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8-9-29 21:52:05
|
显示全部楼层
辨析题
22.【解析】此观点错误。
(1)德育过程就是学生思想品德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提高的过程。道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品德观念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情感是学生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道德意志是调节学生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水平的标志。
(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德育过程一般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开端。
(3)作为一名教师,应意识到品德的构成要素具有多种开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23.【解析】
(1)教学具有教育性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传递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品德修养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2)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供动力;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防止两种极端倾向。
(3)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应传递科学知识,还要贯穿思想品德教育,将知识和思想品德结合起来。
24.【解析】此观点错误。
(1)记忆的三级模型包括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短时记忆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大约在20秒左右,最多不超过1分钟的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终身保持的记忆。
(2)在短时记忆中,信息的保持时间是有限的。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如果加以复述,便可以进入长时记忆,得以继续保存;如果它们得不到复述,就会很快消失掉。因此,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复述。
(3)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重要的知识进行复述,使得重要知识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得到长期保存。
(4)综上所述,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复述而不是想象,题干观点错误。
25.【解析】此观点错误。
(1)强化有正负之分,负强化通过终止不愉快的刺激增强行为反应的概率。惩罚是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发生的过程。
(2)负强化的目的是提高行为反应的概率,而惩罚的目的是消除或抑制某行为反应。二者本质不同。
(3)因此,负强化和惩罚本质并不相同。
26.[解析]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主要领域包括了(1)信息技术教育(2)研究性学习;(3)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4)劳动与技术教育。
27.[解析]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包含以下方面(1)建立健全班级组织(2)全班学生的全面教育引导工作;(3)班级日常管理工作(4)组织引导班级活动。
28.[解析]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同化新知识的过程.其结果是认知结构的重新建构或改组。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对知识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依据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这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的社会互动性、主动建构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常常需要通过与其助学者组成的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
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动的意义建构者。同时,知识不可能脱离情境而存在,因此,学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相结合。(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和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己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29.【解析】(1)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2)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3)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4)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想和自系。
材料分析题
30【解析】材料中教育局的改革措施违背了义务教育发展的理念,具体分析如下:老师(1)违背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全面发展育理念指的是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材料中市教育局制定出的“以学生成绩、升学率"为主要指标的评价体系,只注重了学生的成绩,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当(2)违背了均衡发展的理念。材料中教育局对评价的所谓的高效益"学校,由政府出面对这些学校加大投资力度,不利于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3)违背了义务教育不能设立重点校、非重点校的理念。材料中对学校进行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分级,违背了法律规定。作为一名教师,应在教学工作中贯彻义务教育发展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1.【解析】
(1)贾德在该实验基础上,提出了概括化理
(2)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一个人只要对自己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景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他认为先前的学习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来的学习中,是因为先前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者全部地运用于后面的学习中。对原理了解、概括得越好,迁移效果也越好。
(3)根据该理论得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在于主体所获得经验的类化。
(4)该理论对教学的主要启示是:根据概括化理论,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强调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学习与掌握。这些原理掌握的程度越高,迁移到类似问题中也就越明显的效果
更多教师资格资讯,敬请关注文都教师考试网!
>>>推荐阅读:直播|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轻松过关系列课
>>>推荐阅读:文都教师资格泉题库上线啦:备考刷题利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