的,是一种过程取向的评价。
89.【答案】B.解析: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90.【答案】A.解析:“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是说以知为指导的行才能行之有效,脱离知的行是盲动的。同样'以行验证的知才是真知灼见,脱离行的知则是空知。因此,知和行是紧密联系的,要做到知行统一。
91.【答案】D.解析:(1)美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美育所涉及的美包括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和生活美.(2)美育的任务包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创造力和塑造完美人格.(3)美育可以涵养学生的性情、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4)美育可以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也可以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进行。通过艺术学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进行美育,只是美育的一个方面。
92.【答案】C.解析:无论是教师的能力、学识还是教学方法,影响到的只能是学生在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素质上'而教师的态度则更多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这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础,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关键作用。
93.【答案】C.解析:实质教育论更重视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而形式教育论则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是近代教育史上两种关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究竟以谁为主问题的理论。
94.【答案】B.解析: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也称为光环效应。因外表魅力而肯定其他与外表无关的特征属于晕轮效应。
95.【答案】D.解析:学生通过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自己动手研究,这种活动运用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题干中的“小博士”工程是利用课余时间,学生自己研究探索一个专题或完成一部童话作品,属于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96.【答案】C.解析: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其中,遗传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环境为身心发展提供外部条件,使遗传的可能性变为现实;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97.【答案】A.解析:上位学习是指新概念、新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面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儿童在知道“菠菜’’‘‘萝卜”和“洋葱”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概念,这种学习属于上位学习。
98.【答案】B.解析:孟禄认为“全部教育都归之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观点是教育起源论中的心理起源说。
99.【答案】B.解析:《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规定:小学每天的教育教学活动总量不超过6小时,初中不超过7小时,高中不超过8小时。
100.【答案】D.解析: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一般说来,小学生还没有形成非常确定的信念,更没有形成世界观,他们的个性倾向性主要表现为兴趣、爱好和理想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