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5|回复: 0

时政评论:媒体融合问题

[复制链接]

21万

主题

21万

帖子

6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52786
发表于 2017-7-2 12:4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时事评论背景:
    “媒体融合是一场‘转基因工程’,要把互联网的基因注入媒体”“争夺用户是关键所在,要从单纯的内容生产变为同时提供服务”……围绕由人民日报社编撰的《融合元年——中国媒体融合发展年度报告(2014)》,日前举行的出版座谈会频现“好声音”,既激起传媒行业共鸣,也引发社会关注。
    时事评论观点:
    “媒体融合”早已是流行热词。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媒体融合正式吹响了冲锋号。在中央顶层设计的有力引领下,理念与部署加速转化成业界的生动现实。从简单相加、相互结合走向彼此融合,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一场广泛而深刻的“传播革命”悄然进行。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新闻大战”,是观察媒体的一个窗口。如果说,去年各传统媒体还只是在布局新媒体方面小试牛刀,今年两会,大家则纷纷借自身优势各显神通,以融合创新报道掀起一排排舆论浪花,令人耳目一新。人民日报组建“中央厨房”推进深度融合、新华社创办新媒体专线、光明日报成立融媒体中心、澎湃新闻客户端上线……观察近一年来的中国传媒生态,从媒体矩阵到组织架构,从采编流程到体制机制,融合发展已成为传统主流媒体的路径选择与行动自觉。
    传播学者指出:“真正的‘传播革命’所要求的,不只是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或者受众注意力在不同媒介之间时空分布上的变迁,其最直接的驱动力,一如以往,是技术。”从“铅与火”“光与电”到“数与网”,科技进步为大众传播插上了翅膀,也促使人们体认技术创新的价值。而从“受众”到“用户”,从“报网互动”到“互联网+”,媒体融合不仅释放了新闻生产力,更潜移默化地重塑着人们的理念。
    另一方面,内容与技术如同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不容偏废。回溯传播史,媒介形态总处于变动之中,“新媒体”只是一个相对概念,优质内容则是恒久不变的“刚需”。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3月底,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粉丝总数已超过6000万,人民日报客户端上线9个月下载量已逾3200万,在短时间内聚集了可观的注意力资源。坚持走内容与技术紧密结合的途径,正是其背后的成功秘钥。
    激流勇进的融合大势,也潜藏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与挑战。例如,有的媒体热衷于“做增量”,开设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凯歌高奏,一遇“改存量”则踟蹰不前,传统业务与新媒体业务俨然两座孤岛;有的媒体技术力量薄弱,既缺人才也缺资金,却盲目上马“大数据”“云计算”项目,最终“劳民伤财”;有的媒体忽略以人为本,优秀人才引不进来,业务骨干却流失严重……凡此种种,折射着媒体融合发展进程中的误区,应当有针对性地加以破解。
    媒体融合发展,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新兴媒体的“攻城略地”、传统媒体的“嫁接再长”。二者不是“此消彼长”的冤家,而应成为“此长彼长”的共同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环顾寰宇,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无论是搭建“付费墙”还是组建“中央编辑部”,没有标准模式。主动拥抱融合,把倒逼压力转变成变革动力,才能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在千帆竞渡的传媒世界赢得一席之地。
    融合发展,风景在远方,道路在脚下。古人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何尝不是媒体的基因。“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葆有忧患意识、涵养创新精神,不断开掘个性化的融合之道,中国传媒业一定能用更多精彩赢得更多青睐,把未来牢牢攥紧在自己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11-21 01:40 , Processed in 0.072126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