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du 发表于 2017-4-24 14:29:16

2016年医疗卫生系统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中医学真题汇编及答案解析一


<P align=center><STRONG>2016年医疗卫生系统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中医学真题汇编(一)</STRONG></P>
<P><BR>&nbsp;&nbsp;&nbsp; <STRONG>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项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其选出填写在相应的括 号内)<BR></STRONG>&nbsp;&nbsp;&nbsp; 1.同病异治的实质是( )。 <BR>&nbsp;&nbsp;&nbsp; A.证同治异&nbsp; B.证异治异<BR>&nbsp;&nbsp;&nbsp; C.病同治异&nbsp; D.证异治同<BR>&nbsp;&nbsp;&nbsp; E.病同治同&nbsp; <BR>&nbsp;&nbsp;&nbsp; 2.“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根据阴阳之间哪种关系提出的治法( )。<BR>&nbsp;&nbsp;&nbsp;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制约<BR>&nbsp;&nbsp;&nbsp; C.阴阳互根互用 D.阴阳相互转化<BR>&nbsp;&nbsp;&nbsp; E.阴阳相互消长<BR>&nbsp;&nbsp;&nbsp; 3.“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指的是( )。<BR>&nbsp;&nbsp;&nbsp; A.以寒泻阳 B.以热祛阴<BR>&nbsp;&nbsp;&nbsp; C.以寒补阴 D.以热补阳<BR>&nbsp;&nbsp;&nbsp; E.补阴助阳<BR>&nbsp;&nbsp;&nbsp; 4.下类事物的五行归属,错误的是( )。<BR>&nbsp;&nbsp;&nbsp; A.木—筋,春,目 B.土—胃,长夏,口<BR>&nbsp;&nbsp;&nbsp; C.金—大肠,秋,皮 D.水—耳,冬,咸<BR>&nbsp;&nbsp;&nbsp; E.火—心,思,舌<BR>&nbsp;&nbsp;&nbsp; 5.苏某,女,33岁。 腹部胀痛,痞满拒按,大便秘结,身热多汗,烦渴喜饮,小便短赤,恶心,苔黄燥,脉滑数。 治疗上拟以( )为主。 <BR>&nbsp;&nbsp;&nbsp; A.大承气汤<BR>&nbsp;&nbsp;&nbsp; B.大黄附子汤<BR>&nbsp;&nbsp;&nbsp; C.温脾汤<BR>&nbsp;&nbsp;&nbsp; E.大柴胡汤&nbsp; D.厚朴三物汤<BR>&nbsp;&nbsp;&nbsp; 6.患者,女,72岁。 今晨突然心前区疼痛,胸憋,心慌,气短喘息,不得安卧,舌暗苔薄白,辨证为( )。<BR>&nbsp;&nbsp;&nbsp; A.心脉痹阻 B.胸阳不振<BR>&nbsp;&nbsp;&nbsp; C.痰浊阻痹 D.瘀血阻络<BR>&nbsp;&nbsp;&nbsp; E.痰瘀互阻<BR>&nbsp;&nbsp;&nbsp; 7.藏象的基本含义是( )。<BR>&nbsp;&nbsp;&nbsp; A.五脏六腑的形象 B.内在组织器官的表象<BR>&nbsp;&nbsp;&nbsp; C.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D.藏于体内的脏腑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BR>&nbsp;&nbsp;&nbsp; E.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BR>&nbsp;&nbsp;&nbsp; 8.临床上常用的血塞通注射液是从下列哪种药物中提取的( )。<BR>&nbsp;&nbsp;&nbsp; A.丹参 B.川芎<BR>&nbsp;&nbsp;&nbsp; C.三七 D.红花<BR>&nbsp;&nbsp;&nbsp; E.人参<BR>&nbsp;&nbsp;&nbsp; 9.“经络者,所以行气血而荣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出自( )。<BR>&nbsp;&nbsp;&nbsp; A.《灵枢•官能篇》 B.《素问•皮部论》<BR>&nbsp;&nbsp;&nbsp; C.《灵枢•本脏篇》 D.《灵枢•经脉》<BR>&nbsp;&nbsp;&nbsp; E.《素问•皮部论》<BR>&nbsp;&nbsp;&nbsp; 10.五腧穴的五行配属关系中,阴经的井穴对应着五行中的( )。<BR>&nbsp;&nbsp;&nbsp; A.金 B.木<BR>&nbsp;&nbsp;&nbsp; C.水 D.火<BR>&nbsp;&nbsp;&nbsp; E.土<BR>&nbsp;&nbsp;&nbsp; 11.患者,女,72 岁,家庭妇女。&nbsp; 近 5 年来逐渐加重记忆减退,沉默寡言,口齿含糊,词不达 意,表情呆滞,伴腰膝酸软,肌肉萎缩,食少纳呆,四未不温,舌体肿大,苔白,舌质淡,脉沉细。 其 诊断(&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 A.癫病 B.痴呆<BR>&nbsp;&nbsp;&nbsp; C.健忘 D.郁病<BR>&nbsp;&nbsp;&nbsp; E.瘘证<BR>&nbsp;&nbsp;&nbsp; 12.具有调节阳精气血,被称为“阳脉之海”的是( )。<BR>&nbsp;&nbsp;&nbsp; A.足少阴肾经 B.任脉<BR>&nbsp;&nbsp;&nbsp; C.督脉 D.足阳阴胃经<BR>&nbsp;&nbsp;&nbsp; E.足太阳膀胱经<BR>&nbsp;&nbsp;&nbsp; 13.根据十二经脉气血的流注次序,心包经后接( )。<BR>&nbsp;&nbsp;&nbsp; A.手少阳三焦经&nbsp; B.足太阴脾经<BR>&nbsp;&nbsp;&nbsp; C.足厥阴肝经&nbsp; D.足少阴肾经<BR>&nbsp;&nbsp;&nbsp; E.足太阳膀胱经&nbsp; <BR>&nbsp;&nbsp;&nbsp; 14.十二经脉的流注方式是( )。 <BR>&nbsp;&nbsp;&nbsp; A.表里灌注&nbsp; B.上下灌注<BR>&nbsp;&nbsp;&nbsp; C.循环灌注&nbsp; D.左右灌注<BR>&nbsp;&nbsp;&nbsp; E.内外灌注&nbsp; <BR>&nbsp;&nbsp;&nbsp; 15.循行于头侧部的经脉是( )。 <BR>&nbsp;&nbsp;&nbsp; A.太阳经&nbsp; B.阳明经<BR>&nbsp;&nbsp;&nbsp; C.厥阴经&nbsp; D.少阳经<BR>&nbsp;&nbsp;&nbsp; E.少阴经&nbsp; <BR>&nbsp;&nbsp;&nbsp; 16.内伤发热中,“实火宜泻,虚火宜补”这一治则见于( )。<BR>&nbsp;&nbsp;&nbsp; A.《内经》 B.《金匮要略》<BR>&nbsp;&nbsp;&nbsp; C.《脾胃论》 D.《丹溪心法》<BR>&nbsp;&nbsp;&nbsp; E.《景岳全书》<BR>&nbsp;&nbsp;&nbsp; 17.下列属于有形之邪的病邪是( )。<BR>&nbsp;&nbsp;&nbsp; A.风邪 B.寒邪<BR>&nbsp;&nbsp;&nbsp; C.湿邪 D.燥邪<BR>&nbsp;&nbsp;&nbsp; E.暑邪<BR>&nbsp;&nbsp;&nbsp; 18.中风的病理基础是( )。<BR>&nbsp;&nbsp;&nbsp; A.肝肾阴虚 B.心肝火旺<BR>&nbsp;&nbsp;&nbsp; C.肝脾血虚 D.脾肾阳虚证<BR>&nbsp;&nbsp;&nbsp; E.心脾两虚<BR>&nbsp;&nbsp;&nbsp; 19.六淫中最易伤津耗气的邪气是( )。<BR>&nbsp;&nbsp;&nbsp; A.燥邪 B.风邪<BR>&nbsp;&nbsp;&nbsp; C.暑邪 D.湿邪<BR>&nbsp;&nbsp;&nbsp; E.寒邪<BR>&nbsp;&nbsp;&nbsp; 20.具有升散特性而又易挟湿邪的邪气是( )。<BR>&nbsp;&nbsp;&nbsp; A.湿邪 B.燥邪<BR>&nbsp;&nbsp;&nbsp; C.热邪 D.暑邪<BR>&nbsp;&nbsp;&nbsp; E.寒邪<BR>&nbsp;&nbsp;&nbsp; 21.下列不属于阳偏衰的病因是( )。<BR>&nbsp;&nbsp;&nbsp; A.先天不足 B.后天失养<BR>&nbsp;&nbsp;&nbsp; C.劳倦内伤 D.久病伤正<BR>&nbsp;&nbsp;&nbsp; E.热病后期正气大伤<BR>&nbsp;&nbsp;&nbsp; 22.下列特定穴中,治疗急性病当首选( )。<BR>&nbsp;&nbsp;&nbsp; A.原穴 B.俞穴<BR>&nbsp;&nbsp;&nbsp; C.郄穴 D.八会穴<BR>&nbsp;&nbsp;&nbsp; E.下合穴<BR>&nbsp;&nbsp;&nbsp; 23.“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属于( )。<BR>&nbsp;&nbsp;&nbsp; A.反治法 B.从治法<BR>&nbsp;&nbsp;&nbsp; C.治标法 D.标本兼顾法<BR>&nbsp;&nbsp;&nbsp; E.逆治<BR>&nbsp;&nbsp;&nbsp; 24.“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是说明( )。<BR>&nbsp;&nbsp;&nbsp; A.因时制宜 B.因地制宜<BR>&nbsp;&nbsp;&nbsp; C.因人制宜 D.审因论治<BR>&nbsp;&nbsp;&nbsp; E.以上都不是<BR>&nbsp;&nbsp;&nbsp; 25.温病证见发热口渴,胸闷腹胀,肢酸倦怠,咽喉肿痛,小便黄赤,身目发黄,苔黄而腻,脉 滑数。&nbsp; 治宜选用( )。<BR>&nbsp;&nbsp;&nbsp; A.三仁汤 B.白虎加苍术汤<BR>&nbsp;&nbsp;&nbsp; C.王氏连朴阴 D.银翘散加板蓝根、射干<BR>&nbsp;&nbsp;&nbsp; E.甘露消毒丹<BR>&nbsp;&nbsp;&nbsp; 26.在金元四大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是( )。<BR>&nbsp;&nbsp;&nbsp; A.刘宪素 B.李东垣<BR>&nbsp;&nbsp;&nbsp; C.张仲景 D.朱丹溪<BR>&nbsp;&nbsp;&nbsp; E.张从正<BR>&nbsp;&nbsp;&nbsp; 27.肺朝百脉的功能主要赖于(&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 A.肺主气 B.肺司呼吸<BR>&nbsp;&nbsp;&nbsp; C.肺主治节 D.肺主皮毛<BR>&nbsp;&nbsp;&nbsp; E.肺主宜发肃降<BR>&nbsp;&nbsp;&nbsp; 28.证见壮热头痛、呕吐自汗、角弓反张,甚则神昏,谵语,口渴喜饮,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 数或洪数。&nbsp; 属于痉病中何证( )。<BR>&nbsp;&nbsp;&nbsp; A.邪经络 B.热甚发热<BR>&nbsp;&nbsp;&nbsp; C.温热致痉 D.瘀血内阻<BR>&nbsp;&nbsp;&nbsp; E.气血亏虚<BR>&nbsp;&nbsp;&nbsp; 29.外感咳嗽迁延不愈,表邪未尽或愈而感邪复发,咽痒咳痰不爽,痰稠黏者,宜选用(&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 A.三拗汤 B.止咳散<BR>&nbsp;&nbsp;&nbsp; C.桑杏汤 D.麻杏石甘汤<BR>&nbsp;&nbsp;&nbsp; E.杏苏散<BR>&nbsp;&nbsp;&nbsp; 30.痞满肝胃不和证的代表方是(&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 A.枳实消痞丸加减 B.木香顺气丸加减<BR>&nbsp;&nbsp;&nbsp; C.泻心汤和连朴饮加减 D.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BR>&nbsp;&nbsp;&nbsp; E.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P>

newdu 发表于 2017-4-24 14:30:03

<P><BR>    31.从什么时代起将泄病证统称为泄泻(   )。<BR>    A.先秦 B.汉唐<BR>    C.唐宋 D.金元<BR>    E.明清<BR>    32.著名的治泄九法出自(   )。<BR>    A.《景岳全书》 B.《医学新语》<BR>    C.《医宗必读》 D.《医宗金鉴》<BR>    E.《类证治裁》<BR>    33.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出自(   )。<BR>    A.《金匮要略》 B.《医经溯洄集》<BR>    C.《证治汇补》 D.《丹溪心法》<BR>    E.《景岳全书》<BR>    34.与手阳明大肠经在鼻相接的经脉是(   )。<BR>    A.肺经 B.胃经<BR>    C.膀胱经 D.胆经<BR>    E.小肠经<BR>    35.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的理论强调了(   )。<BR>    A.人体四肢与头身的密切联系 <BR>    B.上肢与下肢的密切联系 <BR>    C.前胸与后背的密切联系 <BR>    D.脏腑与五官的密切联系 E.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密切联系<BR>    36.暑温证见身热,咳嗽,痰中带血,胸闷脘痞,面赤耳聋,不甚渴饮,小便短赤,下利稀水,便 下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 )。<BR>    A.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 B.三石汤<BR>    C.雷氏清凉涤暑法 D.甘露消毒丹<BR>    E.阿胶黄芩汤<BR>    37.哪一项不是亡阴证的表现( )。<BR>    A.烦躁不安 B.脉微细欲绝<BR>    C.口咽干燥 D.尿量短少<BR>    E.面色潮红<BR>    38.以下哪种口渴表现属湿热邪气为患( )。<BR>    A.口干而不甚渴 B.渴不欲饮或喜热饮<BR>    C.口干,嗽水不欲咽 D.口苦而渴<BR>    E.以上均不是<BR>    39.治疗秋燥初、中、末三期的大法是指( )。<BR>    A.上燥增液,中燥治气,下燥治血       B.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BR>    C.上燥生津,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D.上燥治气,中燥止血,下燥治液 E.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生津<BR>    40.下列病症除( )外,均可用麻黄汤治疗。<BR>    A.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BR>    B.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 <BR>    C.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者 <BR>    D.伤寒发汗,已解,辛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BR>    E.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BR>    41.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的辨证要点是( )。<BR>    A.阵发性气从少腹上冲心,伴心悸等<BR>    B.脐下悸,欲作奔豚,小便不利<BR>    C.心下逆满,气上冲心,心悸头眩,脉沉紧<BR>    D.惊狂,卧起不安,心悸<BR>    E.心悸,烦躁,舌淡,苔白<BR>    42.以下选项中不是炙甘草汤方药组成部分的是( )。<BR>    A.麻仁,生地黄 B.人参,生姜<BR>    C.白术,芍药 D.阿胶,麦冬门<BR>    E.甘草,桂枝<BR>    43.患者,女,39 岁。 发汗,汗出不恶寒,身重,不大便,短气而喘,无潮热,腹大满不通,舌红,<BR>    苔黄,脉数。临床最佳辨证是( )。<BR>    A.小承气汤证 B.大承气汤证<BR>    C.调胃承气汤证 D.桃核承气汤证<BR>    E.麻子仁丸证<BR>    44.与竹叶石膏汤相宜的治法是( )。<BR>    A.辛寒清热 B.清热益气生津<BR>    C.清热和胃,益气生津 D.养阴清热生津<BR>    E.清热燥湿<BR>    45.芍药汤的组方特点不包括( )。<BR>    A.清热燥湿 B.凉血止痢<BR>    C.气血并治 D.通因通用<BR>    E.肝脾同调<BR>    46.患者腹痛绵 绵,时作时止 ,喜热 恶 冷 , 痛 时 喜 按, 饥 饿 或 者 劳 累 后 更 重, 舌 淡 苔 白, 脉 沉细。宜选用的方剂是( )。<BR>    A.理中丸 B.香砂六君子汤<BR>    C.大建中汤 D.小建中汤<BR>    E.吴茱萸汤<BR>    47.《素问•五藏别论》中“凡治病,必察其下”的“下”是指( )。<BR>    A.二便 B.二阴<BR>    C.下焦 D.下肢<BR>    E.周身上下<BR>    48.《素问•汤液轮》中去菀陈荃是指( )。<BR>    A.除去郁久的恶血 B.攻下逐水<BR>    C.发汗 D.利小便<BR>    E.通大便<BR>    49.《针经》是指( )。<BR>    A.《阴阳十一脉灸经》 B.《足臂十一脉灸经》<BR>    C.《针灸甲》 D.《灵柩》<BR>    E.《素问》<BR>    50.苏某,女,33 岁,腹部胀痛,痞满拒按,大便秘结,身热多汗,烦渴喜饮,小便短赤,时有恶 心,苔黄燥,脉滑数。辨证属腹痛的( )。<BR>    A.湿热 B.寒邪内阻<BR>    C.饮食停滞 D.气机郁滞<BR>    E.瘀血阻滞<BR>    <STRONG>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项最符合题意,请找出恰当的选项,多选、错选 或少选均不得分)<BR></STRONG>    51.在下列症状中,是休息痢主要症状的有( )。<BR>    A.下痢时作时止 B.下痢日久不愈<BR>    C.里急后重,大便夹有黏液 D.恶心呕吐,不能饮食<BR>    E.痢下鲜紫脓血,壮热神昏<BR>    52.足厥阴肝经循行所联络的脏腑有( )。<BR>    A.心 B.肺<BR>    C.胃 D.胆<BR>    E.肝<BR>    53.正气抗邪,主要表现在( )。<BR>    A.抵御外邪侵入 B.影响发病的症候<BR>    C.导致气机失常 D.导致阴阳失调<BR>    E.疾病不药而自愈<BR>    54.足临泣是八脉交会穴之一,是下列哪几条经的交会穴( )。<BR>    A.带脉 B.足少阴肾经<BR>    C.足少阳胆经 D.冲脉<BR>    E.足厥阴肝经<BR>    55.以下属于正治的是( )。<BR>    A.寒者热之 B.塞因塞用<BR>    C.以热治热 D.通因通用<BR>    E.虚者补之<BR>    56.川芎性升散,能活血,祛风止痛,应用广泛,下列诸方剂中含有川芎的是( )。<BR>    A.蠲痹汤 B.透脓散<BR>    C.羌活胜湿汤 D.顺气和中汤<BR>    E.补阳还五汤<BR>    57.时行感冒可服下列哪几组药物预防( )。<BR>    A.藿香、佩兰、薄荷 B.黄连、黄柏、黄芩<BR>    C.板蓝根、大青叶、金银花 D.贯众、紫苏、荆芥<BR>    E.黄芪、白术、防风<BR>    58.以下方剂中( )是水凌心肺型喘证的主方。<BR>    A.金匮肾气丸 B.真武汤<BR>    C.十枣汤 D.葶苈大枣泻汤<BR>    E.五苓散<BR>    59.与手太阴肺经相联系的脏腑是( )。<BR>    A.大肠 B.小肠<BR>    C.胃 D.三焦<BR>    E.膀胱<BR>    60.卫分证的辨证要点是( )。<BR>    A.发热 B.微恶风寒<BR>    C.口微渴 D.咳嗽<BR>    E.脉浮数<BR>    61.亡阳证有哪些表现( )。<BR>    A.尿量短少 B.汗出不止<BR>    C.气促细微 D.舌干红或枯萎无苔<BR>    E.四肢逆冷<BR>    62.下列属于寒温并用的方剂是( )。<BR>    A.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B.小青龙汤<BR>    C.黄连汤 D.大青龙汤<BR>    E.黄芩汤<BR>    63.乌梅丸的方药组成( )。<BR>    A.乌梅、细辛、干姜 B.黄连、当归、蜀椒<BR>    C.桂枝、附子、黄柏 D.人参、白蜜、饭泥<BR>    E.桂枝、葛根、芍药<BR>    64.下焦证包括( )。<BR>    A.足少阴病变 B.足阳明病变<BR>    C.足厥阴病变 D.手厥阴病变<BR>    E.足太阴病变<BR>    65.温病身热肢厥可见于( )。<BR>    A.卫分阶段 B.气分阶段<BR>    C.营分阶段 D.血分阶段<BR>    E.温病后期<BR>    <STRONG>三、问答题<BR></STRONG>    66.张某,男,27岁,教师。3天来间日发作寒战壮热,寒少热多,汗出不畅,头痛,全身骨节酸 疼,口渴引饮,每次发作持续1个小时左右,发作后热退身凉,精神倦怠。 查其他一般情况良好, 舌红,苔黄,脉弦数。幼时曾患过疟疾,5 个月前曾到过疟疾流行地区。<BR>    问题 1:诊断(包括病症名称及证型病症)<BR>    问题   2:请给出病症分析(着重对诊断该病症,该病型的依据进行分析)<BR>    问题 3:治法,方药(包括方名,药物,剂量,特殊煎服法)<BR>    67.温病口渴不欲饮的病机有哪些?表现如何?<BR>    68.比较导赤散、八正散、小蓟饮子在组成、功用、主治方面有何异同?<BR></P>

newdu 发表于 2017-4-24 14:30:29


<P align=center>中医学真题汇编(一)<BR>参考答案及解析</P>
<P><BR>&nbsp;&nbsp;&nbsp; 一、单项选择题<BR>&nbsp;&nbsp;&nbsp; 1.【答案】B。 解析:同病异治,即指同一病证,因时、因地、因人不同,或由于病情进展程度、病机变化,以及用 药过程中正邪消长等差异,治疗上应相应采取不同治法。<BR>&nbsp;&nbsp;&nbsp; 2.【答案】B。 解析:“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治则之一,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王冰注语。 后人简称为“益火 消阴”或“扶阳追阴”。 即根据阴阳之间对立制约的关系,用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 常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而出现阴盛寒证者。 症见腰脊酸痛、脚软身冷、阳痿滑泄、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清长,舌淡体胖、脉沉细数等。法当温补肾阳,消除阴寒。 用肾气丸、右归饮治疗。<BR>&nbsp;&nbsp;&nbsp; 3.【答案】C。 解析:“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意即用苦寒药治疗热证,而热不退,反见增重,这不是有余的热 证,而是肾阴(真阴)不足的虚热,故治疗应滋阴补肾。 因热病易致阴伤,逼津外泄而消烁阴津,是耗伤机体阴液。 唐代王冰解释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其意是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光火盛。 总的意思就是用补阴的方 法治疗阴虚发热的病症,如青蒿鳖甲汤。<BR>&nbsp;&nbsp;&nbsp; 4.【答案】E。 解析:<BR>&nbsp;&nbsp;&nbsp; 五行和人体的对应关系表</P>
<P align=center><IMG border=0 src="http://edu.newdu.com/Institution/UploadFiles_7855/201704/2017042414254529.gif" width=656 height=186></P>
<P><BR>&nbsp;&nbsp;&nbsp; 5.【答案】A。 解析:病人腹部胀痛,痞满拒按,大便秘结,身热多汗,烦渴喜饮,小便短赤,恶心,苔黄燥,脉滑 数,证属脾胃湿热壅滞,方用大承气汤加减。 大承气汤为泻下剂,寒下,具有峻下热结之功效,主治阳明腑实证,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热结旁流证,下利清谷,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 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BR>&nbsp;&nbsp;&nbsp; 6.【答案】A。 解析:心前区疼痛,胸憋,心慌,气短喘息,不得安卧,舌暗苔薄白,辨证为胸痹。 胸痹的主要病机 为心脉痹阻,病位在于心,涉及肝、脾、肾、肺等脏。 证候表现为血行瘀滞,胸阳痹阻,心脉不畅致心胸疼痛,如刺 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加剧。 舌 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BR>&nbsp;&nbsp;&nbsp; 7.【答案】D。 解析: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 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BR>&nbsp;&nbsp;&nbsp; 8.【答案】C。 解析:血塞通注射液为三七总皂苷提取物制剂,主要成分是三七总皂苷,辅料为氯化钠,有活血 祛瘀,通脉活络的功效。 临床上用于中风偏瘫之瘀血阻络证、动脉粥状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脑栓塞、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之淤血阻络证者。<BR>&nbsp;&nbsp;&nbsp; 9.【答案】C。 解析:《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气血是人体生 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只有得到气血的濡润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 路,能将其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从而完成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的生理功能。<BR>&nbsp;&nbsp;&nbsp; 10.【答案】B。&nbsp;&nbsp; 解析:五腧穴分别为井、荥、输、经、合。&nbsp; 所有阳经五腧穴属性: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所有阴经五腧穴属性: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BR>&nbsp;&nbsp;&nbsp; 11.【答案】B。&nbsp; 解析:记忆减退,沉默寡言,口齿含糊,词不达意,表情呆滞,伴腰膝酸软,肌肉萎缩,食少纳呆,四未不温,舌体肿大,苔白,舌质淡,脉沉细,辩证为脾肾两虚。 肾气肾精亏虚是老年痴呆的基本病机,是其最本 质的特征。 因此,该病人可诊断为痴呆。<BR>&nbsp;&nbsp;&nbsp; 12.【答案】C。 解析:督脉循行于背部正中,与人体诸阳经多次交会,因此督脉的功能是总督人体的阳气。 督 脉循行与脊柱内,上行入脑。 脑是“元神之府”,人体的一切神气活动都受脑的支配。 古人认为神气活动的各种现 象是阳气功能的外在集中表现。 所以督脉有“阳脉之海”之称。<BR>&nbsp;&nbsp;&nbsp; 13.【答案】A。 解析: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 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 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 构成了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十二经脉整体循行系统。<BR>&nbsp;&nbsp;&nbsp; 14.【答案】C。 解析: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而十二经脉则为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气血在十二经脉内 流动不息,循环灌注,分布于全身内外上下,构成了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又名十二经脉的流注。<BR>&nbsp;&nbsp;&nbsp; 15.【答案】D。 解析: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①手三阳经止于头面,足三阳经起于头面,手三阳经与 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②手足阳明经分布于面额部,手太阳经分布于面颊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足太 阳经分布于头顶、枕项部,足厥阴经也循行至顶部;③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BR>&nbsp;&nbsp;&nbsp; 16.【答案】E。 解析:《景岳全 书•火 证》中提出了“实火宜泻,虚火宜补”的治则,并以右归饮、理中汤、大补元 煎、六味回阳饮等作为治疗阳虚发热的主要方剂。<BR>&nbsp;&nbsp;&nbsp; 17.【答案】C。 解析: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性属于阴,湿邪侵犯机体可损伤机体的阳气;湿为有形之邪,侵犯人体,易留滞脏腑经络,阻碍气机的运行。<BR>&nbsp;&nbsp;&nbsp; 18.【答案】A。 解析:中风是因年老体衰,阴阳失调,肝阳化风,肝肾阴虚,气血逆乱,直充犯脑所致。 临床以猝 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不利、偏身麻木或不经昏仆而仅以歪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又 名“卒中”。<BR>&nbsp;&nbsp;&nbsp; 19.【答案】C。 解析:暑为火热之气所化,暑气太过,伤人致病,则为暑邪。 暑邪的特点: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②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③暑多挟湿。<BR>&nbsp;&nbsp;&nbsp; 20.【答案】D。 解析:暑邪的性质: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②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③暑多挟湿。<BR>&nbsp;&nbsp;&nbsp; 21.【答案】E。 解析:阳偏衰,即阳虚,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减缓,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 多 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饮食失养,或劳倦内伤,或久病损伤阳气所致。 一般以脾肾阳虚为主,尤以肾阳虚衰(命 火不足)最为重要。 阳虚则寒,可见畏寒喜暖,形寒肢冷,面白,舌淡,脉迟等寒象;亦可见踡卧神疲,小便清长,下 利清谷,脉微细等虚象。<BR>&nbsp;&nbsp;&nbsp; 22.【答案】C。 解析: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 十二经各有一个郄穴,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也 各有一个郄穴,一共 16 个郄穴。 除足阳明胃经的梁丘外,都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 临床上郄穴多用于治疗急 性病。<BR>&nbsp;&nbsp;&nbsp; 23.【答案】E。 解析:正治法即逆治,是一般常规的治疗方法,指针对疾病的性质、病机,从正面治疗。 如虚则 补之:虚劳之病的表现为虚象,需用补养类方药进行治疗,即以补益药治疗虚证。 实则泻之:邪实之病的表现为 实象,需用攻邪泻实类方药进行治疗,即以泻实药治疗实证。<BR>&nbsp;&nbsp;&nbsp; 24.【答案】A。 解析:在气候变化剧烈或急骤时,要做到“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充分了解气候变化的规律,并 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即所谓“因时制宜”。 因时制宜的用药原则一般是春夏慎用温热,秋 冬慎用寒凉。<BR>&nbsp;&nbsp;&nbsp; 25.【答案】E。 解析:甘露消毒丹为祛湿剂,具有利湿化浊,清热解毒之功效。 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 并重证。 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痛,身目发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泄泻淋浊,舌苔白或厚腻或干黄,脉濡 数或滑数。 临床常用于治疗肠伤寒、急性胃肠炎、黄疸型传染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胆囊炎等证属湿热并重者。 <BR>&nbsp;&nbsp;&nbsp; 26.【答案】D。 解析:金元四家指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和朱丹溪。 朱丹溪为滋阴派:在治疗上提倡滋阴降火之法。 李东垣为补土派:治疗上当以升发脾阳为主。 张从正为攻下派:去邪的方法主要有汗、吐、下三法。 刘完素为寒凉派:六气皆可从火化,因而大力倡导火热论,治疗上以清热通利为主,善用寒凉药物。<BR>&nbsp;&nbsp;&nbsp; 27.【答案】B。&nbsp; 解析:“肺朝百脉”出自《素问•经脉别论》。 肺朝百脉的本义有两个方面:其一为肺的功能,通过人体的各条经脉、各个穴位而发生作用,肺的功能好坏,通过各条经脉、各个穴位而表现;其二为人体的各条经 脉、各个穴位,其功能作用的好坏,最终表现在肺。&nbsp; 肺朝百脉的功能主要依赖于肺司呼吸。<BR>&nbsp;&nbsp;&nbsp; 28.【答案】C。 解析:温热致痉指感受温热病邪,以壮热头痛,呕吐,自汗,口噤,抽搐,角弓反张,甚则神昏,谵 语,口渴喜饮,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或洪数等为常见症的痉病证候。<BR>&nbsp;&nbsp;&nbsp; 29.【答案】B。 解析:止嗽散为解表剂,具有辛温解表,宣肺疏风,止咳化痰之功效。 主治外感咳嗽,症见咳而 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nbsp; 临床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百日咳等属表邪未尽,肺气失宣者。<BR>&nbsp;&nbsp;&nbsp; 30.【答案】D。 解析:痞满肝胃不和证指肝气犯胃,胃失和降,以胃脘、胁肋胀满疼痛,嗳气,呃逆,吞酸,抑郁, 心烦易怒,善太息,纳呆,大便不爽,苔薄黄,脉弦等为常见症的痞满证候。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消痞。 常用方剂: 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 枳术丸补重于消,寓消于补之中;越鞠丸行气解郁。 二方合用,共奏理气和血、健脾消痞、 清热祛湿化痰之功。</P>

newdu 发表于 2017-4-24 14:30:45


<P><BR>&nbsp;&nbsp;&nbsp; 31.【答案】C。 解析: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如水样为主的病证。 古有将大便溏薄 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 本病首载于《内经》,《素 问•气 交变大论》中有“鹜溏”“飧泄”“注 下”等病名,对其病因病机等有较全面论述,指出风、寒、湿、热皆可致病。 《难 经•第 五十七难》谓:“泄凡有五,其 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提出了五泄的病名。 《金匮要略》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 下利。 汉唐时代将此病包括在“下利”之中,至宋代以后才统称为泄泻。<BR>&nbsp;&nbsp;&nbsp; 32.【答案】C。 解析: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泄泻》中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泄泻的治 法,是中医认识和治疗泄泻的一次里程碑。 此九法为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BR>&nbsp;&nbsp;&nbsp; 33.【答案】D。 解析:元代《丹溪心法•六郁》提出了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创立了六郁汤、越鞠丸等相 应的治疗方剂。<BR>&nbsp;&nbsp;&nbsp; 34.【答案】B。 解析: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 前缘,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肺,通过膈肌下行,入属大肠。 其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夹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经气于迎香穴处与足阳明胃经相接。<BR>&nbsp;&nbsp;&nbsp; 35.【答案】A。 解析: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的理论在经络的分布和气血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经络腧 穴上下内外的对应关系,强调了人体四肢与头身的密切联系,指出四肢下端的特定穴与头、胸、腹、背腧穴的关 系,对针灸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BR>&nbsp;&nbsp;&nbsp; 36.【答案】A。 解析:证见身热,咳嗽,痰中带血,胸闷脘痞,面赤耳龙,不甚渴饮,小便短赤,下利稀水,便下灼 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可辨证为暑温、暑伤肺络证。 方用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加减,水煎服,每日 2 剂,上、下 午各服 1 剂。<BR>&nbsp;&nbsp;&nbsp; 37.【答案】B。 解析:亡阴证是指体内阴液严重耗损而欲竭,以身灼烦渴、唇焦面赤、脉数疾、汗出如油为主要 表现的危重证候。<BR>&nbsp;&nbsp;&nbsp; 38.【答案】B。 解析:口渴喜冷饮属热证;口渴多饮,饮后复渴,甚者饮一溲一,属下消证。 口渴欲漱不欲咽,为瘀血阻滞。 口渴不欲饮或不多饮,可见湿热。 口渴喜热饮多属虚寒。 口渴欲饮,水入即吐,多为水湿痰浊停于 中焦。<BR>&nbsp;&nbsp;&nbsp; 39.【答案】B。 解析:《医门法律》记载:“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可作为秋燥初、中、末三期的治疗 大法。<BR>&nbsp;&nbsp;&nbsp; 40.【答案】D。 解析:伤寒论中麻黄汤证原文。<BR>&nbsp;&nbsp;&nbsp; 41.【答案】B。 解析: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治伤寒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奔豚者。 《注解伤寒论》载: 本方用茯苓以伐肾邪,桂枝能泄奔豚,甘草、大枣之甘滋助脾土以平肾水气。 煎用甘澜水者,扬之无力,取不助 肾气也。<BR>&nbsp;&nbsp;&nbsp; 42.【答案】C。 解析:炙甘草汤,别名复脉汤。 为补益剂,具有益气滋阴,通阳复脉之功效。 主治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 方药组成为: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黄、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BR>&nbsp;&nbsp;&nbsp; 43.【答案】A。 解析:小承气汤功能主治:①轻下热结,除满消痞;②治伤寒阳明腑实证之谵语潮热,大便秘 结,胸腹痞满,舌苔黄,脉滑数,痢疾初起,腹中疠痛,或脘腹胀满,里急后重者。<BR>&nbsp;&nbsp;&nbsp; 44.【答案】C。 解析:竹叶石膏汤为清热剂,具有清气分热,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之功效。 主治伤寒、温病、暑病 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BR>&nbsp;&nbsp;&nbsp; 45.【答案】B。 解析:芍药汤为清热剂,具有清脏腑热,清热燥湿,调气和血之功效。 主治湿热痢疾。 腹痛,便 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nbsp;&nbsp;&nbsp;&nbsp; 本方以清热燥湿为本,兼以气血并治,通因通用,肝脾同调。<BR>&nbsp;&nbsp;&nbsp; 46.【答案】D。 解析:此证属中虚脏寒型腹痛病,方用小建中汤加减。 小建中汤为温里剂,具有温中补虚,和里 缓急之功效。 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 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 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nbsp; 舌淡苔白,脉细弦。<BR>&nbsp;&nbsp;&nbsp; 47.【答案】A。 解析:“治病必察其下”,出自《素问•五脏别论》。 下,谓二便。 即凡医治疾病,必须询问和考察 病人的二便情况,以作为辨证诊断的依据。<BR>&nbsp;&nbsp;&nbsp; 48.【答案】E。 解析:中医“三通”,即“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 古代人称汗腺为鬼门,开鬼门就是发汗;古 人称膀胱为净府,洁净府就是通小便;去菀陈莝,表示的是去除人体的糟粕,也就是通大便。<BR>&nbsp;&nbsp;&nbsp; 49.【答案】D。&nbsp;&nbsp;&nbsp; 解析:《灵枢经》,又称《灵枢》《针经》《九针》,汉族传统医学重要著作之一,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奠基之作。 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约成书于东周战国时期。 《灵枢经》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等内容,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BR>&nbsp;&nbsp;&nbsp; 50.【答案】A。 解析:湿热壅滞症状:腹痛拒按,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潮热汗出,小便短黄,舌质 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治宜泄热通腑,行气导滞。 方用大承气汤加减。 常用药:大黄、芒硝、厚朴、枳实。<BR>&nbsp;&nbsp;&nbsp; 二、多项选择题<BR>&nbsp;&nbsp;&nbsp; 51.【答案】ABC。 解析:休息痢指痢疾时止时发,久久不愈者。 因治疗失宜,或气血虚弱,脾肾不足,以致正虚 邪恋,湿热积滞伏于肠胃而成。 发作时腹痛里急,大便夹有黏液或见赤色,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涩,治以清 热化湿为主,或兼补气血,或兼补脾肾。 缓解期可见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形体消瘦,四肢不温等症,治以健运脾 胃,补益气血为主。<BR>&nbsp;&nbsp;&nbsp; 52.【答案】BCDE。 解析:足厥阴肝经,简称肝经,属肝,络胆,与肺、胃、肾、脑有联系。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 爪甲后丛毛处(大敦穴),沿足背内侧向上,经过内踝前 1 寸处(中封穴),上行小腿内侧(经过足太阴脾经的三阴 交),至内踝上 8 寸处交出于足太阴脾经的后面,至膝内侧(曲泉穴)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环绕过生殖 器,至小腹,夹胃两旁,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之后,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 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向上经前额到达巅顶与督脉交会。<BR>&nbsp;&nbsp;&nbsp; 53.【答案】ABE。 解析:正气是指人体抗邪的能力。 它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 抗病、康复能力。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正气抗邪,若正气强盛,抗邪有力, 则病邪难于侵入,或侵入后即被正气及时消除,不产生病理反映,所以不会引起疾病发生。<BR>&nbsp;&nbsp;&nbsp; 54.【答案】AC。 解析:足临泣穴位于足背外侧,第四趾、小趾跖骨夹缝中。 此穴位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通带脉、外关通阳维脉,合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BR>&nbsp;&nbsp;&nbsp; 55.【答案】AE。 解析:正治是逆着疾病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故又称“逆治”,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 治疗原则。 临床应用:适用于疾病的临床表现(现象)和证候性质(本质)相一致的病证。 正治法有“寒者热之,热 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法。<BR>&nbsp;&nbsp;&nbsp; 56.【答案】ABCE。 解析:蠲痹汤组成:羌活、独活、桂枝、秦艽、海风藤、桑枝、当归、川芎、乳香、木香、甘草。 透 脓散组成:黄芪、山甲(炒末)、川芎、当归、皂角针。 羌活胜湿汤组成: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甘草、蔓荆子、川芎。 顺气和中汤组成:陈皮、半夏、白茯苓、白术、枳实、香附、砂仁、黄连、山栀、神曲、甘草。 补阳还五汤组成:黄芪、当 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BR>&nbsp;&nbsp;&nbsp; 57.【答案】BCE。 解析:藿香、佩兰、薄荷为防暑药,有清热化湿解暑、和胃醒脾之功效。 黄连、黄柏、黄芩为清 热燥湿药,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 板蓝根、大青叶、金银花有清热解毒,清喉利咽的功效。 贯众、紫苏、荆芥可治钩虫病。&nbsp;&nbsp;&nbsp;&nbsp; 黄芪、白术、防风可敛汗固表,也是体质虚弱者预防感冒等感染性疾病的良方。<BR>&nbsp;&nbsp;&nbsp; 58.【答案】BD。 解析:水凌心肺型喘证的症状:喘咳气逆,倚息难以平卧,伴咯痰稀白,心悸,面目肢体浮肿, 小便量少,怯寒肢冷,或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淡胖或胖暗或有瘀斑、瘀点,舌下青筋显露,苔白滑,脉沉细或带 涩。 病因病机:肾阳衰弱,水邪干肺,肺失宣降,阳虚水泛。 治则治法:温阳利水,泻肺平喘。 方药:真武汤合葶苈 大枣泻肺汤。<BR>&nbsp;&nbsp;&nbsp; 59.【答案】ACD。 解析: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入属肺脏。 从肺 系(气管、喉咙)横行出胸壁外上方,走向腋下,沿上臂前外侧,至肘中后再沿前臂桡侧下行至寸口(桡动脉搏动 处),又沿手掌大鱼际外缘出拇指桡侧端。&nbsp; 其支脉从腕后桡骨茎突上方分出,经手背虎口部至食指桡侧端。<BR>&nbsp;&nbsp;&nbsp; 60.【答案】ABC。 解析:卫分证的辨证要点为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主证为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 汗,咳嗽,口微渴,脉浮数,舌边尖红,苔薄白。&nbsp; 治宜辛凉解表。&nbsp; 方用银翘散。<BR>&nbsp;&nbsp;&nbsp; 61.【答案】BCE。 解析:亡阳证指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欲脱,以冷汗、肢厥、面白、脉微等为主要表现的危重证 候。 临床表现为精神淡漠,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逆,气息微弱,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脉微欲绝。 AD 两 项均为亡阴之象。<BR>&nbsp;&nbsp;&nbsp; 62.【答案】BCDE。 解析: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用于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壅 遏于肺。 小青龙汤为解表剂,具有辛温解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效。 主治外寒里饮证。 黄连汤平调寒热,和 胃降逆。 主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 方中黄连苦寒,上清胸中之热,干姜、桂枝辛温,下 散胃中之寒,二者合用,辛开苦降,寒热并投,上下并治,以复中焦升降之职。&nbsp; 大青龙汤为解表剂,具有辛温解表 之功效。&nbsp; 主治外感风寒,兼有里热,恶寒发热,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nbsp; 黄芩汤有清热止痢,和中止痛之功效。 主治太阳、少阳二经合病下利。<BR>&nbsp;&nbsp;&nbsp; 63.【答案】ABC。 解析:乌梅丸为驱虫剂,具有缓肝调中,清上温下之功效。 用于治疗蛔厥,久痢,厥阴头痛,症 见腹痛下痢、巅顶头痛、时发时止、躁烦呕吐、手足厥冷。&nbsp; 方剂组成为乌梅肉、黄连、黄柏、附子(炙)、干姜、桂枝、 细辛、花椒、人参、当归。<BR>&nbsp;&nbsp;&nbsp; 64.【答案】AC。&nbsp; 解析:温邪深入下焦一般为温病的后期阶段,主要病变部位包括足少阴肾和足厥阴肝。&nbsp; 足少 阴肾病变由于邪热久羁、耗损肾阴,故可见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燥咽干、舌绛不鲜、干枯而萎、脉虚等症。&nbsp; 足 厥阴肝病变由于肾精虚损、肝失涵养,故可见舌干绛而萎、脉虚等症。<BR>&nbsp;&nbsp;&nbsp; 65.【答案】BCD。 解析:营分或血分热盛而深伏于里,或气分腑实内结,邪热闭郁,阳气不能外达四肢,均可见 身热肢厥。<BR>&nbsp;&nbsp;&nbsp; 三、问答题<BR>&nbsp;&nbsp;&nbsp; 66.【答案】诊断:一般疟疾(温疟)。<BR>&nbsp;&nbsp;&nbsp; 病症分析:患者五个月前到过疟疾流行地区,幼时曾患过疟疾,近 3 天来间日发作寒战壮热,头痛,汗出,故 诊为疟疾。 发作时证见寒少热多,汗出不畅,头痛,全身骨节酸疼,口渴引饮,舌红,苔黄,脉弦数,故诊为温疟。 治 宜清热解表,和解祛邪。 方用白虎加桂枝汤。 白虎加桂枝汤由知母 180 克、甘草(炙)60 克、石膏 500 克、粳米 60 克、桂枝(去皮)90 克组成。 诸药锉为粗末,15 克为一副,用水 250 毫升,煎至 200 毫升,去渣温服。 汗出愈。<BR>&nbsp;&nbsp;&nbsp; 67.【答案】温病口渴不欲饮见于:①湿温病初起,湿邪偏盛时,为湿郁不化,脾气不升,津液不布所致,常伴见 身热不扬、胸脘痞闷、舌苔白腻等;②兼挟痰饮,表现为饮水不多或饮下不舒、伴见胸闷、呕恶、苔腻;③温病热入 营分,营阴蒸腾,上潮于口,也表现为口干反不欲饮或不甚渴饮,常伴见身热夜甚、心烦时有谵语,舌红绛、脉细 数等;④瘀热搏结、津液不足和有形瘀滞并存,阻滞气机,津不能上承,出现口渴漱水不欲咽,伴见胸胁或少腹硬 满刺痛,舌紫晦或有瘀斑、脉沉涩。<BR>&nbsp;&nbsp;&nbsp; 68.【答案】导赤散由木通、生地黄、生甘草梢、竹叶组成,有清心养阴、利水通淋之功效,用于心经火热证。 八 正散由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栀子、甘草、木通、大黄、灯心组成,有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之功效,用于湿热下 注膀胱之证。 小蓟饮子由生地、小蓟、滑石、木通、蒲黄、藕节、竹叶、当归、栀子、甘草组成,有凉血止血、利水通淋 之功效,用于热结下焦之血淋、尿血。</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6年医疗卫生系统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中医学真题汇编及答案解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