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相声明显竞争不过小品.为什么呢?
我想,主要的原因,在于现代相声在思想性的追求上有些落伍,整体上不如小品的思想性深刻.
按说,相声艺术发展到今天,在艺术上已经相当成熟了,说学逗唱的功夫和技巧,应该不会比小品逊色多少.小品是舶来品,直接借鉴了西方许多艺术手法,尤其在思想性和哲理性上独领风骚,这是它顺应时代风尚,后来居上的首要原因.
大家知道,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的整体素质和文化修养普遍提高,人们的审美层次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以往仅仅有趣的艺术形式已经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在追求艺术享受的同时,还追求思想的升华和哲理的启迪,追求"有益的"教诲.这"有益的",不能理解为政治说教,也不能理解为道德说教,它更多的倾向于知识和哲理,倾向于生活中的真理.
每年的春节联欢电视节目中,那些艺术性和思想性俱佳的小品总是最受欢迎的,因为它值得人们花费时间和精力来欣赏.人们在观赏的同时,心灵得到了陶冶,智慧得到了启迪.相反,那些显得有些粗俗,仅仅为了逗得观众一乐的小品,往往并不能赢得广大观众的青睐.
有人说,中国人接受了几千年的说教,现在都有点厌烦了,艺术应该向纯艺术的方向发展.我觉得这是一种错觉.中国人是受了几千年的说教,这不假,但那是什么样的说教呢?如果违背科学,违背真理的说教,不要说中国人,更不要说现代的中国人,就是外国人不是也同样反感吗?但说教并不意味着就非要违背科学,违背真理,它不许传播科学、弘扬真理、启迪人生的智慧吗?人们,心中排斥的,只是虚伪造作无用的说教,决不会排斥真、善、美的教诲.向往真理,探究生活的哲理,是人的本能,什么时候也不会改变.
这几年,哲理故事逐渐流行于故事刊物中,为仅仅有趣、出奇的故事注入了一针强心剂,重新拉回了大量的读者,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大量的哲理美文,正风行于网络和各种期刊中,也是一种佐证.它证明人们永远不会拒绝真、善、美的艺术熏陶,不会拒绝有益的启迪.
所以,我愿意为说教争鸣,愿艺术永远不要脱离主题,脱离它该有的思想内涵.
1.1.
下列对文章主旨的概括,正确的是( ).
A.人们排斥的只是虚伪造作无用的说教
B.艺术不要脱离主题和应有的思想内涵
C.说教应既有艺术性又有一定的哲理性
D.人们向往真理,热爱探究生活的哲理
1.2.人们的审美层次的质的变化表现在( ).
A.人们已不会被有趣的艺术形式所吸引
B.同时追求艺术享受和有益的教诲
C. 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普遍提高
D. 倾向于追求知识哲理及生活中的真理
1.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本文观点的论据的是( ).
A.某些电影作品情节简单,画面制作精良,票房收入屡创新高
B.某些小品中无厘头的情节设置和夸张表演受人诟病
C.一些在思想性上有些落伍的相声逐渐失去了观众的喜爱
D.某影片体现了对小城镇居民的人文关怀,成本低,叫好又叫座
1.4.
第7段中,划线处"强心剂"一词指的是( ).
A.知识
B.故事
C.趣味
D.哲理
1.5.
作者认为艺术应该向纯艺术的方向发展是一种错觉,是因为( ).
A.纯艺术只是一种理想,现实中并不存在
B.现代的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反感违背科学的说教
C.追求真善美是所有艺术形式的终极目标
D.人们并不反对传播科学、启迪人生智慧的说教
任何物质产品,都会因消费而消失,而知识却在"消费"中永生.任何物质产品在交换中都会因为"给了别人,自己就没有了";而知识却在交流中"给了别人,自己仍然有".物质产品的消费,往往是以亡其载体,灭其信息的毁灭性消费方法进行的,而知识的"消费"过程则不会亡其载体,灭其信息,而是从不同的载体上不断转移,或者是由非生命载体向生命载体转移(读书、授业等),或者是由生命载体向非生命载体转移(论著、设计等).
物质产品的主要属性,在生产它的过程中便一次性地确定下来.但是知识不然,同是一种知识,对于不同知识结构的"消费者"来说,用场各不相同.同一种知识,家庭主妇的"消费",仅在于开关电视机;科学家的"消费"则表现为用奇妙的微分方程获得电视的最新理论.
正因为知识的使用价值的再生性,带来知识使用价值的第四个特征:馈赠性.比如,我们今天利用牛顿定律,无须向英国交税;我们运用欧姆定律,也无须向德国支付专利费用,等等.这些都表现了知识使用价值的特殊性质.知识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是大家共享的特殊资源,向自然索取馈赠,最关键是向知识索取馈赠.
2.1.
"消费"在文中的特定含义是( ).
A.物质的耗费
B.精神的耗费
C.使用
D.既是物质的耗费又是精神的耗费
2.2.
"生命载体"和"非生命载体",分别所指的是( ).
A.消费者和物质产品
B.人的头脑和书籍资料
C.运用知识的人和精神产品
D.读书、授业等和论著、设计等
2.3.
本文的论题是( ).
A.科学劳动不同于一般劳动
B.知识使用价值的特点
C.必须重视知识的使用价值
D.消费知识的过程是脑力劳动的过程
根据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①本书从历史学、民俗学等角度,对山东人"闯关东"这一罕见的移民现象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解读,深人分析了山东人"闯关东"的历史背景,规模状况,揭示了东北人和山东人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文化情结.②其中山东人是"闯关东"主体.③"闯关东.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移民史,其迁徒人数也是中国历史及世界历史上最多的.④从清朝顺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300年间大约有3000万人拥人茫茫关东大地.
3.1.
对上面四句话进行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④③②①
D.③④②①
3.2.
这段文字可能选自( ).
A.科普读物
B.文学常识
C.历史教材
D.报纸
3.3.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 ).
A."闯关东"的主体是3000万山东人
B."闯关东"是世界历史上持续最长的移民史
C."闯关东"不仅是历史行为也是社会文化行为
D."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大的移民现象
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士大夫都很注意思想情操的把握和修养,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文人的爱国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慎独意识历来都是很强烈的,经过数千年之[a],形成了一种民族的风骨和气度,形成了一种民族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文天祥这些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历来都是我国知识分子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是我们民族的精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等至理名言,一直流传至今,脍炙人口,为人们所传颂.今天我们继承与发扬这种文化传统,仍然具有宝贵的现实意义.[b],这也是我们创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至于传统文化当中的糟粕,应当加以批评,比如官本位的[c],唯书唯上的[d],因循守旧的[e],不讲卫生、不注重社会公德的生活恶习,等等.这些都是社会进步的严重障碍,是绊脚石,必须克服和抛弃.特别是[f]——总把自己的缺点、毛病遮掩、包着,不愿去面对和正视,这值得人们注意.为圣者讳,为尊者讳,历代见之于文字的禁忌多得很.我认为这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妨碍甚大.
4.1.[a]处恰当的措辞是( ).
A.积累
B.积淀
C.沉积
D.沉淀
4.2.不适合在{ }处引用的是( ).
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C.君子慎其独
D.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
4.3.[b]处恰当的措辞是( ).
A.无可厚非
B.不容置喙
C.不可否认
D.毋庸讳言
4.4.在[c]、[d]、[e]处恰当的措辞是( ).
A.等级观念 教条习气 思维方式
B.教条习气 等级观念 思维方式
C.思维方式 等级观念 教条习气
D.等级观念 思维方式 教条习气
4.5.[f]处恰当的词语是( ).
A.文过饰非
B.讳疾忌医
C.掩耳盗铃
D.巧立名目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各题.
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但这时他所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白居易写《长恨歌》,陈鸿写《长恨歌传》、白行简写《李娃传》等等,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像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参照萧统的文学定义看,虚构、想像正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则正是讲求文采.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
5.1.
对"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写文学作品前应反复的思索,文字上要讲求遣词造句,大胆追求形式的华美
B.文学作品是以事实为基础,进行大胆的想象,甚至虚构;大胆追求形式的华美
C.文学作品在内容上是以事实为基础,进行大胆的想象,甚至虚构,在形式上应讲求文采
D.写文学作品前应反复的思索,在形式上应讲求文采
5.2.
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直至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学才正式进入了对文学本身进行反思的阶段
B.在理论上使文学从历史中独立出来,是梁代萧统对我国古典文学理论所做的一大贡献
C.我国古典文学理论相对于我国古典文学创作而言,实在算得上是"姗姗来迟"了
D."直到……才……"真实的写出了作者对古典理论的这一突破性进展盼望已久的心情
5.3.
对"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过去的作品注重用事实说话,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B.唐及其后来的文学作品追求虚构与文采,为后世绮靡之风开了先河
C.有唐以来,传奇小说创作讲求想象虚构与追求文采,标明了小说创作活动的真正独立与自觉
D.唐文学在语言形式上有别于从前的文学创作,从而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形成了新的高峰
5.4.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唐代开始,小说发展成为文学创作
B.传统的志怪志人小说完全被唐代传奇小说取代
C.小说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标志是虚构、想象、讲求文采
D.萧统把文学定义为"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出发点是区分文学和历史
5.5.
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成为文学创作是由时代文化和文人思想所决定的
B.梁代萧统是我国第一个给小说作出明确定义的人
C.《长恨歌传》和《李娃传》这两部作品不属于文学作品
D.唐代传奇小说虽脱离历史领域,但仍记载着历史的内容
1.1.答案: B
【中政解析】:
由材料的第1、2段对相声、小品两种艺术形式的比较,得出最后的结论:艺术不要脱离主题,脱离它该有的思想内涵(文章最后一段).故选B.
1.2.答案: B
【中政解析】:
由材料第4段的第2、3行"人们在追求艺术享受的同时,还追求思想的升华和哲理的启迪,追求‘有益的’教诲"可知,追求艺术享受和有益的教诲是符合题意.故选B.
1.3.答案: A
【中政解析】:
题干中B项内容与文中"那些显得有些粗俗,仅仅为了逗得观众一乐的小品,往往并不能赢得广大观众的青睐"是相吻合的.c项内容与文中"相声明显竞争不过小品""主要的原因,在于现代相声在思想性的追求上有些落伍"相吻合.D项表现了"人文关怀",即思想性的重要,与文意吻合.只有A项在文中找不到相应的内容.故选A.
1.4.答案: D
【中政解析】:
由材料第7段"哲理故事逐渐流行于故事刊物中,为仅仅有趣、出奇的故事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可得出"强心剂"意为"哲理".故选D.
1.5.答案: D
【中政解析】:
材料第6段一开始作者就提出自己的观点,即艺术应向纯艺术的方向发展是一种错觉.接下来具体论述,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是"人们心中排斥的,只是虚伪造作无用的说教,决不排斥真、善、美的教诲",需要传播科学、弘扬真理、启迪人生的智慧.故选D.
2.1.答案: C
【中政解析】:
本题属于词句理解题.
文章首先指出"任何物质产品,都会因消费而消失,而知识却在‘消费’中永生",接下来对这两种"消费"进行比较和说明,在最后一段作者点出"知识的使用价值的再生性".由此可知,"消费"在本文中并不是"耗费"的含义,而是特指"使用".故正确答案为C.
2.2.答案: D
【中政解析】:
本题属于词句理解题,考查词句指代.
由文章首段最后一句话可知,"生命载体"指读书、授业等,而"非生命载体"则是论著、设计等.故正确答案为D.
2.3.答案: B
【中政解析】:
本题属于表面主旨题.
文章第一段通过比较物质产品和知识在"消费"上的不同,说明了知识的使用价值具有再生性特点;第二段通过比较物质产品和知识的属性的不同,说明了同一种知识在使用上,具有对于不同知识结构的"消费者"来说,用场各不相同的特点;第三段表述了知识使用价值的第四个特征——馈赠性.由此可知,文章主要介绍了知识使用价值的特点.
A、D项未抓住文章主体词"知识的使用价值",C项对文章主旨进行了引申,不合题干要求,予以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3.1.答案: D
【中政解析】:
该题考查语句排序.通览各句,从②句的"其中"可知,②句应该紧接着④,故④②形成捆绑.再看选项,只有D项符合,选出答案.
细看D选项的排序,③句总起全文,④句对③句做具体阐述,对应"持续时间最长"和"迁徙人数最多",①从前文引出全书的主要内容.故正确答案为D.
3.2.答案: D
【中政解析】:
这一段话主要介绍了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和历史背景,因此结合四个选项,可以断定最有可能选自报纸上的图书推荐类栏目,故选D.
该段文字并不属于科普类的读物摘要,故A不选;该书虽然属于文学,但是算不上"常识",故排除B;该书虽然涉及历史,但为文学著作,该段文字是著作的介绍,不能被用作教材使用,故排除C.故正确答案为D.
3.3.答案: C
【中政解析】:
该题为隐含主旨题.A项错误,"闯关东"的人数大约有3000万人,其主体是山东人,而并非闯关东的山东人就是3000万;B项错误,"闯关东"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移民史,而不是世界历史上持续最长的;D项错误,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至1949年,而"闯关东"是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就开始的.C项概括的内容正确,故正确答案为C.
4.1.答案: B
【中政解析】:
"积累"指积聚起来的事物.
"积淀"指所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多指文化、知识、经验等).
"沉积"指沟道河流泥沙运移的再沉积.
"沉淀"指溶液中难溶解的固体物质从溶液中释出.
"经过数千年之[a],形成了一种民族的风骨和气度,形成了一种民族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可以看出是一种精神,文化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所形成的,在这里用"积淀"比较合适.因此,正确答案为B.
4.2.答案: D
【中政解析】:
文段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等至理名言,一直流传至今,脍炙人口,为人们所传颂",可以得出{ }的意思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相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思是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只有D项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思不同.因此,正确答案为D.
4.3.答案: C
【中政解析】:
无可厚非":主要指没有可过分责难的.
"不容置喙":指不允许别人插嘴说话.
"不可否认":不能否认.
"毋庸讳言":用不着隐讳,可以直说的.
联系上文内容,可知对于我们创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是不能否认的.只有"不可否认"有这个意思,表示不能否认.因此,正确答案为C.
4.4.答案: A
【中政解析】:
"等级观念"是指在人类社会中,按照血统、社会地位及社会成就的高低等标准,将人划分为不同等级,高等级者在社会生活中享有更多的权力以及社会荣誉.官本位思想一般强调是等级观念,所以排除B、C两项;一般"书呆子"或者比较古板的人有"教条习气",第二个空填入"教条习气"比较合适.因此,正确答案为A.
4.5.答案: B
【中政解析】:
文过饰非":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文、饰:掩饰;过、非:错误.
"讳疾忌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巧立名目":变着法定出一些名目来达到某种不正当的目的.
根据文段的语境可知,破折号后面的内容是对[f]的解释说明,只有"讳疾忌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的意思.因此,正确答案为B.
5.1.答案: D
【中政解析】:
此题属于词句理解题.
题目问的是对萧统编的《文选》中对文学的定义"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正确理解,这句话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写文学作品前应反复的思索,在形式上应讲求文采",D选项正确.A、B选项错在并非强调要大胆追求形式的华美,而C选项">事出于沉思"主要强调要富有想象力和反复的思索,并非以事实为基础,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D.
5.2.答案: D
【中政解析】:
此题属于词句理解题.
划线的句子是第一句,"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结合下文,可知到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学才正式进入了对文学本身进行反思的阶段,在理论上使文学从历史中独立出来,这一理论相对于之前出现的创作,确实算是很迟了.ABC选项说法都是正确的.只有D选项,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古典理论的这一突破性进展盼望已久的心情"在文中体现不出来,作者只是对文学现象的客观陈述,并没有带有主观色彩.
故正确答案为D.
5.3.答案: C
【中政解析】:
此题考查词句理解.
文中提到"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像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因此对题干中的话理解正确的应该是有关小说的创作,所以C选项正确.其它三项都未提及小说创作方面的内容.
故正确答案为C.
5.4.答案: B
【中政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说明小说是从唐代开始,故A正确."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像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可知小说创作的主要标志,故C正确.萧统提出文学的定义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从而区分了文学与历史,因此D选项说法正确.从最后一句话"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可知,传奇小说并未完全被取代,B选项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B.
5.5.答案: A
【中政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由"我国的小说脱离……应运而生"可知>小说成为文学创作是由时代文化和文人思想所决定的,A选项正确.B选项中,梁代萧统是我国第一个给小说作出明确定义的人,文中只是说萧统给文学的定义,并且那时的文学还不包括小说,因此B错误.《长恨歌传》和《李娃传》这两部作品都是传奇小说,"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正好符合文学的定义,因此属于文学创作,C选项错误.唐代传奇小说"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D选项"唐代传奇小说虽脱离历史领域,但仍记载着历史的内容",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