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44|回复: 1

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教案模板: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复制链接]

21万

主题

21万

帖子

6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52786
发表于 2018-9-29 20:3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编为广大考生整理了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教案模板: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相关内容,适用于参加中学教师资格国考面试的考生,请学员们根据资料规划复习时间!更多教师资格考试内容持续更新中,请考生及时关注文都教师考试网(jiaoshi.wendu.com)。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先举同类事例,而后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观点的逐层论证的写法。
    2.学习“劳”、“饿”、“空乏”等词的形容词使动用法和表示结论的“故”的用法。
    3.体会文章论点在今天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
    1.扫除文言字词障碍,疏通全文,并了解一些文言实词的使动用法和排比句式的作用。
    2.从归纳大意入手,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体会逐层论证的写法和论点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借助课文注释,扫清字词障碍,通译全文。
    1.从孟子和其散文特点介绍入手,引起学生兴趣。
    孟子生活在战国,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当时,各大国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疱有肥肉,厩有肥马”;人 民“仰不足事母,俯不足蓄妻子,东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对此,孟子提出“民贵君轻”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作用;主张残暴之君是“独 夫”,人民可推翻;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历史上尧舜功绩,到处游说,宣传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寄 希望于封建统治发“仁心”,力图维护原始井田制度,使天下归顺,以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这反映孟子继承并发展前代政治家提出民本思想,对恢复经 济,发展生产,使人民休养生息,有一定作用。今天看,孟子思想虽有阶级时代局限性,唯心倒退,但许多间接主张,客观上对人民有利,值得肯定。
    孟子是继孔子后儒家学派又一大师,推尊“亚圣”。记录他言论、活动的《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 《万章》、《告子》、《尽心》七章,计261章,约36000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论争。《孟子》在先秦 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加点为板书)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读,借课文注释逐句译全文,教师作必要指导。加强“苦、劳、饿、空乏、乱、动、忍”等词使动用法的学习(重词义理解轻术语强记)
    二、把握结构思路,理解逐层论证写法。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段意。
    2.学生归纳段意并小组讨论。
    第一段(1、2)举例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段(3)正反两面论证经受艰苦磨难必要性,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
    第三段(4)结论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936
发表于 2018-9-29 20:52:31 | 显示全部楼层

    3.提出问题:为何论点放在最后?(板书说明)
    舜
    历史上六个历史人物 傅说        同:出身低微  异:时代,
    事(个别)        胶鬲            饱经磨难      国家
    管夷吾         有所成就
    ↓归纳            孙叔敖 (生于忧患)
    百里奚
    结论(论点) 忧患使人有所作为:天将降大任    苦其
    生于忧患            理(一般)                劳     →动心忍性
    死于安乐            ↓引申                    饿        曾益其所不能
    空乏 (生于忧患)
    一般人(正面)    人恒过——改
    ↓引申         困、衡——作 (生于忧患)
    征、发——喻
    国家(反面)     入:无法家拂士 →亡
    出:国外患 (死于安乐)
    思考:孟子在谈到艰苦生活能使人大有作为,连举六名在历史上有成就人物,是否重复,为什么?
    ①共同特点:出身低微,饱经磨难,逆境成才。使用排比,文章富气势和说服力。
    ②从古到今(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人)多方面举例,内涵丰富,说服力强。
    4.默读课文,找出同样使用排比手法句子,说出其作用。
    5.讨论论点在今天意义。(请学生即兴发言)
    6.读读背背。
    三、布置作业。
    1.古文积累。
    2.背诵默写。
    3.写自己读这篇文章后感受,即读后感。
    课程推荐:
名称购买

2018031708331942028.jpg

2018031708331942028.jpg

点击购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5-24 19:09 , Processed in 0.058743 second(s), 10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