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7|回复: 0

2017教师资格中学语文学科:常见文言虚词详解八

[复制链接]

21万

主题

21万

帖子

6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52786
发表于 2017-6-29 23:5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除了包含《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公共考试科目以外,还有一门学科知识与能力,文都教师考试网给大家整理了中学《语文学科与教学能力》考试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与】
    (一)介词。
    1.介词。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给,替。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3.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二)连词。
    1.连词。和,跟,同。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
    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结交,亲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3.对付。
    ①庞煖易与耳。
    4.参加,参与。
    ①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
    5.赞许,同意。
    ①吾与点也。
    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②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2.【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④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②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
    ③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
    (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①《论语》六则。
    2.准则,法则。
    ①以身作则。
    (四)动词。效法。
    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
    【则是】只当是。
    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
    【则则】赞叹的声音。
    ①连呼则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0-2 03:38 , Processed in 0.077243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