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8|回复: 0

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初中语文《论语》十则

[复制链接]

21万

主题

21万

帖子

6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52786
发表于 2018-3-23 18:3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论语》十则教案 人教版 语文 七年级 上册 《论语》 课题:《论语》十则 课时:两课时 授课类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读准字音,明确字义:愠、罔、殆、谓、哉、焉等。 能力目标:准确诵读课文,并在理解每一则语录的基础上背诵及默写课文。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体会十则语录的深刻内涵,带领他们学习古人高尚的品格。 二、教学重点 1、字词。鼓励学生课前预习,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等自行理解、记忆。 2、语句。引导学生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翻译并准确表达每则语录,学习古人可贵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或为人处事等。 三、教学难点 在理解字词,懂得翻译的基础上,能像古人做的一样。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语文第二单元的学习已经接近尾声了。 问1:还差哪一篇课文没有讲呢?(让同学生回答《论语》) 问2:没错。那大家看一下课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与我们一二单元学过的课文中,形式是不是很不一样?(让学生回答形式是文言文) 问3:对,就是文言文。很多同学很怕文言文啊,觉得根本看不懂它在讲什么,但是,要知道,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可不是白白度过的,我们那些先辈,那些古人的智慧,可厉害着呢!要是能学到一些,那受益的肯定是我们吧? 所以,我们今天就好好学一些我们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说的话,看看他是怎么教育他的弟子的。下面,大家跟着我来朗读,同时把自己不会的字词画下来,边读边思考:到底论文中《论语》十则都讲了些什么呢? (二)集体通读,整体感知 以领读的方式,由老师带领全班同学一则一则地读,读完继续下一教学环节。 (三)孔子及《论语》简介 好的,课文读完了,不过,在正式进入学习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他还被尊为“圣人”,他的学说成了封建文化的正统,甚至被认为“半部《论语》治天下”,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四)精读课文,分则讲解 《论语》十则的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语言也很有特色——语录体,对吧?大家都知道什么叫语录体吗? 当然,大家一定还有很多疑问,比如还是有些字词的注音和解释不懂,还是不太理解古人说的话到底有什么深刻含义对不对?没关系,我们现在就一起来解答。先看第一则。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疑难字词 ①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②时习:时常地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③朋:名词,朋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④说(yuè):通“悦”,愉快。 ⑤人不知: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⑥愠(yùn):生气,发怒。 ⑦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而”的用法 ①“学而时习之”:“而”是连词,表顺接。 ②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②“人不知而不愠”:“而”表转折,相当于“可是”、“但是”。 3、翻译 孔子说:“学了以后而又时常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会,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自己又不会恼火,不也是君子吗?” 4、讲解 ①“学而时习之”中,孔子特别强调“习”的重要和乐趣。“习”不仅指巩固所学,而且指要能悟出新意。(第一则完后,跳到第三则先讲) ②“有朋自远方来”,为何而“乐”?(“乐”因:切磋学问和修养道德。) ③“人不知而不愠”句中,怎样理解“君子”的内涵?(我们听过“君子动口不动手”这句话,由此可见君子有一个特点,那是什么呢?——有修养。问学生:什么样的人才会动手打架?孔子所说的“君子”很显然是有修养的,“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他,他也不跟别人争得面红耳赤。这种做人的态度,是不是值得我们学习呢?) 5、小结 这一则语录中,“学而时习之”讲的是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 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切磋学问和修养道德;“人不知而不愠”讲的是个人修养的问题。 6、板书(简要提醒学生记下破折号右边对应的即可) 学而时习之——学习方法 有朋自远方来——学习乐趣 人不知而不愠——个人修养 第三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刚才我们讲了“习”的方法,不仅指巩固所学,而且指要能悟出新意,跟第三则谈到的意思很相近,我们就先看第三则。 1、疑难字词 ①“故”:“旧”,与“新”相对,此处引申为“旧有的”、“原来的”。 ②知:领悟。 ③可:可以。 ④以:凭借。 ⑤为:作为。 2、翻译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却能有新的领悟,这样的人便可以做老师了。” 3、讲解 大家知道吗,外国有一位心理学家叫艾宾浩斯的,他做的研究表明:人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随后趋于平稳。所以,我们同学复习时最好能在遗忘大量开始前进行,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看看课文,几千年前的孔子竟然也知道这个原理,还告诉我们:“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掌握牢固了,还不容易领悟出新的知识吗?所以啊,同学们在能力范围内,最好反复思考、定期复习,这样容易有所心得,有所体会。这么好的一个方法,大家如今学了一定要会运用才不浪费哦。 4、小结 这一则说的还是学习方法,指出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能领悟新的知识。在这里,“温故”和“知新”并重,强调新旧交替的连续性。 第四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大家猜一下:把一块铁放在门口,那么铁就会生锈;那如果把一块金子放在门口,金子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答案是:被偷走!)这是一个笑话,但通过这个笑话我们也能看出:铁放久了不用,甚至任凭它风吹日晒,后果将会怎样呢?没错,只能生锈,没用了。有一句老话说:“刀不磨不生锈,人不学会落后。”呵呵,当然,现在我们有不锈钢刀啦。不过,这老话也有它的道理,什么道理?——大脑就像刀一样,不开动脑筋,就会生锈呀。爱迪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可他为什么能发明那么多东西呢?答案很简单:他积极思考!这是很重要的原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7-31 05:16 , Processed in 0.149873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