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08|回复: 10

2017广西教师公招《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章节习题册答案及解析

[复制链接]

21万

主题

21万

帖子

6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52786
发表于 2017-7-9 23:0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广西教师公招《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章节习题册答案及解析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单选题
    1、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定义。有意识地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的一切活动的总称,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故本题选择A。
    2、B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起源,教育的起源按照先后顺序主要经历了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其中劳动起源说是科学的教育起源,故本题选择B。
    3、D
    解析:本题考查各个历史时期教育的特点,其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是古代教育的最显著的特点。
    4、A
    解析:根据文献,我国在夏朝就有了学校,称为“庠、序”,故此题选A。
    5、D
    解析:没有阶级性(原始社会教育最重要的特点),教育机会是均等的,教育是普及的。故本题选择D。
    6、D
    解析:本题考查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是世界上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7、A
    解析: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前制度化,制度化和非制度化三个阶段,其中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是非制度化教育的思想,故本题选A。
    8、C
    解析: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学的定义,所以选择C。
    9、B
    解析:终身教育是指人的一生应该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永远和接受教育联系在一起。提出者保罗·朗格朗,被称为终身教育之父。俗语体现“活到老学到老”。本题选B。
    10、D
    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其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其重要的启发法教育思想。
    11、B
    解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苏格拉底形成了以问答、诘难、诱导为特征的谈话式教育方法,后人称之为“苏格拉底教学法”。由于苏格拉底曾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因此又有人将这种方法称为“产婆术”。“苏格拉底教学法”由讥讽、助产、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即在谈话中,通过不断地追问与辩难,迫使受教育者意识到自己的谬误,进而从具体形象中找到事物的共性和本质,并上升为一般概念。本题选B。
    12、B
    解析: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政治学》这本书上。
    13、D
    解析: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教育专著。故本题选D。
    14、A
    解析:杜威从实用主义出发,反对传统的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是一个社会的过程”、“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
    15、C
    解析:杜威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本题选C。
    16、A
    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其中有教无类是其教育思想中的一种,故本题选择A。
    17、A
    解析:1930,中国,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教育原理、理论联系中国实际的著作。
    18、A
    解析: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定出《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三大类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目标。
    19、C
    解析:1930,中国,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教育原理、理论联系中国实际的著作。
    20、A
    解析: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年)一文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
    21、C
    解析: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2、C
    解析: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提出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提出了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杜威从实用主义出发,反对传统的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是一个社会的过程”、“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
    23、A
    解析:《论语》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文献,《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24、D
    解析:对于将人一生分为学习阶段和学习结束后阶段的否定。终身教育是指人的一生应该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永远和接受教育联系在一起。提出者保罗•朗格朗,被称为终身教育之父。俗语体现“活到老学到老”,出现在现代教育阶段。
    25、D
    解析: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爱弥儿》(1762),深刻地表达了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宣扬自然主义教育理想。
    26、B
    解析:教育的本质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所以本题幼蜂学筑巢不属于教育现象。
    27、A
    解析:赫尔巴特提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28、A
    解析: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9、B
    解析: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30、B
    解析: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军事训练,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比较死板。
    31、B
    解析:最早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的哲学家是康德。
    32、A
    解析: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其中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33、A
    解析: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基本内容。其中“礼乐”承担着政治宗法及伦理道德规范教育,为“六艺”之首,也是“六艺”的核心内容。
    34、D
    解析: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1632),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它概括了班级授课制度和学年制,强调教育要适应自然(即所谓的“自然适应性原则”),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教育是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艺术)。
    35、B
    解析:杜威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杜威从实用主义出发,反对传统的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是一个社会的过程”、“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他的这种学说是以“经验”为基础,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提出了新的三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二、多项选择题
    1、ABD
    解析: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2、BC
    解析: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主张生物起源的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沛西·能等。
    3、ABCD
    解析: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1632),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它概括了班级授课制度和学年制,强调教育要适应自然(即所谓的“自然适应性原则”),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教育是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艺术)。
    4、ABC
    解析:关于教育的作用:“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关于教师及师生关系:“教学相长”,“师严而道尊”;关于教学经验:“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长善救失,“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藏息相辅(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关于教学原则:“豫、时、孙、摩”。
    5、ACE
    解析:没有独立形态,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没有专门从事教育的人员和相对固定的教育对象,内容,场所和教育制度也没有;教育目的就是为了生活和生产;没有阶级性(原始社会教育最重要的特点),教育机会是均等的,教育是普及的。
    三、判断题
    1、错
    解析: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2、错
    解析: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3、错
    解析:斯巴达教育—培养军人: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4、错
    解析:我国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
    5、错
    解析:认为“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的状态”,提出“教师中心”观点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一、单选题
    1、B
    解析:一定的教育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是由那个社会的政治制度的性质决定的,而且教育的发展变革也受制于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变革。
    2、D
    解析:社会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教育目的是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对教育所提出的主观要求的集中体现,它直接反映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要。
    3、C
    解析: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教育的发展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等物质条件作保证。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要求教育有相应的发展,为物质生产提供所需的人才。如果教育跟不上生产力发展要求,则经济发展将因人才欠缺受到影响;反之,如果教育发展超过了生产力的承受能力,占用过多的人力、财力也会阻碍经济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7343
发表于 2017-7-10 00: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4、C
    解析: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一旦形成往往代代相传,具有不易消散的特点。
    5、D
    解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对培养人的规格,提出一定的要求,要求受教育者必须具有某种程度的文化水平和生产上所需的知识技术,生产力的发展也必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设立什么样的学校、专业,各级各类学校间的比例如何,各种专业间比例如何……都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所制约。
    6、B
    解析: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7、B
    解析:学校文化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再细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以及学校领导者亚文化、教师亚文化、学生亚文化、学校职工亚文化以及课程亚文化和活动亚文化等等。其中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8、C
    解析: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9、B
    解析:学校文化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再细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以及学校领导者亚文化、教师亚文化、学生亚文化、学校职工亚文化以及课程亚文化和活动亚文化等等。其中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10、D
    解析: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一旦形成往往代代相传,具有不易消散的特点。
    11、D
    解析: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12、B
    解析:教育是一种主体性的实践活动,在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由此实现着教育的社会功能,并表现出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所谓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
    13、A
    解析:学校文化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再细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以及学校领导者亚文化、教师亚文化、学生亚文化、学校职工亚文化以及课程亚文化和活动亚文化等等。其中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14、A
    解析: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不应当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视为一种消费,而应视同为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主要手段,所以也可以把人力投资视为教育投资问题。生产力三要素之一的人力资源显然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具有不同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资源。高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能带来的产出明显高于技术程度低的人力。
    15、A
    解析: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宗旨,目的,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管理体制。
    16、A
    解析: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宗旨,目的,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管理体制。
    17、D
    解析:教育的经济功能体现在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再生产和技术创新三个方面。
    18、A
    解析: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宗旨,目的,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管理体制。
    19、B
    解析:1960年12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20、D
    解析:教育是一种主体性的实践活动,在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由此实现着教育的社会功能,并表现出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所谓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具有能动作用。
    二、多项选择题
    1、ABD
    解析:学校文化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再细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以及学校领导者亚文化、教师亚文化、学生亚文化、学校职工亚文化以及课程亚文化和活动亚文化等等。其中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2、ACDE
    解析:制约教育的性质;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的权力和程度;决定着教育目的和宗旨;制约教育内容,结构和管理体制。
    3、ABCD
    解析: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4、ABC
    解析: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决定和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5、AC
    解析:教育对经济的作用具有周期性长、发效性迟缓的特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936
发表于 2017-7-10 00:42: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判断题
    1、错
    解析: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领导权。
    2、错
    解析:教育是一种主体性的实践活动,在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由此实现着教育的社会功能,并表现出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所谓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
    3、对
    解析: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强调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促进人力资本的提高最重要的是提高人口质量,重要途径是教育。
    4、对
    解析:教育发展本身具有历史继承性体现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仅离不开其他社会活动的影响,也必然受到自身发展规律的制约和影响。
    5、错
    解析: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一、单选题
    1、D
    解析: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不同发展阶段之间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上一阶段的发展水平影响下一阶段发展方向的选择。
    2、B
    解析: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3、A
    解析: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其中最基本的是认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4、B
    解析: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和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期。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则更晚。
    5、C
    解析:孟子(性善论)、弗罗伊德(泛性论)、威尔逊(基因复制)格塞尔(成熟),是内发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6、D
    解析: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7、B
    解析:荀子(性恶论)洛克(白板说)华生(行为主义)是外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8、C
    解析:年轻一代在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方面也存在着个别差异,教育工作应该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地切实地提高。
    9、A
    解析:荀子(性恶论)洛克(白板说)华生(行为主义)是外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10、A
    解析: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11、A
    解析: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2、B
    解析:少年期阶段特征: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13、B
    解析:心理断乳期:13、14~16、17岁,属个体发展中的少年期。有些心理学家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
    14、B
    解析:身心发展顺序: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15、C
    解析:学校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学校把改造过的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意识形态等因素,经过有目的的选择和提炼,按照人的发展特点,以系统化的形式作用于学生,对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起主导作用。
    16、B
    解析: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17、B
    解析:“聪明早慧”和“大器晚成”其中的“早”和“晚”必须通过和其他人的平均水平对比后才能体现出来,所以属于个别差异性。
    18、C
    解析:年轻一代在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方面也存在着个别差异,教育工作应该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地切实地提高。
    19、D
    解析: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指身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时,可通过其它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之间。
    20、C
    解析: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特点,有不同的任务,就好像我们为什么要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一个道理。也就告诉我们要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在教育工作中,把儿童“成人化”,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21、B
    解析: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性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7060
发表于 2017-7-10 01: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22、C
    解析: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和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期。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则更晚。
    23、B
    解析: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指身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时,可通过其它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之间。
    24、B
    解析: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具有主观能动性。
    25、D
    解析:“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环境因素对发展的影响。
    26、B
    解析:身心发展顺序: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身体的发展: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心理的发展: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一般情感到复杂情感。因此,我们在向年轻一代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着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等顺序逐渐前进。
    27、B
    解析:华生的观点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28、C
    解析: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指身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时,可通过其它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之间。
    29、C
    解析: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和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期。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则更晚。奥地利生理学家劳伦茨在研究幼禽印刻现象时候发现了关键期,所谓关键期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够起到最大作用的时期。在关键期中,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通过适应环境的影响,某种行为习得较为容易,发展速度也比较快。
    30、A
    解析:题干中所述思想反映了环境这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二、多项选择题
    1、BC
    解析:荀子(性恶论)洛克(白板说)华生(行为主义)是外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2、ABCDE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和互补性。
    3、BCD
    解析:孟子(性善论)、弗罗伊德(泛性论)、威尔逊(基因复制)格塞尔(成熟),是内发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4、ABCD
    解析: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最近发展区);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5、ABCD
    解析: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格赛尔的成熟机制,成熟表现在两方面: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意识);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生理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三、判断题
    1、错
    解析: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其中最基本的是认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2、错
    解析:年轻一代在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方面也存在着个别差异,教育工作应该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地切实地提高。
    3、对
    解析:学校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学校把改造过的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意识形态等因素,经过有目的的选择和提炼,按照人的发展特点,以系统化的形式作用于学生,对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起主导作用。
    4、错
    解析: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已经具有的水平和在别人的帮助下能够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距离。
    5、错
    解析: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既具有即时价值也具有延时价值。
    第四章 教育目的
    一、单选题
    1、C
    解析: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教育活动有指导意义。
    2、B
    解析:教育目的为教育对象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3、D
    解析: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4、A
    解析: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教育活动有指导意义。
    5、C
    解析:教师职业道德素养中明确提出教书育人是教师工作的目的和使命。
    6、C
    解析:教育目的为教育对象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结果的一种设想,具有理想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它具有激励教育行为的作用。教育目的既为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又为检查和评价教育活动的质量提供了衡量尺度和根本标准。
    7、A
    解析:孔子、斯宾塞、涂尔干、孔德、梁启超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
    8、C
    解析: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9、D
    解析: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
    10、B
    解析:所谓教育对象的"全体性",从广义上说,是指面向全体国民,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通过正规的或非正规的渠道接受一定时限、一定程度的教育,以达到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目的;从狭义上说,是指全体适龄儿童都必须接受正规的义务教育,不得因种族、民族、性别、出身、宗教信仰、经济等因素而限制或剥夺其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具体到学校和班级,则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不得人为地忽视任何一个学生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是中小学素质教育最基本的特征。
    11、C
    解析: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12、B
    解析:创新精神是一个民主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国力竞争基础工程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和时代要求。
    13、D
    解析: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同时,改变那种只重书本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936
发表于 2017-7-10 02:37:35 | 显示全部楼层

                                               
                       
    14、A
    解析: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国家和社会教育机构、学生家长、教师等都对新一代寄予那样的期望,这些期望也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教育目的。
    15、A
    解析:本题考查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区别,应试教育主要是选拔性和淘汰性的教育,区别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和发展性。
    16、D
    解析:美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其中创造美的能力是最高级的。
    17、C
    解析:《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的教育方针(1999)
    《决定》对我国的教育方针做了新的表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8、D
    解析: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
    19、C
    解析: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总体要求,即不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还是理、工、农、医、师等,都要按照这个总的要求培养人。而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
    1、AD
    解析:孔子、斯宾塞、涂尔干、孔德、梁启超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
    2、ACD
    解析:教育目的为教育对象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结果的一种设想,具有理想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它具有激励教育行为的作用。教育目的既为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又为检查和评价教育活动的质量提供了衡量尺度和根本标准。
    3、BDE
    解析:教育目的要反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育目的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教育目的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4、ABCE
    解析: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倍尔、裴斯泰洛奇、孟子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
    5、DE
    解析: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主张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给予个体自由地充分发展,并予以高度重视;但不是抽象的脱离社会和历史来谈人的发展,而是把个体的发展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放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考察,因而把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
    三、判断题
    1、错
    解析: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主张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给予个体自由地充分发展,并予以高度重视;但不是抽象的脱离社会和历史来谈人的发展,而是把个体的发展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放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考察,因而把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
    2、对
    解析:《决定》对我国的教育方针做了新的表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对
    解析: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其理论基础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
    4、错
    解析: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教育方针的结构应当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教育性质和教育方向,如“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化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如“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根本原则,如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教育,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等。因此,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虽然在学术上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有严格的区别,但在实际中两者经常通用。
    5、对
    解析:素质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教育改革,真正实现“两全“的目标,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使我们的教育面向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和学生的每一方面发展,把以淘汰、选拔为主的应试教育变成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或者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而不是与素质教育平行或并列的一种教育。
    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
    一、单选题
    1、D
    解析:198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根本目的: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提出了九年义务教育(1986年实行)。
    2、A
    解析:1902年壬寅学制——首次制定了近代学制,但是未实施。
    3、B
    解析:美国的现代学制最初也是双轨制,但美国历史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因此,学术性的一轨没有充分发展,群众性的新学校迅速发展起来,从而开创了从小学直至大学、形式上任何儿童都可以入学的单轨制。这种学制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在形式上保证任何学生都可以由小学而中学直至升入大学。
    4、A
    解析:双轨制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相连的中等职业教育)。双轨制有两个平行的系列。这两轨既不相通,也不相接。
    5、B
    解析:199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6、C
    解析: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7、A
    解析:义务教育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免费性;但是题干中所述的是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特征,应该是强制性、普遍性和基础性。
    8、D
    解析:1619年,德意志魏玛联邦公布的学校法令规定,父母应送其6~12岁子女入学,否则政府得强迫其履行义务。此为义务教育的开端。
    9、C
    解析:1902年壬寅学制——首次制定了近代学制,但是未实施。
    10、C
    解析:历史上曾经历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非正规教育,再从正式非正规教育到正规教育的演变过程。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以制度化教育为参照,之前的教育都归为前制度化教育,之后的则成为非制度化教育。因此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二、多项选择题
    1、ACE
    解析:义务教育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免费性。
    2、ACD
    解析:西欧双轨制。以英国的双轨制为代表,法国、前西德等欧洲国家的学制都属这种学制;
    美国单轨制。美国的现代学制最初也是双轨制,但美国历史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因此,学术性的一轨没有充分发展,群众性的新学校迅速发展起来,从而开创了从小学直至大学、形式上任何儿童都可以入学的单轨制。这种学制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在形式上保证任何学生都可以由小学而中学直至升入大学。前苏联型学制。中间型学制或是“Y”型学制,这种学制既有上下级学校间的相互衔接,又有职业技术学校横向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立体式的学制。
    3、ACD
    解析:义务教育是以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
    4、ABCD
    解析:新学制的内容: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5、BC
    解析:历史上曾经历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非正规教育,再从正式非正规教育到正规教育的演变过程。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以制度化教育为参照,之前的教育都归为前制度化教育,之后的则成为非制度化教育。因此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784
发表于 2017-7-10 03: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判断题
    1、对
    解析:新学制的内容: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2、错
    解析:1904年癸卯学制——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以日本为蓝本,学习年限长,总共二十五六年。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颁布实施的学制。
    3、错
    解析: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4、错
    解析:义务教育是以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
    5、错
    解析: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学校教育制度。
    第六章 学生与教师
    一、选择题
    1、B
    解析:中国当代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共同发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中规定,教师职业道德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2、A
    解析: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需要。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
    3、C
    解析: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需要。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
    4、A
    解析: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劳动和其他劳动的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教师主要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劳动对象;教师的示范是学生最直接的表率,是引导和规范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手段。
    5、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对教师的概念作了全面、科学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第一次从法律上确认了教师的社会地位的专业性。
    6、D
    解析:人身自由权指未成年学生有支配自己人身自由和行动的自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非法拘禁、搜查和逮捕,如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
    7、C
    解析:人格尊严权指学生享有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如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谩骂、变相体罚或其他有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
    8、B
    解析: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我国一系列的法律都对此进行了规定。
    9、C
    解析: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10、D
    解析: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就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11、A
    解析: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劳动和其他劳动的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教师主要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劳动对象;教师的示范是学生最直接的表率,是引导和规范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手段。
    12、D
    解析: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正是出于对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的维护。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是:(1)无歧视原则(2)尊重儿童尊严原则;(3)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4)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13、D
    解析:人格尊严权指学生享有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如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谩骂、变相体罚或其他有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
    14、D
    解析:一般说来,教师职业角色主要有:“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管理者角色;示范者角色;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
    15、C
    解析:本题考查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故选择C。
    16、C
    解析:掌握教育理论,懂得教育规律,是提高教师向学生传播知识、施加影响的自觉性,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所必须的。教师仅仅有学科知识和文化素养是不够的,他还要善于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教会学生自己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良好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育学的知识,懂得青少年身心发展、个性和品德形成的规律,以及如何根据这些规律教育学生等。
    17、B
    解析:人格上的平等关系: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18、A
    解析: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人关系。
    19、C
    解析:教学上的授受关系: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0、D
    解析: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是由学生的可塑性、向师性心理特征决定的。同时,教师劳动的主体性也要求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特点。
    21、D
    解析: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我国一系列的法律都对此进行了规定。
    《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22、D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学生应尽的义务有:一是遵守法律、法规。二是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三是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四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23、D
    解析: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体现在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机智这三个方面。
    24、A
    解析:教师和家长的教养方式主要包括民主型,权威性和放纵型,其中民主型最有利于儿童的成长。
    25、D
    解析:教师成长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专家型教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993
发表于 2017-7-10 03:43: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多项选择题
    1、ABCE
    解析: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正是出于对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的维护。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是:(1)无歧视原则(2)尊重儿童尊严原则;(3)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4)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2、BCE
    解析:教师需具有学科知识素养;教师需具有教育知识素养;教师需要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3、ABCD
    解析:教师劳动创造性的表现: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上;也表现在对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内容的运用、选择和处理上;也表现在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和加工上;还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机智上。教育机智就是一种对突发性教育情景做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的能力。
    4、ABC
    解析: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关注的焦点,把教师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和关注学生阶段。
    5、BCD
    解析:受教育权主要有如下类别和内容:①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②使用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③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平评价;④按照国家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⑤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⑥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⑦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三、判断题
    1、错
    解析:在职教师也要进行教学技能训练,掌握最新教育思想,将自己在教学一线上遇到的问题解决,成为行动研究者。
    2、错
    解析:经验+反思=成长,这一公式是由波斯纳提出的。
    3、对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对教师的概念作了全面、科学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第一次从法律上确认了教师的社会地位的专业性。这一界定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4、错
    解析:教师的威信来自学校赋予教师管理学生的权利和教师的人格魅力,并且人格魅力更为重要。
    5、对
    解析: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就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一般说来,教师职业角色主要有:“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管理者角色;示范者角色;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
    第七章 教育途径与课外教育活动
    一、单选题
    1、A
    解析: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教育目的的贯彻落实和各种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是通过教学途径实现的。
    2、C
    解析: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它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形式。这里的课堂教学包括课程计划中计入总课时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所以,课外活动不包括选修课。自习课也不属于课外活动之列。通常讲的课外活动仅指校内活动。但活动场所在校内或校外仅是空间场所不同,并不反映课外活动的内涵。本章所说的课外活动不限于校内活动,凡是由学校在课外组织的活动,都属于我们所说的课外活动。
    3、D
    解析: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它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形式。这里的课堂教学包括课程计划中计入总课时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所以,课外活动不包括选修课。
    4、B
    解析:学生是学校课外活动的主体。
    5、B
    解析: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和劳动技术教育。
    6、D
    解析:综合实践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规定,是3-6、7-9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所谓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
    7、C
    解析:教学(上课、辅导、参观、家庭作业等)、思想教育(思想政治课、团队活动、社会活动、节日教育、班主任工作)、综合实践活动、咨询与指导、社会实践、课外活动等等。
    8、B
    解析:组织学生进行调查、参观、考察、访问以及各种无偿的社会服务和公益劳动属于课外活动中的社会活动。
    9、B
    解析: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其中小组活动是最基本的形式。
    10、B
    解析:《学记》中的这句话反映的是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
    1、ACD
    解析:学校的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按活动的人数和规模可分为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三类。
    2、ABCE
    解析: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和劳动技术教育。
    3、ABCD
    解析: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灵活多样性;学生在课外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活动内容上的广泛性。
    4、ABD
    解析:课外活动有其自身特点,有独特的教育意义:充实学生的生活,扩大学生活动领域,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索意识和创造才能。
    5、 ABCD
    解析:科技活动、学科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活动、传统的节假日活动。
    三、判断题
    1、错
    解析:在课外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起辅助作用。但是教师仍然需要介入课外活动。
    2、错
    解析: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它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形式。这里的课堂教学包括课程计划中计入总课时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所以,课外活动不包括选修课。自习课也不属于课外活动之列。通常讲的课外活动仅指校内活动。但活动场所在校内或校外仅是空间场所不同,并不反映课外活动的内涵。本章所说的课外活动不限于校内活动,凡是由学校在课外组织的活动,都属于我们所说的课外活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784
发表于 2017-7-10 05: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3、错
    解析: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最大的区别是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
    4、错
    解析:小组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学科小组 、技术小组 、艺术小组 、体育小组。
    5、错
    解析:综合实践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规定,是3-6、7-9年级一直到高中的一门必修课程。所谓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
    第九章 班级管理
    一、单选题
    1、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集体的概念,不是任何一个班都能称得上班集体,一个班集体要有共同的奋斗目标,良好的班级氛围和一定的班级纪律和班干部群体。
    2、C
    解析: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各种管理资源,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而主要对象是人,即学生,班级管理主要是对学生的管理。
    3、A
    解析: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的思想,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
    4、B
    解析:此题考查班级发展的历史,其中19世纪初在英国出现了导生制。
    5、D
    解析: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学校大部分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以班级为单位,分年级进行。
    6、B
    解析:班集体的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能够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互相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7、C
    解析: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主帅,对教育对象个体来说,教师的职能可归结为“灵魂工程师”,但对教育对象群体来说,他更多的是班集体的缔造者、设计者。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8、C
    解析:班级是学生群体活动的基础,是学生交往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共同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和健康的班级风气,是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它不仅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调节学生的心境,而且可以使学生有强烈的归属感,激发学生关心集体、为集体负责的意识,从而使学生愿意并努力使自己成为对集体有所奉献的一员,在集体中追求个人的发展。
    9、A
    解析:班级管理常见的模式有四个: 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10、A
    解析: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的管理方式是马卡连柯提出的班级平行管理模式。
    11、D
    解析: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立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属于德鲁克的班级管理目标模式。
    12、C
    解析: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的管理方式是马卡连柯提出的班级平行管理模式。
    13、A
    解析: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立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属于德鲁克的班级管理目标模式。
    14、A
    解析: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15、C
    解析: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16、A
    解析:教师精心设计班级发展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
    17、C
    解析:目前世界范围内,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18、C
    解析:教育史上最早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教育家是埃拉斯莫斯。
    19、C
    解析:班级民主管理是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管理方式。班级民主管理的实质是在班级管理的全过程中,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使人人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事务,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的主人。
    20、A
    解析: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这些构成了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二是班主任的个性条件,构成了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
    解析: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教师精心设计班级发展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建立一支核心队伍是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作用。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2、ACD
    解析:班主任在培养班干部中要严格要求,耐心指导,保持机构的适时变动。
    3、ABC
    解析:操行评定的一般步骤(1)学生自评(2)小组评议(3)班主任评价(4)信息反馈
    4、ABCD
    解析: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各种管理资源,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而主要对象是人,即学生,班级管理主要是对学生的管理;班级管理的主要手段有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班级管理是一种组织活动过程,它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5、ACD
    解析: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7343
发表于 2017-7-10 06:49: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判断题
    1、对
    解析:现代学校教育所倡导的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2、对
    解析: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3、错
    解析:现代学校教育所倡导的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4、错
    解析:班主任工作包括了解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联系校内外教育资源,操行评定和班主任工作总结,其中主要工作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5、对
    解析:采用民主的领导方式的班主任比较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在领导班级过程中,不是以直接的方式管理班级,而是以间接地方式引导学生。
    第二部分 教学法基础知识
    第一章 课程基本理论
    一、单选题
    1、D
    解析:学科课程主要是从各学科领域中精选的部分内容,按照该领域的逻辑结构构成的知识体系。在教育史上,绝大部分教育家主张学校教育以学科为本,其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人们称其为学科课程论者。学科课程论者认为各学科的知识、体系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基本规律,学校教育应按照各学科分别组织教学,教学以知识为中心。
    2、B
    解析:第一个进入人的视野的真正课程问题,是由斯宾塞于1859年提出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这是课程问题明确化的开端。斯宾塞认为:“在能够制定一个合理课程之前,必须确定最需要知道些什么东西……必须弄清楚各种知识的比较价值”。他讲究知识的价值,注重人的社会生活对于科学知识的需求,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他把课程仅仅看成是科学知识,则有所偏颇。
    3、B
    解析:活动课程正式规范化,并在教育领域中真正成为一种重要的课程形态是从杜威开始的。杜威基于自己的经验主义哲学指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而经验与个体的兴趣紧密相连,杜威区分了学生的四种兴趣类型,并主张学校相应地开设有利于满足学生不同兴趣的活动。杜威的课程理论影响着西方甚至世界的学校教育实践,活动课程此后成为许多国家重要的课程形态。
    4、D
    解析:课程设计的任务就是要把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等转化为具体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课程设计既是一个理论研究过程,也是一个实践过程。
    5、A
    解析:学科课程主要是从各学科领域中精选的部分内容,按照该领域的逻辑结构构成的知识体系。在教育史上,绝大部分教育家主张学校教育以学科为本,其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人们称其为学科课程论者。学科课程论者认为各学科的知识、体系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基本规律,学校教育应按照各学科分别组织教学,教学以知识为中心。
    6、D
    解析: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以“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7、C
    解析:根据课程管理、开发主体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8、C
    解析:根据课程的任务,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9、D
    解析: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10、A
    解析: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它编订的宗旨是保证国家确定的普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普通教育的世界先进水准,规定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国家课程的编制往往采用研制——开发——推广的开发模式,实施“中央——外围”即自上而下的政策,以确保一个国家所实施的课程能够达到统一、共同的质量。
    11、A
    解析: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以“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12、B
    解析:课程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13、A
    解析:学科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14、A
    解析:开设哪些科目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应选择其中最一般的,对青年一代最必需的科学知识构成学科,纳入教学计划,含学科与科学的联系与区别.
    15、B
    解析: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大纲规定了本学科的目的要求,内容的广度、深度,教材编写的顺序,教学的进度和方法。第三,学校和教师应全面彻底地领会课程标准的内容、体系和精神实质,按照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
    16、B
    解析: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内容能否有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能否被学生接受并促进其身心发展,都需通过实施才能得到答案。
    17、D
    解析:组织教学活动是课程实施的展开过程。
    18、A
    解析:泰勒被称为教育评价之父。
    19、C
    解析:活动课程正式规范化,并在教育领域中真正成为一种重要的课程形态是从杜威开始的。杜威基于自己的经验主义哲学指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而经验与个体的兴趣紧密相连,杜威区分了学生的四种兴趣类型,并主张学校相应地开设有利于满足学生不同兴趣的活动。杜威的课程理论影响着西方甚至世界的学校教育实践,活动课程此后成为许多国家重要的课程形态。
    20、D
    解析:课程表的安排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整体性原则:在安排课程表的过程中,学校要从全局着眼,统筹安排好课程计划所规定的每一门课程,使每一门课程都处在能发挥最佳效果的恰当位置。
    迁移性原则:在安排课程表时要充分考虑各门学科之间相互影响的性质和特点,利用心理学上的迁移规律,促使课程之间产生正迁移,防止负迁移现象的发生。
    生理适宜原则:课程表的安排,要考虑到学生的生理特点,是学生的大脑功能和体能处于高度优化状态。
    21、A
    解析: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即使学生发展为一个“整体的人”。
    22、D
    解析: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23、C
    解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24、A
    解析: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根据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的特点,建构了新型的课程结构。在1-6年级主要是综合课程,7-9年级采用综合和分科并举的方式,10-12年级主要是分科课程。
    25、A
    解析:根据课程管理、开发主体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936
发表于 2017-7-10 07: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解析:CIPP模式由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家斯塔弗尔比姆等学者提出来的,评价不应局限在评定目标达到的程度,而应该是为课程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应该为课程的改革服务。CIPP是背景评价(conten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成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这几种评价名称的英文第一个字母的缩略语。
    2、ABD
    解析:根据课程管理、开发主体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3、ABD
    解析: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4、BCD
    解析:课程是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课程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也就是说,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5、ABCD
    解析:活动课程具有以下优点:(1)有利于满足儿童的兴趣、需要,关照儿童的学习心理过程;(2)有利于加强教育与社会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3)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三、判断题
    1、错
    解析:影响课程目标制定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2、错
    解析:在泰勒的课程原理和评价原理基础上设计的课程评价模式是目标评价模式。
    3、错
    解析:课程表的安排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整体性原则:在安排课程表的过程中,学校要从全局着眼,统筹安排好课程计划所规定的每一门课程,使每一门课程都处在能发挥最佳效果的恰当位置。
    迁移性原则:在安排课程表时要充分考虑各门学科之间相互影响的性质和特点,利用心理学上的迁移规律,促使课程之间产生正迁移,防止负迁移现象的发生。
    生理适宜原则:课程表的安排,要考虑到学生的生理特点,是学生的大脑功能和体能处于高度优化状态。
    4、错
    解析:活动课程,也称“儿童中心课程”,主张课程的内容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要求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
    5、对
    解析: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三级管理的课程。第一、是国家规定。是国家体现国家意志及对人才培养的一个基本规范和要求,是中小学必须实行的一门必修课程;第二、是地方管理。由于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地方的经济文化教育以及学生的背景差异非常大,所以地方教育管理部门、行政部门、教育部门都要加强管理研究,这就叫地方管理;第三、是校本实施。是学校基于自己的教育资源、学校的办学理念,特别是学生的成长背景和学生所发展的特点,需要自己开发和实施的一门课程。
    第二章 教学基本理论
    一、单选题
    1、B
    解析:本题是考察教学的定义,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统一的活动;教育是指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概念更加广泛;教授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学习仅仅指学生单方面的。故答案选择B。
    2、D
    解析:本题亦是考察教学的定义,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统一的活动。故答案选择D。
    3、A
    解析:本题考察教学的意义,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课外活动是教育的重要途径;管理和后勤都是学校的工作之一。故答案选择A。
    4、C
    解析:本题考察大家对教育史上部分重要著作的地位了解。《大教学论》是近代系统论述教育的著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建立;《学记》是最早系统论述的教育学著作;《论语》是最早有关教育论述的文献。故答案选择C。
    5、D
    解析:本题考查有关教学过程的理论。孔子的教学过程概括为学—思—行;杜威的教学过程理论是五步教学法即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昆体良的教学过程没有一个理论;思孟学派的教学理论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故答案选择D。
    6、A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教学的本质即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B答案仅仅强调教师的地位,C答案仅仅强调学生地位,都是不全面的;D答案没有认识到教学的本质即特殊的认识活动。故本题选择A。
    7、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的地位,即教学是教育的最基本途径。BCD是教育的途径但并不是最基本的途径。故本题选择A。
    8、B
    解析:本题亦是考察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故本题选择B。
    9、D
    解析:本题考察重要教育家的教学思想,夸美纽斯强调“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由此,夸美纽斯也是第一个倡导“直观性教学原则”的教育家。故本题选择D。
    10、B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家的教学过程,在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中提出一个“统觉”概念即教学是新、旧知识相统和的过程。故本题选择B。
    11、D
    解析:本题考查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即又称之为教学过程的结构。故本题选择D。
    12、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包括心理准备、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效果等,居于中心环节的是领会知识。故本题选择B。
    13、D
    解析: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基本阶段里面的中心环节,包括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故本题选择D。
    14、D
    解析:本题考查教学的概念即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因此学生认识活动的特殊性即认识的间接性。故本题选择D。
    15、B
    解析:本题考察教学过程的特点之一即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本题强调“授人以渔”即能力的重要性,故本题选择B。
    16、A
    解析:本题考察教学的基本任务,概括为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那么基本任务是双基即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故本题选择A。
    17、C
    解析:本题考查杜威关于教学过程的理论即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五步。故本题选择C。
    18、D
    解析:本题考察重要教育家有关教学过程的理论,巴班斯基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赫尔巴特提出教学过程四步教学法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布鲁纳提出了解学科知识的结构;凯洛夫提出教学应确保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故本题选择D。
    19、B
    解析: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0、D
    解析: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孔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5 07:46 , Processed in 0.109520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