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57|回复: 2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面试真题:初中化学(1.6上)

[复制链接]

21万

主题

21万

帖子

6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52786
发表于 2018-1-9 19:4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考试时间是2018年1月6日-7日。文都教师考试网(jiaoshi.wendu.com)在考试结束后整理了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面试真题:初中化学(1.6上),方便考生了解自己本次教资国考面试的难点、盲点,并对相应科目的成绩进行估分。

2018010911385967444.jpg

2018010911385967444.jpg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生活导入
    【教师提问】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请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有关物质的变化。
    【学生回答】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
    【教师总结】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1.物理变化
    【教师演示】教师进行有关物质变化的小实验。实验一:水沸腾的实验,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实验二:将蓝色块状胆矾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
    【教师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回答】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物质的成分没有发生变化,并没有新物质的生成。
    【教师总结】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物理变化的主要特征就是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比如弹簧的伸缩就是形状的变化,也属于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
    【学生实验】在2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少量研碎前、后的胆矾,并加入少量水,振荡得到澄清的硫酸铜溶液。再向2支试管中分别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并记录试管中发生的现象。
    【教师提问】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学生实验】在盛有少量石灰石(或大理石)的试管里加入适量稀盐酸。注意观察并记录试管和烧杯中发生的变化。
    【教师提问】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教师提问】这两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回答】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
    【教师总结】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环节三:巩固提高
    如何准确的判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重点知识,教师补充。
    作业:查阅资料寻找古诗中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下节课交流总结。
    【板书设计】
    略
    【答辩题目解析】
    1.做实验就是探究吗?探究就是做实验吗?
    【参考答案】
    实验分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是实验的一种类型,所以做实验并不一定就是探究。同样探究的方法也有很多,如文献法、讨论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反思法等。做实验探究是探究一种重要的方法但不是唯一方法。
    2.原子弹爆炸是什么变化?
    【参考答案】
    原子弹爆炸既不属于化学变化,也不属于物理变化,它是热核变化。在中学阶段,我们说的化学变化分子可再分,原子不可再分,而原子弹的爆炸是一系列的核裂变链式反应,即原子也再分了,故原子弹爆炸是热核变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993
发表于 2018-1-9 21: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2018010911392912444.jpg

2018010911392912444.jpg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全球平均温度逐年升高……全球变暖与大气中哪种气体浓度的上升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生回答】二氧化碳。
    【教师引导】大气中CO2来源与哪里,为什么会引起全球变暖,这对于我们的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这节课共同学习《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
    环节二:讲授新课
    【多媒体展示】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图
    【提出问题】自然界中有哪些产生二氧化碳的行为、有哪些消耗二氧化碳的行为。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二氧化碳的生成途径和消耗途径:人和动物的呼吸,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都会产生二氧化碳,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却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因此,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
    【多媒体播放】实验:“模拟生物圈的实验”。

2018010911394973244.jpg

2018010911394973244.jpg

    【学生回答】地球在吸收太阳辐射的热量的同时也会向外辐射热量,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吸收地球向外辐射的部分热量,也会将部分吸收的热量辐射回地球,这样就不会造成地球表面的温度过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稳定,地球表面的温度恒定或者变化不大。但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之后,这种效应会加强,因此会引起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提出问题】温室效应加剧,对我们生态环境的有哪些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海平面上升,部分岛屿、居住地会被淹没;2.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3.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4.动物们失去栖息地。
    【提出问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小“温室效应”的危害?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2.使用清洁能源;3.植树造林;
    环节三:练习巩固
    1.导致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是( )。
    A.制冷工业 B.森林遭破坏 C.大量使用矿物能源 D.新能源的使用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的生成途径以及消耗途径;温室效应的危害以及措施。
    布置作业: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形成温室效应的气体都有哪些。
    【板书设计】

2018010911400948344.jpg

201801091140094834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7343
发表于 2018-1-9 21:44:24 | 显示全部楼层

2018010911402363144.jpg

2018010911402363144.jpg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故事导入
    【教师讲解】十九世纪末前,原子一直被认为是坚硬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1804年道尔顿已系统地提出了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卢瑟福通过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的。汤姆森提出枣糕式原子模型。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原子的结构
    【展示视频】展示带正电荷的α粒子轰击金箔,让学生仔细观察α粒子的运动轨迹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实验中大多数的α粒子能顺畅地穿透金箔;少数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线,发生偏转;极少部分粒子遇到了坚硬的不可穿透的质点,反弹回来。
    【提出问题】已知α粒子带正电,原子中电子带负电,原子核带正电。大部分粒子可以顺利通过金箔,可以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原子内的大部分空间被电子占据。
    【提出问题】为什么只有少数粒子发生偏转;而极少部分粒子被反弹回来?
    【讨论交流】说明在原子中有一个原子核,它的体积与原子比小很多。
    【提出问题】小组讨论一下在原子内部,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是如何分布的。
    【学生回答】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一只蚂蚁。因此,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做高速运动。
    【提出问题】教师展示原子结构动画示意图,并提问原子核是否还能进一步分为其他粒子?
    【学生回答】原子核可以进一步分为质子和中子。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2.原子中各粒子数量关系
    【提出问题】科学家经过不断研究证实了原子显电中性。组织学生阅读课本68页拓展视野思考可以得出核外电子数与核电荷数怎样的数量关系?
    【学生回答】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教师补充】原子核中子不带电,故核电荷数所带正电荷数等于质子数,故可得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环节三:巩固提高
    【学生活动】活动要求: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寻找同学扮演的角色,说出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几种?他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互动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作业:本节课已知道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课后预习课本或查阅资料看看有关原子质量是如何表示的?
    【板书设计】
    略
    【答辩题目解析】
    1.如何讲好较为抽象的、微观的化学知识?
    【参考答案】
    中学化学中,像原子等微观粒子的构成及相关规律、物质结构等内容,都较为抽象,学生学习时也会比较枯燥所以在讲解时,应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要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经验与知识,尽可能通过化学实验或引用实验事实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还要利用各种模型、图表和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可能有畏难情绪,我们应该及时进行鼓励和疏导,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学习。
    2.请说出氢的三种同位素的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分别是多少?
    【参考答案】
    一个氢【氕】原子—H,含有1个质子,0个中子,1个电子;一个重氢【氘】原子—D,含有1个质子,1个中子,1个电子;一个超重氢【氚】原子—T,含有1个质子,2个中子,1个电子。
    >>>热点阅读: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热点阅读:【直播】2018上半年文都教资成师计划系列课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26 04:50 , Processed in 0.078776 second(s), 10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