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5|回复: 0

2016年事业单位考试申论热点“微文化”来袭

[复制链接]

21万

主题

21万

帖子

6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52786
发表于 2017-7-2 13:0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导读】积累热点话题,决胜申论之巅。“微文化”来袭,你怎么看?下面为考生带来事业单位考试申论热点。
    【背景链接】
    据《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手机上网占比88.9%,较去年增长3.1个百分点;而通过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分别为68.4%和42.5%,较去年分别降了2.4和0.7个百分点;同时,全国微博客用户规模为2.04亿,手机端微博客用户数为1.62亿,占总体的79.4%。“微文化”凭借其即时便捷性、通俗性、动态化和个性化等独特优势已经成为新兴的文化形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综合分析】
    “微文化”虽“微”且“散”,却日益成为影响人们价值选择的“新文化”,不可否认,它也是利弊相随的,既集诸多优点于一身,同时也带来不少负面效应,需要引起注意。
    一方面,“微文化”极大便利了人们的自我表达和群体交流,也方便了各种信息的获取与传递。“微文化”正以其“微言大义”的内涵和“无微不至”的外延,通过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从细微之处影响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微文化”的兴起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如垃圾信息的泛滥、谣言的生成、负面情绪的传播、伪科学的散布,等等。在“微文化”背景下,由于信息生成的低门槛和信息传播的自主性,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同时,“微文化”是一种快餐文化,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社会生活的碎片化,社会浮躁之风日盛,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社会文化的厚重性和整体性,使经典文化的积累和传承更加任重而道远。
    可见,从目前来看,“微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是利多于弊的。所以,谈“微”色变实非明智之举,引导利用使其成为传播正能量的“磁场”,才是当务之急。
    【对策措施】
    第一,在人人可以“发声”的“微文化”中,要开启微时代的人文精神建设。
    第二,“微文化”要以理性思考为主导思想进行管理和引导。“微文化”要承担起思想领域传承发展的重任,要避开其发展过程中情绪化和虚假化信息等负面影响。
    第三,建立“微传播”监测体系。在微时代的今天,针对“微表达”的开放性、散发性、碎片性等特点,各级行要建立“微传播”监测体系,通过专业职位设置或者第三方的信息服务,在第一时间抓取“微信息”,为相应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0-2 21:40 , Processed in 0.056267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