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05|回复: 0

2014事业单位面试热点:就业难题搅动2014

[复制链接]

21万

主题

21万

帖子

6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52786
发表于 2017-6-27 23:2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何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这是求职者面临的共同烦恼。图为去年10月,在山西太原市举办的招聘会现场。记者 詹彦/摄
    2013年曾被冠以“最难就业季”,但2014新年伊始,“更难就业季”的说法即如约而来。
    面对近年来因高校扩招而数量不断翻番的求职者大军,已经有人甚至为未来几年的就业市场想好了抬头:“更更难”、“更更更难”……
    就业难的背后,既有求职者深深的无奈,也体现出就业市场一些难除的问题与痼疾,如用人单位的就业歧视,如求职者的眼高手低。
    难题未解,未来已来。解决就业困扰,不仅事关经济结构调整,显然也需要政策的扶持,观念的改变,个人的努力。
    “马上”有工作?难!
    “白领”让人趋之若鹜,而从事一线基础工作的“蓝领”职位却备受冷落;大型国企、事业单位等部门招聘门庭若市,而急需人才支撑的中小企业招聘却门可罗雀
    就业难,老生常谈,但谁也没想到,这一“难”在如今的中国就业市场会具有如此持久的生命力。
    让699万名2013届毕业生为之拼搏的“最难就业季”落幕不久,“更难就业季”令727万名2014届毕业生压力更大。如何面对并化解就业市场上的痼疾?如何甩掉包袱迎难而上?所有人都在探寻着答案。
    “冷热”专业冰火两重天
    今年春节,就读于北京某著名高校国际新闻专业的周雷(化名)笑称自己会过得比较“闹心”。为了能逃过去年的就业寒潮,他已经把自己的硕士毕业时间延后了一年。
    但参加了大小几十场面试笔试后,offer杳无音讯,他那堆制作精良的简历不得不留到春节后。面对学校就业网上更新速度越来越慢的就业信息,周雷愈发难安。
    像周雷一样挣扎在就业大潮中的求职者还有数百万,对他们而言,一个个就业“门槛”是他们要面对的第一道难关。
    虽然相关部门已经着手消除“门槛”,但掌握着招聘主动权的用人单位却并未妥协。“门槛”的设置可谓五花八门:非“985”、“211”高校不招,性别、户口所在地、英语水平、工作经验、家庭背景、博士学历详情等已经成为常态,学习成绩排名、研究生的本科出身等也成了“刷人”的标准。
    而求职者在入学之前选择的专业则成为了给自己设置的最大“门槛”。“最赚钱的十大专业”、“就业前景最好的十大专业”、“薪资最低的十大专业”等榜单引发的关于专业与就业之间的讨论热度不减,一些就业率低、竞争力不强、缺乏特色、长期停滞不前的专业让毕业生有苦难言,这道专业“门槛”让不少求职者在起跑线上徘徊不前。
    以周雷的经历为例,考学时,新闻专业还属“热门”,但六年后,自己国际新闻的专业背景在传媒类人才需求萎缩的环境下已属“冷门”。另一名毕业生、来自东北某著名高校的王雨晴(化名)则告诉记者,因为学了一个极其不适合女孩子的工科专业,现在面临着无处可去的尴尬。
    更让大学毕业生们感到困惑和无奈的是,面对一个好职位,往往有千军万马一起来争夺。千里挑一、万里挑一甚至更大的竞争比例,不得不让所有求职者一起“自降身价”以增加胜算。据了解,除部分高新技术行业外,大部分行业的新入职岗位薪资待遇都没有明显提高,而在“买方市场”的压力下,求职者再没有了喊出理想薪资待遇的底气。
    “体制内”需求高烧不退
    如何在就业难的大潮中寻找一条生路,不少人都把目光瞄准了为数不多的几条窄路,钻进“体制内”便是其中之一。“体制内”工作安稳舒适,据统计,其职业满意度在所有领域中名列前茅。
    “家里人觉得,只要不是‘吃皇粮’就不是正式工作,跟打工仔没什么区别。”在西安一家民营企业工作的2013届毕业生李敏表示。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不仅工作安稳,更可能拥有在养老、住房等方面的长期福利待遇。因此,“体制内”需求长期保持旺盛,国家及地方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录考试“高烧不退”。
    但并不是哪里的“体制内”都那么吸引人。北上广等大城市或者二线大城市的岗位竞争激烈,甚至一个清洁工的岗位也会引发研究生们的争抢。而一旦涉及到“基层锻炼”、“基层服务”等字眼的岗位都少人问津,偏远地区的岗位更是不招待见。尽管各方面待遇和优惠条件与城市基本无异,但急需人才的基层单位却正经历着人才荒。
    “海归”多,“海待”更多
    一些求职者曾经拿出“上梁山”的心态,既然就业难,索性读研、出国接着深造,十八般武艺练得精,不信等不到良机“杀”回就业市场来。但现实给他们上了重要的一课,海归、硕士博士等光环在就业难题面前显得暗淡无光。
    “在国外的时候从来没有想到会为工作而发愁。”从韩国留学回来不久的张女士坦言道,在去年没能通过家乡的公务员考试后,她不得不签约了一家韩资企业在广州的办事处,薪酬是她理想收入的一半:4000元。
    2013年9月出版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3)》显示,近5年回国的留学人员近80万人,接近前30年的3倍。“海归”数量增多体现出我国整体实力的增强,但真正意义上的“高精尖”留学归国人才不多,无法达到岗位需求,大量“海归”难免成为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夹心层”,在就业大潮中成为了“海待”。
    并列成为“夹心层”的还有那些举着简历海投的研究生们。烫金的学位证背后,研究能力与就业技能的差距、所学专业与实际岗位的差距、心理预期与实际薪资的差距……都给研究生们贴上了“心高气傲”、“眼高手低”等标签,就业之路仍是上下求索。
    解决供求错位非一日之功
    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在于供大于求和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供大于求无法回避,通过调整来瓦解结构性矛盾带来的问题成为了解决现实难题的可行路径。
    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在供求之间的错位。一方面是年复一年的就业难,而另一方面是部分行业久而未决的招工难。求职者偏向高薪、体面、舒适的工作,“白领”让人趋之若鹜,而从事一线基础工作的“蓝领”职位却备受冷落;大型国企、事业单位等部门招聘门庭若市,而急需人才支撑的中小企业招聘却门可罗雀。
    导致供求错位的原因,既来自求职者对于自我认知模糊和定位不准,也来自过分重视精英教育而忽视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泛精英化”教育方向。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将就业关口前移。但本报记者调查了解,这些就业指导的实际效果是,大多流于形式,并没有给毕业生构建出合理的职业规划,也并没有让毕业生的就业技能有太多提高。
    有学者表示,在供大于求长期存在并可能逐步加强的现状面前,除了适当的“调”,更应鼓励“创”。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业的政策和优惠措施,各地也陆续建立起创业孵化基地等机构。
    然而,缺乏创业技能的培养、创业方向的引导以及创业理念的培养,“创业”两字难以发挥出真正的功效。有统计数据显示,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一直低迷,失败率逾九成。
    解决“难题”显然非一日之功。从宏观来看,就业难与我国的经济结构有关。我国高等教育向一、二产业输送人才的能力有限,大多数毕业生都瞄准了服务业。但服务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比仍然不高,大量人才难以消化也成为了可以预见的后果。因此,调整人才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是就业市场趋向合理的必由之路。
    而短期来看,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熊义志建议,大学生要进一步调整就业观念,以更加开阔的眼界到更大的范围放飞梦想。学校也应加强宏观形势的判断,在专业设置和学生培养方面更有针对性地发力。
    如今寒假来临,周雷已经决定回家暂时调整一下求职不顺的低落心情,他也期待着马年的春天能给他带来“马上有工作”的好运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0-4 03:43 , Processed in 0.040341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