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8-9-29 21:51: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解析: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心理起源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
育家孟禄,他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劳动起源说被认为是科学的起源说。
2.【答案】A。解析: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问世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3.【答案】B。解析:学校教育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就我国而言,夏代属于奴隶社会初
期,据古书记载,夏代有“序’’‘‘校”,是当时的学校,说明学校教育已产生。
4.【答案】D。解析: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从而深刻地
阐明了教学的定义、论述了教学与教育的关系。
5.【答案】B。解析:“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意思是:古代的君主在建立国家、统治百姓的时候一总是把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体现了教育对国
6.【答案】D。解析:关键期是指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段有一个的发展时期,“狼孩儿”的故事表明人的发展具有关键期,错过了这个时期就会影响发展的水平,甚至失去发展的可能。
7.【答案】C。解析:确立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包括以下方面:(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是制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首先,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其次,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再次,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2)教育目的还有对人的素质发展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要依据社会现实及其发展来确定,也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和需要来确定。
8.【答案】C。解析:壬子癸丑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首次规定‘男女同校。
9.【答案】C。解析:分支型学制是一种在初等教育阶段强调共同的基础性教育,到中等教育阶段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分支的学制。’
10.【答案】A。解析:分科课程也称学科课程,是指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类型。其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强调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都是分科课程。
11.【答案】D。解析: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性是课程改革的基础;学生的需要对课程改革有重要影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课程改革着眼点。
12.【答案】B。解析: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形成的是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和应用。
13.【答案】C。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受教育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遵守法律、法规;(二)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四)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14.【答案】A。解析:“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提高,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形成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以期取得更加高效的教育成果的结构模式。
15.【答案】D。解析: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马卡连柯的这句话反映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16.【答案】D。解析:“学而时习之”是说学习完知识之后:及时地对它进行复习,体现了巩固性教学原则。
17.【否莱】A。解析: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题干所述的过程为备课。
18.【答案】D。解析:过程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效果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它能用来及时了解某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因而可据此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活动。选项A,B,C属于过程性评价,选项D属于终结性评价。
19.【答案】B。解析:“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意思是说教育有一定的方法遵循,但这个方法是活的,而不是唯一的,教育的方法因人而异,要根据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去教育才可能教出好学生。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20.【答案lC。解析:实践锻炼法是指教育者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亲自参加实践,从中受到教育和锻炼,以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和能力的方法。教师带领学生参加“走进自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环保意识,这属于德育方法中的实践锻炼法。
21.【答案】A。解析:《儿童权利公约》赋予了儿童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幼儿园老师把小朋友关进小黑屋,侵犯了儿童发展权中的人身自由的权利。
22.【答案】D。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作出处理。
23.【答案】B。解析:道德发展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社会、自我教育等。
24.【答案】A。解析: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故选项B,C不属于学习,D项中小李的视力发生变化是因为视觉适应造成的,不是学习行为,选项A属于学习。
25.【答案】D。解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26.【答案】B。解析: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学会调适,二是寻求发展。其中,基本目标是学会调适,高级目标足寻求发展。
27.【答案】B。解析: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这些作用往往交织在一起。
28.【答案】C。解析:所谓组块,是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储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这样就能大大提高短时记忆的容量。
29.【答案】B。解析: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如我们阅读小说时想象的主人公的形象,读诗句时,想象出诗中描述的景象都是再造想象。题干所述属于再造想象。
30.【答案】B。解析:思维的间接性是指思维活动不直接反映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是借助一定的中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来反映客观事物。医生通过观察,号脉、听诊诊断病情运用的思维特性是间接性。
31.【答案】A。解析:走迷宫是被试进入迷宫后,经过多次“走错路”(“尝试错误”学习),终于找到出口的过程。因此'走迷宫是一个尝试错误的过程。此题容易与顿悟混淆,顿悟虽然常常出现在若干尝试与错误的学习之后'但不是桑代克所说的那种盲目的、胡乱的冲撞,而是在作出外显反应之前,在头脑中要进行一番类似于“验证假说”的思索。苛勒的黑猩猩箱子学习实验是顿悟的典型实验。
32.【答案】A。解析: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时,有些个体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这种认知方式被称为沉思型认知方式。另一些个体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这种认知方式被称为冲动型认知方式。场独立型的人,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他们的周围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的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地对事物作出判断。场依存型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祭百观色,、任蒽开记。汜青话1青思甲阴任芸剀谷。
33.【答案】D。解析: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题干所述属于消退。
34.【答案】D。解析: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发生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35.【答案】B。解析:复述策略包括: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自觉排除互相干扰;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多种感观参与识记过程;复习形式多样化;画线等。
36.【答案】B。解析:编简即将识记材料的每条内容简化成一个关键性的字,然后编成自己所熟悉的事物,从而将材料与过去材料联系起来。
37.【答案】D。解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38.【答案】C。解析: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39.【答案】C。解析: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学生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生学习的情境性,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子进入教室的,这都要求教师改变角色,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40.【答案】D。解析:内在动机是由好奇心.、兴趣等内部原因引起动机的满足。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二者都与兴趣有关,选项A,C错误;动机的分类中并无正确动机与错误动机之分,B项错误;根据动机的由来,可以把动机分为原始动机、一般动机和习得动机,为考试而熬夜属于一般动机。
41.【答案】C。解析: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说的正是学习迁移。
42.【答案】B。解析:垂直迁移也叫纵向迁移,是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上的经验之间的影响。“深入浅出”涉及深奥的道理和浅显的表达之间的相互影响,故属于纵向迁移。
43.【答案】A。解析:内在动机即从事活动是因为活动本身,而不是因为外部的原因,即因为兴趣从事活动,从活动中获得快乐、满足。选项B,C,D属于外在动机。
44.【答案】B。解析: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包括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等。
45.【答案】C。解析:题干所述是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第四阶段,即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儿童的表现,这一阶段也称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或秩序和法规定向阶段。
46.【答案】C。解析:社会规范指人们社会行为的规矩,社会活动的准则。社会规范的学习包括依从、认同和内化三种水平,最高阶段是内化。
47.【答案】C。解析:感觉相互作用通常包含感觉适应和感觉对比两大类。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作联觉。
48.【答案】C。解析:教师运用声音和手势,这种刺激的活动变化能够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49.【答案】B。解析:概念学习的方式主要有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概念形成是指学习者可以对同类事物的各种实例进行分析,对比它们与其他事物的区别,从而发现这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概念同化是指学习者利用原有概念来理解一个新概念的定义,从而明确一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题干所述是概念形成。
50.【答案】B。解析:遗传素质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二、多项选择题
51.【答案】ABCD。解析: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其内涵包括: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人人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资源;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反对各种形式的教育特权。
52.【答案】ABD。解析:纠L童权利公约》规定的儿童权利保护原则包括无歧视原则、儿童利益原则、尊重儿童尊严的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的原则。
53.【答案】ABCD。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包括:(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54.【答案】ABD。解析: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受教育者是指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55.【答案】AB。解析:在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上,有“外铄论’’‘‘内发论”和“实践主体论”三种观点。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由自身的需要决定的,其代表人物有孟子、高尔顿、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等。华生和苟子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
56.【答案】ABCD。解析: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包括: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57.【答案】CD。解析: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承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反思者的角色,同时教师不再是由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行动研究者。
58.【答案】ACD。解析: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特点有:①认识之间的关系;②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③具有抽象逻辑思维;④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客体性是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特点。
59.【答案】BC。解析:掌握目标者倾向于选择能提供最多的学习机会的任务,尤其是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且具有坚持性;表现目标者倾向于采取防御性策略,选择能证明其能力的任务,避免无效任务,即经常选择能保证成功的非常容易的或很难成功的非常难的任务,坚持性较差。表现目标者根据与他人的比较来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构,因此容易产生一种输赢的情境,容易产生不稳定的心情影响进一步学习。表现目标者则认为教师是给予奖惩的法官。掌握目标者认为努力是改善能力所不可缺少的,关注的是努力而不是能力,往往将结果的成败归因于努力的多少,认为犯错误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正常而有用的部分,有时还可以帮助改善其成绩;而表现目标者将成败的结果归因于能力或运气,认为努力是低能的标志,有能力的人不需要努力,还认为错误是失败或无能的反映。
60.【答案】ABD。解析: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第二部分主观题
一、案例分析题
【参考答案】
(1)学生是教育过程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以往的教育对学生的分析和研究很有限。作为教师要知道学生是处于发展时期的人,他们的身心各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和可塑性;同时,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教育对象,是学习的主体。忽视了学生主动性的存在,在实践中势必导致教育教学的失误。张老师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也没有认识到学生学习知识的规律,一味的要求抄写并未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王老师是在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生得到了发展。
(2)师生关系是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既是良好师生关系的体现,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从题干中可以得知,张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趋向于权威型,而王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则趋向于民主型,不同类型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发展起到不同的用。因此,我们要注重对学生的指导和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尽可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
二、论述题
【参考答案】
知识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的加工,形成对事物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知识的加工过程。直观是理解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没有这个起点,学生只能从字面上死记一些空洞的概念或法则,而对概念和法则所反映的实际事物一无所知,甚至会产生严重的曲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如下方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掌握知识。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实物直观真切,但难以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模象直观虽然与实际实物之间有一定距离,但有利于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如在关于花的知识与实物辨认测试中,接受实物模象教学方法(即采用挂图学习)的学生测试效果优于接受实物直观教学方法(即直接观察实物)的学生测试效果。当处于知识的初级学习阶段时,往往遵循以上原则。而当学习有了一定基础后,由简单的情境进入实际的复杂情境,则更多地运用实物直观是有必要的。
(2)加强词与形象配合:为了增强直观效果,须加强词与形象的结合。先观察目标,再辅以确切的词语表述'再次依据教学任务,选择合理的词与形象结合的方式。
(3)应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要想有效观察对象,必须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感知规律包括: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直观过程中,教师通过对一定直观教材的操纵,其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观察能力。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认真组织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可以让学生调动视觉、触觉等参与其中。
(6)由于知识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头脑的加工改造才能掌握,因此在直观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消极被动的直观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