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du 发表于 2017-8-30 16:00:44

2018年福建中小学新任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标准预测试卷及答案解析七

<P align=center><STRONG>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标准预测试卷(七)</STRONG></P>
<P><BR>&nbsp;&nbsp;&nbsp; 1.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BR>&nbsp;&nbsp;&nbsp; 2.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BR></P>
<P align=center><STRONG>第一部分&nbsp; 选择题</STRONG></P>
<P><BR>&nbsp;&nbsp;&nbsp; <STRONG>一、单项选择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BR></STRONG>&nbsp;&nbsp;&nbsp;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 内。&nbsp;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BR>&nbsp;&nbsp;&nbsp; 1.“教育即生活”“学校即教育”“从做中学”是( )的重要主张。<BR>&nbsp;&nbsp;&nbsp; A.实证教育学派 B.实践教育学派 C.传统教育学派<BR>&nbsp;&nbsp;&nbsp; D.实用主义教育学派<BR>&nbsp;&nbsp;&nbsp; 2.教育目的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 )。<BR>&nbsp;&nbsp;&nbsp; A.教育的方向<BR>&nbsp;&nbsp;&nbsp; B.教育为谁服务<BR>&nbsp;&nbsp;&nbsp; C.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BR>&nbsp;&nbsp;&nbsp; D.教育要怎样培养人<BR>&nbsp;&nbsp;&nbsp; 3.( )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它是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 中表现。<BR>&nbsp;&nbsp;&nbsp; A.课程设置 B.课时分配<BR>&nbsp;&nbsp;&nbsp; C.学科顺序 D.学周安排<BR>&nbsp;&nbsp;&nbsp; 4.以分班、分组为目的的所进行的测验是( )。<BR>&nbsp;&nbsp;&nbsp; A.形成性测验 B.安置性测验<BR>&nbsp;&nbsp;&nbsp; C.总结性测验 D.诊断性测验<BR>&nbsp;&nbsp;&nbsp; 5.班级管理的根本价值在于( )。<BR>&nbsp;&nbsp;&nbsp; A.控制学生不良行为<BR>&nbsp;&nbsp;&nbsp; B.培养学生良好的纪律<BR>&nbsp;&nbsp;&nbsp; C.创造环境让学生投身学习<BR>&nbsp;&nbsp;&nbsp; D.使学生能服从教师的管束<BR>&nbsp;&nbsp;&nbsp; 6.某小学张老师利用晚上时间有偿辅导学生,该老师上班经常迟到、缺课,学校对其进行了多次批评教育无效。&nbsp;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可给予张老师( )的处理。<BR>&nbsp;&nbsp;&nbsp; A.批评教育 B.经济处罚<BR>&nbsp;&nbsp;&nbsp; C.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D.拘役<BR>&nbsp;&nbsp;&nbsp; 7.《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学校体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 )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BR>&nbsp;&nbsp;&nbsp; A.促进学生心理健康<BR>&nbsp;&nbsp;&nbsp; B.增强学生体质<BR>&nbsp;&nbsp;&nbsp;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BR>&nbsp;&nbsp;&nbsp; D.增强学生锻炼意识<BR>&nbsp;&nbsp;&nbsp; 8.我国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时间是( )。<BR>&nbsp;&nbsp;&nbsp; A.1957 年 B.1982 年<BR>&nbsp;&nbsp;&nbsp; C.1986 年 D.1990 年<BR>&nbsp;&nbsp;&nbsp; 9.进城打工的张某夫妇超计划生育一女孩,今年已满6岁,由于没有准生证,他们临时住所 附近一所小学及当地教育局拒绝接受该孩子入学,学校和教育局的行为违背了( )。<BR>&nbsp;&nbsp;&nbsp;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BR>&nbsp;&nbsp;&nbsp;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R>&nbsp;&nbsp;&nbsp; C.《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BR>&nbsp;&nbsp;&nbsp; D.《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生育法》<BR>&nbsp;&nbsp;&nbsp; 10.《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不适用于下列哪项?&nbsp; ( )<BR>&nbsp;&nbsp;&nbsp; A.普通中小学 B.幼儿园(班)<BR>&nbsp;&nbsp;&nbsp; C.中等职业学校 D.成人高等教育<BR>&nbsp;&nbsp;&nbsp; 11.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BR>&nbsp;&nbsp;&nbsp; A.政治制度 B.文化传统<BR>&nbsp;&nbsp;&nbsp; C.生活方式 D.经济水平<BR>&nbsp;&nbsp;&nbsp; 12.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BR>&nbsp;&nbsp;&nbsp; A.杜威 B.赞可夫<BR>&nbsp;&nbsp;&nbsp;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BR>&nbsp;&nbsp;&nbsp; 13.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并强调道德两难问题的运用的 德育模式是( )。<BR>&nbsp;&nbsp;&nbsp; A.体谅模式 B.认知发展模式<BR>&nbsp;&nbsp;&nbsp; C.价值澄清模式 D.社会学习模式<BR>&nbsp;&nbsp;&nbsp; 14.“不陵节而施”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BR>&nbsp;&nbsp;&nbsp; A.启发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BR>&nbsp;&nbsp;&nbsp; C.疏导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BR>&nbsp;&nbsp;&nbsp; 15.学校全面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 )。<BR>&nbsp;&nbsp;&nbsp; A.班主任工作 B.教学管理<BR>&nbsp;&nbsp;&nbsp; C.思想品德教育 D.学科教学<BR>&nbsp;&nbsp;&nbsp; 16.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基本依据和标准是( )。<BR>&nbsp;&nbsp;&nbsp; A.教学目标 B.培养目标<BR>&nbsp;&nbsp;&nbsp; C.教育目的 D.教育方针<BR>&nbsp;&nbsp;&nbsp; 17.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模式是( )。<BR>&nbsp;&nbsp;&nbsp; A.常规管理<BR>&nbsp;&nbsp;&nbsp; B.民主管理<BR>&nbsp;&nbsp;&nbsp; C.平行管理<BR>&nbsp;&nbsp;&nbsp; D.目标管理<BR>&nbsp;&nbsp;&nbsp; 18.课外活动不包括( )。 <BR>&nbsp;&nbsp;&nbsp; A.社会活动<BR>&nbsp;&nbsp;&nbsp; B.文学艺术活动<BR>&nbsp;&nbsp;&nbsp; C.科技活动<BR>&nbsp;&nbsp;&nbsp; D.选修课<BR>&nbsp;&nbsp;&nbsp; 19.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称之为( )。<BR>&nbsp;&nbsp;&nbsp; A.自然形态的教育 B.自我教育<BR>&nbsp;&nbsp;&nbsp; C.家庭教育 D.社会教育<BR>&nbsp;&nbsp;&nbsp; 20.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说的都是( )。<BR>&nbsp;&nbsp;&nbsp; A.因材施教 B.启发式教学<BR>&nbsp;&nbsp;&nbsp; C.教学相长 D.寓教于乐<BR>&nbsp;&nbsp;&nbsp; 21.最重要和最良性的学习动力是( )。<BR>&nbsp;&nbsp;&nbsp; A.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期待 <BR>&nbsp;&nbsp;&nbsp; B.学习兴趣和远大的理想 <BR>&nbsp;&nbsp;&nbsp; C.教师的期待和远大的理想 <BR>&nbsp;&nbsp;&nbsp; D.教师的期待和家长的期待<BR>&nbsp;&nbsp;&nbsp; 22.中学生随着身心的迅速发展,开始积极尝试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管理,渴望自己的行为像 成人,不愿意被当作孩子看待。&nbsp; 这说明学生心理发展具有( )。<BR>&nbsp;&nbsp;&nbsp; A.平衡性 B.独立性<BR>&nbsp;&nbsp;&nbsp; C.闭锁性 D.动荡性<BR>&nbsp;&nbsp;&nbsp; 23.在正常情况下,学生对违反校纪和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具有耻辱感、负罪感和自责感, 因而能够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和学校纪律。 但有一部分学生却往往将自己融于某群学生整体之 中,导致自我导向功能的削弱或责任感的丧失,做出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他 们喜欢集体起哄、相互打闹追逐、甚至成群结伙地故意破坏公物、打架斗殴等。&nbsp; 这种现象属于( )行为。<BR>&nbsp;&nbsp;&nbsp; A.责任分散 <BR>&nbsp;&nbsp;&nbsp; B.从众现象<BR>&nbsp;&nbsp;&nbsp; C.去个性化 D.群体促成<BR>&nbsp;&nbsp;&nbsp; 24.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中期会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BR>&nbsp;&nbsp;&nbsp; A.抑制现象 B.挫折现象<BR>&nbsp;&nbsp;&nbsp; C.高原现象 D.螺旋现象<BR>&nbsp;&nbsp;&nbsp; 25.形成守恒概念,出现了零散的可逆运算的认知发展阶段是( )。<BR>&nbsp;&nbsp;&nbsp;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BR>&nbsp;&nbsp;&nbsp; 26.下列关于思维的间接性表现的表述,错误的是( )。<BR>&nbsp;&nbsp;&nbsp; A.对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加以反映<BR>&nbsp;&nbsp;&nbsp; B.在对现实事物认识的基础上,做出某种预见<BR>&nbsp;&nbsp;&nbsp; C.从部分事物的联系中,找到普通的、必然的联系<BR>&nbsp;&nbsp;&nbsp; D.对不在眼前、没有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加以反映<BR>&nbsp;&nbsp;&nbsp; 27“元素周期表”学习深化了学生对以前所学的“元素化合物”等知识的理解,这种迁移属 于( )。<BR>&nbsp;&nbsp;&nbsp; A.顺向、正迁移 B.顺向、负迁移<BR>&nbsp;&nbsp;&nbsp; C.逆向、负迁移 D.逆向、正迁移<BR>&nbsp;&nbsp;&nbsp; 28.某学生性格过分内向,害怕在社交场合说话,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说话时不敢抬头,不 敢正视对方眼睛。&nbsp; 这属于( )。<BR>&nbsp;&nbsp;&nbsp; A.焦虑症 B.抑郁症<BR>&nbsp;&nbsp;&nbsp; C.强迫症 D.恐惧症<BR>&nbsp;&nbsp;&nbsp; 29.关于考试焦虑症的处理,错误的说法是( )。<BR>&nbsp;&nbsp;&nbsp; A.考试焦虑症必要时可以用心理治疗配合抗焦虑的药物来处理<BR>&nbsp;&nbsp;&nbsp; B.学业压力和考试焦虑会形成恶性循环,令考试焦虑症越来越严重<BR>&nbsp;&nbsp;&nbsp; C.考试焦虑症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学生内部的压力,所以只要处理好学生的心态和观念就 可以了<BR>&nbsp;&nbsp;&nbsp; D.系统脱敏法是治疗考试焦虑症的方法之一 <BR>&nbsp;&nbsp;&nbsp; 30.下列现象中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是( )。 <BR>&nbsp;&nbsp;&nbsp; A.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BR>&nbsp;&nbsp;&nbsp; B.婴儿吃奶 <BR>&nbsp;&nbsp;&nbsp; C.望梅生津 <BR>&nbsp;&nbsp;&nbsp; D.谈虎色变<BR>&nbsp;&nbsp;&nbsp; <STRONG>二、判断选择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1 分,正确的涂 A,错误的涂 B)<BR></STRONG>&nbsp;&nbsp;&nbsp; 31.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负有主要责任。<BR>&nbsp;&nbsp;&nbsp; A.正确 B.错误<BR>&nbsp;&nbsp;&nbsp; 32.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的二至三倍。<BR>&nbsp;&nbsp;&nbsp; A.正确 B.错误<BR>&nbsp;&nbsp;&nbsp; 33.班主任李某将全班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排名张贴在教室里,其做法不正确,侵犯了学生 的隐私权。<BR>&nbsp;&nbsp;&nbsp; A.正确 B.错误<BR>&nbsp;&nbsp;&nbsp; 34.遗传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诸因素中起着主导作用。<BR>&nbsp;&nbsp;&nbsp; A.正确 B.错误<BR>&nbsp;&nbsp;&nbsp; 35.在教学活动中,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的作用下降,教师的压力也随之减小。<BR>&nbsp;&nbsp;&nbsp; A.正确 B.错误<BR>&nbsp;&nbsp;&nbsp; 36.上课听讲、师傅带徒弟、母鸡带小鸡都是教育现象。<BR>&nbsp;&nbsp;&nbsp; A.正确 B.错误<BR>&nbsp;&nbsp;&nbsp; 37.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民风民俗等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BR>&nbsp;&nbsp;&nbsp; A.正确 B.错误<BR>&nbsp;&nbsp;&nbsp; 38.学习是指由经验引起的个体相对持久的变化。<BR>&nbsp;&nbsp;&nbsp; A.正确 B.错误<BR>&nbsp;&nbsp;&nbsp; 39.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小学生经常思考“我是谁”这种问题。<BR>&nbsp;&nbsp;&nbsp; A.正确 B.错误<BR>&nbsp;&nbsp;&nbsp; 40.学习困难的学生就是智能不足的学生。<BR>&nbsp;&nbsp;&nbsp; A.正确 B.错误<BR>&nbsp;&nbsp;&nbsp; 41.场依存的学生更多地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同。<BR>&nbsp;&nbsp;&nbsp; A.正确 B.错误<BR>&nbsp;&nbsp;&nbsp; 42.学生学会在听课和看书时如何做笔记属于策略性知识。<BR>&nbsp;&nbsp;&nbsp; A.正确 B.错误<BR>&nbsp;&nbsp;&nbsp; 43.动作技能与肌肉运动有关,与大脑无关。<BR>&nbsp;&nbsp;&nbsp; A.正确 B.错误<BR>&nbsp;&nbsp;&nbsp; 44.处于习俗道德水平阶段的学生道德判断的标准依赖于老师、家长等权威。<BR>&nbsp;&nbsp;&nbsp; A.正确 B.错误<BR>&nbsp;&nbsp;&nbsp; 45.按照操作条件反射的观点,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的条件是模仿。<BR>&nbsp;&nbsp;&nbsp; A.正确 B.错误<BR></P>
<P align=center><STRONG>第二部分&nbsp; 非选择题</STRONG></P>
<P><BR>&nbsp;&nbsp;&nbsp; <STRONG>三、填空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5 分)<BR></STRONG>&nbsp;&nbsp;&nbsp; 4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劳动与技术教育、社会实践与 社区服务等。<BR>&nbsp;&nbsp;&nbsp; 47.教学评价是依据________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有系统的收集、综合,并进行价值判断 的过程。<BR>&nbsp;&nbsp;&nbsp; 48.不按照年龄,按学生学习兴趣、个人学习能力来划分班级管理,属于________。<BR>&nbsp;&nbsp;&nbsp; 49.《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四条规定,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 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 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________。<BR>&nbsp;&nbsp;&nbsp; 50.《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招用未满________的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BR>&nbsp;&nbsp;&nbsp; 51.《福建省“十三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指出,加快________内涵建设,从大众化迈向普及 化,实现有特色、高水平发展。&nbsp; 同时,更加注重惠及民生,实行普通高中免费教育,实现12年免费教育。<BR>&nbsp;&nbsp;&nbsp; 52.《中小学教师 职业道德规范》(2008 年修 订) 指出 ,________,志存高远 ,勤恳敬业 , 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不得敷衍 塞责。<BR>&nbsp;&nbsp;&nbsp; 53.我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BR>&nbsp;&nbsp;&nbsp; 54.只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他们就能将所教授的知识都学会,这是布卢姆的________教育理论。<BR>&nbsp;&nbsp;&nbsp; 5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反映了教师劳动的________。<BR>&nbsp;&nbsp;&nbsp; 56.沿不同方向走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是________。<BR>&nbsp;&nbsp;&nbsp; 57.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________、________。<BR>&nbsp;&nbsp;&nbsp; 58.个体发展过程总在一定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称为________。<BR>&nbsp;&nbsp;&nbsp; 59.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BR>&nbsp;&nbsp;&nbsp; 60.回忆是大脑提取并输出信息的过程,它有两种水平为________和________。<BR>&nbsp;&nbsp;&nbsp; <STRONG>四、论述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BR></STRONG>&nbsp;&nbsp;&nbsp; 61.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怎样的课才算是好课?&nbsp; 请论述之。<BR>&nbsp;&nbsp;&nbsp; 62.试论如何根据遗忘规律,正确地组织复习以促进知识的保持。<BR>&nbsp;&nbsp;&nbsp; <STRONG>五、材料分析题(共 5 小题,共 40 分,其中 63 题 7 分,64 题 6 分,65/66/67 题各 9 分)<BR></STRONG>&nbsp;&nbsp;&nbsp; 63.阅读案例,按要求作答。<BR>&nbsp;&nbsp;&nbsp; 王生英是河南省林州市横水镇卸甲平村小学教师,是中国版的乡村女教师,首届全国教书 育人楷模。 一次选择,让她视教育为一生的使命。 1985 年,她丈夫在外地承包了建筑工程,想让 她一起去,这样挣钱比在家里教书强一百倍。 可她想:“我走了,学生咋办? 我咋能撇下他们不管 呢? ”丈夫劝不动她,自己一人去了工地。 后来丈夫仍不甘心,写信让她再考虑考虑。 “有啥考虑 的,我不去,我不能让学生们没有老师。&nbsp; ”她回信,“我们山里人不光是缺钱,更缺知识和文化 呀!&nbsp; ”一句承诺,让她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nbsp; 山里的雨水总是那么多,又来得那么急,校舍更破 旧,挡不住风,遮不了雨。 连续下雨,教室不安全已不能上课,学生问:“王老师,咱们不上课了? ” 她回答说:“教室不能用了,去你们家里教。&nbsp; ”此后一连 20 多天,王老师每天都顶着风、冒着雨, 跑遍全村,挨家挨户给学生上课,不落下一个孩子,就这样,王老师没有耽误过学生一节课。<BR>&nbsp;&nbsp;&nbsp; 问题:运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 年修订)角度对此案例进行分析评价。<BR>&nbsp;&nbsp;&nbsp; 64.阅读案例,按要求作答。<BR>&nbsp;&nbsp;&nbsp; 小明是班长,班主任要求他放学后“留意”那些常去网吧同学的去向,并及时报告老师。&nbsp; 后 来,发展到上课有哪些人玩手机,做作业有哪些人抄袭之类的事,都要他暗中“监视”定期汇报。 一段时间下来,班主任老师“无事不晓”,同学们个个“心中忐忑”。&nbsp; 于是小明渐渐被同学们疏远 了,他开始感到孤立、孤独;而自从发现小明是老师的“眼线”之后,连最要好的朋友也离他而 去,小明内心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BR>&nbsp;&nbsp;&nbsp; 问题:请你结合新课程的相关理念,对此案例进行分析。<BR>&nbsp;&nbsp;&nbsp; 65.阅读案例,按要求作答。<BR>&nbsp;&nbsp;&nbsp; 小伟上课经常找人说话,做小动作,干扰课堂秩序,也不做作业。&nbsp; 这天上班主任的课,老毛 病又犯了,班主任非常生气,厉声对小伟说:“你的课别上了,把家长叫来。&nbsp; 什么时候来了,什么 时候上课”。&nbsp; 说完把他推出教室,关上了教室的门。&nbsp; 小伟不敢回家,只好在教室外站着。&nbsp; 这时正 好校长路过,问清缘由后,把小伟送回了教室。&nbsp; 事后校长把老师找去办公室,提出了批评。<BR>&nbsp;&nbsp;&nbsp; 问题:请你运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义务教育法的理论知识做出分析:校长的处理对不 对? 班主任老师和小伟同学应该怎么做?<BR>&nbsp;&nbsp;&nbsp; 66.阅读案例,按要求作答。<BR>&nbsp;&nbsp;&nbsp; 冯亮和丁明是初二的学生,最近两个人都有些心事,于是凑在一起聊天……<BR>&nbsp;&nbsp;&nbsp; 冯亮:你说咱们已经快要和爸爸一样高了,可父母还老是把我们当小孩看,什么都管。<BR>&nbsp;&nbsp;&nbsp; 丁明:可不是吗,吃饭要管,穿衣服要管,去哪玩要管,放学回家稍晚就唠叨个不停…… 真 烦!&nbsp;&nbsp; 有时他们让我做什么,我偏不听他们的话。<BR>&nbsp;&nbsp;&nbsp; 丁明:最近一段时间,我的情绪似乎失控了,今天的课堂演讲,我紧张得要命,生怕在老师 同学面前出丑。<BR>&nbsp;&nbsp;&nbsp; 冯亮:我发现了,你脸都红到脖子根了。<BR>&nbsp;&nbsp;&nbsp; 丁明:不光这样,有时候高兴起来,我就跟飞上天似的,觉得无所不能;可是难过起来,又像 被打入十八层地狱……<BR>&nbsp;&nbsp;&nbsp; 冯亮:我也一样,就比如每次跟女同学打招呼,我莫名其妙地心跳加速,感觉既紧张又害羞,以前不是这样。<BR>&nbsp;&nbsp;&nbsp; 丁明:有时候也会担心自己在别人眼中形象不好,譬如不够帅之类的。<BR>&nbsp;&nbsp;&nbsp; 冯亮:还有不够优秀,能力不强等,我特别希望在别人眼中是一个聪明、有实力的人。<BR>&nbsp;&nbsp;&nbsp; 丁明:我特理解你,这种感觉我也有,而且特想跟人倾诉,但就是不知道该跟谁说。<BR>&nbsp;&nbsp;&nbsp; 问题:<BR>&nbsp;&nbsp;&nbsp; (1)上面两位同学的对话,反映了中学生青春期心理发展的哪些特点?&nbsp; (4 分)<BR>&nbsp;&nbsp;&nbsp; (2)作为老师,你会对他们提出哪些建议?&nbsp; (5 分)<BR>&nbsp;&nbsp;&nbsp; 67.阅读案例,按要求作答。<BR>&nbsp;&nbsp;&nbsp; 1968年,&nbsp;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做了一个实验。&nbsp; 研究者从小学每个年级中抽出 部分学生进行了一个非言语智力测验,并告诉教师这个测验能预测学生未来的智力发展。 在抽 出的部分学生中随意抽取 20%的学生的名字,告诉教师这些学生是有发展潜力的。 过了 8 个月 之后对这 20%的学生重新测试,发现这些学生在各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的进步,成绩明显提高。<BR>&nbsp;&nbsp;&nbsp; 问题:请运用心理学知识对该案例进行分析。<BR><BR></P>

newdu 发表于 2017-8-30 16:00:58

<P align=center><STRONG>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标准预测试卷(七)<BR>参考答案及解析</STRONG></P>
<P><BR>&nbsp;&nbsp;&nbsp; 一、单项选择题<BR>&nbsp;&nbsp;&nbsp; 1.【答案】D。 解析: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包括:关于教育的本质,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 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关于教育目的,提出的教育无目的论;针对赫尔巴特的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 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提出“学生中心”“活动中心”和“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BR>&nbsp;&nbsp;&nbsp; 2.【答案】C。 解析: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对教育所要培养人 才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所以,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根本问题。<BR>&nbsp;&nbsp;&nbsp; 3.【答案】A。 解析: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它是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课程计划中的 集中表现。<BR>&nbsp;&nbsp;&nbsp; 4.【答案】B。 解析:安置性测验的根本目的是分班、分组。 安置性测验涉及的范围比较窄,难度也比较低。 形 成性测验针对某一教学单元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其目的不在于评定学生,而是为了调控教学。 诊断性测 验能够反映学习中常见的错误,诊断学习困难,特别是找到困难的成因。 诊断性测验的目的是发现问题,评分不 作为正式成绩。 总结性测验用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阶段性总结分析。 在一个段落或一门课结束后,教师会编制 一套试题,全面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BR>&nbsp;&nbsp;&nbsp; 5.【答案】B。 解析:班级管理的根本价值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纪律。<BR>&nbsp;&nbsp;&nbsp; 6.【答案】C。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 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教师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所列情形 之一,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nbsp; 因此,可以给予张老师行政处分或解聘的处理。<BR>&nbsp;&nbsp;&nbsp; 7.【答案】B。 解析:《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学校体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 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加强政府统 筹,加强条件保障,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切实提高学校体育质量,完善学校、家 庭与社会密切结合的学校体育网络,促进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有机融合,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综 合素质。<BR>&nbsp;&nbsp;&nbsp; 8.【答案】C。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于 1986 年 4 月 12 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自 1986 年 7 月 1 日起施行。<BR>&nbsp;&nbsp;&nbsp; 9.【答案】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BR>&nbsp;&nbsp;&nbsp; 10.【答案】D。 解析:《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幼儿园(班)、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以下统称学校)的安全管理适用本办法。<BR>&nbsp;&nbsp;&nbsp; 11.【答案】A。 解析: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包括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者的权利以及教育的目的。<BR>&nbsp;&nbsp;&nbsp; 12.【答案】A。 解析:杜威作为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论点是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BR>&nbsp;&nbsp;&nbsp; 13.【答案】B。 解析: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假设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 断发展, 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行为的发生。 它要求概括儿童已有的发展水 平,确定德育内容,运用冲突的交往或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等方式,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和思考高于 他们一个阶段的道德和道德推理方式,造成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寻求新的认识平衡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 道德判断的发展水平。<BR>&nbsp;&nbsp;&nbsp; 14.【答案】D。 解析:“不陵节而施”出自《礼 记•学 记》,意思是不超过学的人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体现了循序渐进原则。<BR>&nbsp;&nbsp;&nbsp; 15.【答案】D。&nbsp; 解析: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 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BR>&nbsp;&nbsp;&nbsp; 16.【答案】C。&nbsp; 解析: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 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nbsp; 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 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BR>&nbsp;&nbsp;&nbsp; 17.【答案】C。&nbsp; 解析: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 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模式。<BR>&nbsp;&nbsp;&nbsp; 18.【答案】D。&nbsp; 解析:课外活动的内容是灵活多样的,按性质主要分为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科学技术活动、文 学艺术活动、体育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nbsp; 选修课不属于课外活动。<BR>&nbsp;&nbsp;&nbsp; 19.【答案】A。&nbsp; 解析: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称为自然形态的教育。<BR>&nbsp;&nbsp;&nbsp; 20.【答案】B。&nbsp; 解析: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 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nbsp; 苏格拉底的“产婆 术”,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以及《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思想, 都是这一教学原则的体现。<BR>&nbsp;&nbsp;&nbsp; 21.【答案】B。&nbsp; 解析:为教师的期待、家长的期待而学习的动机是外部的、低级的动机。&nbsp; 最重要和最良性的学 习动力是学习兴趣和远大的理想。<BR>&nbsp;&nbsp;&nbsp; 22.【答案】B。&nbsp; 解析:渴望自己像成人,不受父母的管教,这符合中学生独立性的特点。<BR>&nbsp;&nbsp;&nbsp; 23.【答案】C。&nbsp; 解析:“去个性化”的学生往往觉得自己处于某群学生整体之中,自己仅仅是以整体中的一员 身份参与到某行为之中,人们的注意都指向在整体身上,教师不易觉察出自己的言行,即使造成了不良后果自 己也不会被教师发觉。<BR>&nbsp;&nbsp;&nbsp; 24.【答案】C。&nbsp; 解析:在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高原现象。<BR>&nbsp;&nbsp;&nbsp; 25.【答案】C。&nbsp; 解析:具体运算阶段从 7 岁到 12 岁,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 积的守恒概念,另一个特征就是出现了去自我中心主义。<BR>&nbsp;&nbsp;&nbsp; 26.【答案】C。&nbsp; 解析:思维的间接性的表现:(1)思维能对不在眼前、没有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加以反映。(2)思维能对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进行反映。&nbsp; (3)思维能在对现实事物认识的基础上做出某种预见。<BR>&nbsp;&nbsp;&nbsp; 27.【答案】D。&nbsp; 解析: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 生的影响。 后来学习的“元素周期表”对先前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的影响为逆向迁移。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 种学习的积极影响,负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nbsp; 后学习的内容“深化”了先前的学习内容,属 于正向迁移。&nbsp; 因此,这种迁移为逆向、正迁移。<BR>&nbsp;&nbsp;&nbsp; 28.【答案】D。 解析: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害怕。 恐惧症可分为单纯恐惧症、广场恐惧症和社交恐惧症。 题干中的症状属于社交恐惧症。<BR>&nbsp;&nbsp;&nbsp; 29.【答案】C。&nbsp; 解析:考试焦虑症的形成原因除了学生自知的内部压力外,还具有外在压力等。<BR>&nbsp;&nbsp;&nbsp; 30.【答案】D。 解析: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是对第二信号(语言、文字)发生反应的大脑 皮层机能系统,将第一信号系统的单纯刺激变为具有抽象意义的语词的信号。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第一 信号条件反射,经过第一信号系统反应的条件反射,它也是条件反射。&nbsp; 井绳是条件反射,井绳与蛇联系了起来, 看到井绳从而引起被蛇咬的恐惧的反应。&nbsp; 望梅生津属于条件反射。<BR>&nbsp;&nbsp;&nbsp; 二、判断选择题<BR>&nbsp;&nbsp;&nbsp; 31.【答案】B。&nbsp; 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 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负有直接责任。<BR>&nbsp;&nbsp;&nbsp; 32.【答案】B。&nbsp;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BR>&nbsp;&nbsp;&nbsp; 33.【答案】A。<BR>&nbsp;&nbsp;&nbsp; 34.【答案】B。&nbsp; 解析: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nbsp;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BR>&nbsp;&nbsp;&nbsp; 35.【答案】B。&nbsp; 解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压力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没有直接关系。<BR>&nbsp;&nbsp;&nbsp; 36.【答案】B。&nbsp; 解析: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现象,动物界不存在教育。&nbsp; 上课听讲是狭义的学校教育,师傅 带徒弟是广义的教育中的社会教育,母鸡带小鸡不是教育现象。<BR>&nbsp;&nbsp;&nbsp; 37.【答案】A。&nbsp; 解析: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nbsp; 课程资源的结构包括 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nbsp; 文化馆、校外图书馆、博物馆、民风民俗属于校外课程资源。<BR>&nbsp;&nbsp;&nbsp; 38.【答案】A。&nbsp; 解析:学习是由个体经验的获得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及其过程。<BR>&nbsp;&nbsp;&nbsp; 39.【答案】B。&nbsp; 解析: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中学生经常思考“我是谁”这种问题,处于自我同一 性与角色混乱的冲突之中。<BR>&nbsp;&nbsp;&nbsp; 40.【答案】B。&nbsp; 解析:学习困难的学生指的是感官和智力都很正常而学习结果长期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教学大 纲要求的学生。<BR>&nbsp;&nbsp;&nbsp; 41.【答案】A。&nbsp; 解析:场依存型的人更加需要获得外界的信息来肯定自己。<BR>&nbsp;&nbsp;&nbsp; 42.【答案】A。&nbsp; 解析:策略性知识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对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对学习过程 的调控。&nbsp; 听课和看书时记笔记属于策略性知识。<BR>&nbsp;&nbsp;&nbsp; 43.【答案】B。&nbsp; 解析:动作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nbsp; 它是通过大脑皮层的运动区后 由肌肉、肌腱以及关节运动而形成的。<BR>&nbsp;&nbsp;&nbsp; 44.【答案】B。&nbsp; 解析:处于习俗道德水平阶段的学生道德判断的标准是社会规范;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阶段 的学生道德判断的标准依赖于老师、家长等权威。<BR>&nbsp;&nbsp;&nbsp; 45.【答案】B。&nbsp; 解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观点认为使行为发生变化的条件是强化。<BR>&nbsp;&nbsp;&nbsp; 三、填空题<BR>&nbsp;&nbsp;&nbsp; 46.【答案】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BR>&nbsp;&nbsp;&nbsp; 47.【答案】教学目标<BR>&nbsp;&nbsp;&nbsp; 48.【答案】外部分组<BR>&nbsp;&nbsp;&nbsp; 49.【答案】全面发展<BR>&nbsp;&nbsp;&nbsp; 50.【答案】十六周岁<BR>&nbsp;&nbsp;&nbsp; 51.【答案】高等教育<BR>&nbsp;&nbsp;&nbsp; 52.【答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BR>&nbsp;&nbsp;&nbsp; 53.【答案】民主法制教育<BR>&nbsp;&nbsp;&nbsp; 54.【答案】掌握学习<BR>&nbsp;&nbsp;&nbsp; 55.【答案】长期性<BR>&nbsp;&nbsp;&nbsp; 56.【答案】发散思维<BR>&nbsp;&nbsp;&nbsp; 57.【答案】性格;气质<BR>&nbsp;&nbsp;&nbsp; 58.【答案】年龄特征<BR>&nbsp;&nbsp;&nbsp; 59.【答案】正迁移;负迁移<BR>&nbsp;&nbsp;&nbsp; 60.【答案】再认;回忆<BR>&nbsp;&nbsp;&nbsp; 四、论述题<BR>&nbsp;&nbsp;&nbsp; 61.【参考答案】<BR>&nbsp;&nbsp;&nbsp; 教师进行教学,平时的业务准备、思想准备和精心备课,最后总要落实到教好课上。 为了上好课,取得良好 的教学效果,教师上课应符合的要求包括: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 气氛热烈。<BR>&nbsp;&nbsp;&nbsp; (1)&nbsp; 目标明确是指教师上课时明白这堂课要使学生掌握一些什么知识和技能,&nbsp; 要养成什么行为方式和品 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也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BR>&nbsp;&nbsp;&nbsp; (2)内容正确是指教师传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教师教学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并且应该要求学生做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教师就要及时加以纠正。<BR>&nbsp;&nbsp;&nbsp; (3)方法得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善于选择方法,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效果。<BR>&nbsp;&nbsp;&nbsp; (4)表达清晰是指教师上课要坚持用普通话,声音要响亮,言语表达的速度要适合学生可接受程度,语言要 流畅、生动、明白易懂,板书要规范、准确、清楚。<BR>&nbsp;&nbsp;&nbsp; (5)组织严密是指课的进程层次分明,有条不紊,课的进行紧凑,不同任务转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BR>&nbsp;&nbsp;&nbsp; (6)气氛热烈是指课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注意因材施教,使每 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动脑、动口、动手,课堂内充满民主的气氛,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BR>&nbsp;&nbsp;&nbsp; 62.【参考答案】<BR>&nbsp;&nbsp;&nbsp;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告诉我们,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的。 影响遗忘的因素是 多方面的,识记材料的性质,识记材料的位置,识记材料的数量,学习程度的多少,识记者对材料的需要兴趣以 及识记的方法等。 因此,运用遗忘规律,正确的组织复习促进知识的保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明确记忆 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有目的才会有动力,才会有责任感和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研 究表明,意义记忆的材料保持时间长,利用提取快,受干扰少。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即理解 材料的意义,对材料进行分析,把它的观点、论据以及逻辑标示出来,然后概括并确切地叙述出来。 精加工的材 料组织得好,提取的线索多,利用也更容易。&nbsp;&nbsp;&nbsp; (4)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nbsp;&nbsp;&nbsp; 利用组块化就记得牢,有系统。<BR>&nbsp;&nbsp;&nbsp;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 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适合于记忆储存,研究表明有语义编码又有形象 编码的材料易记忆。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防止遗忘的方法有:①及时复习,经常复习。 这是根据艾 宾浩斯遗忘的规律来进行的复习。 ②合理分配时间。 ③做到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④反复阅读与试图回 忆相结合。&nbsp; ⑤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⑥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BR>&nbsp;&nbsp;&nbsp; 五、材料分析题<BR>&nbsp;&nbsp;&nbsp; 63.【参考答案】<BR>&nbsp;&nbsp;&nbsp; (1)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教师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 案例中王老师坚持 认为“缺的不仅仅是钱,更缺的是知识和文化”,这体现了她崇高的职业道德。&nbsp; “慎独”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最 高层次,显然,王老师已经达到这一层次。<BR>&nbsp;&nbsp;&nbsp; (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和道德核心。&nbsp;&nbsp;&nbsp;&nbsp; 王老师在教室不能使用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到学生家里上课,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依然坚守着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职责。<BR>&nbsp;&nbsp;&nbsp; (3)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案例中提到王老师挨家挨户给学生上课、辅导、批改作业,这不仅体 现了教师的天职,也体现了其爱岗敬业的精神。<BR>&nbsp;&nbsp;&nbsp; (4)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nbsp;&nbsp;&nbsp;&nbsp;&nbsp; 王老师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没有耽误过学生一节课,正是关爱学生最深刻的体现。<BR>&nbsp;&nbsp;&nbsp; (5)王老师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从她身上,我们可以找出自己在施教过程中的不足,学习其高尚的精神,进而促进自身的发展。&nbsp;&nbsp;&nbsp; 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坚守岗位、关爱学生,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而且必须做到的。<BR>&nbsp;&nbsp;&nbsp; 64.【参考答案】<BR>&nbsp;&nbsp;&nbsp; 本案例中班主任的做法显然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新课程倡导的教 师观,倡导教师要做学生人生的引路人。&nbsp; 让小明去“监视”同学,做“眼线”,容易让学生找不到人生的正确方向。<BR>&nbsp;&nbsp;&nbsp; (2)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有生命尊严的人,而不是被“监控”的对象。 (3)新课程倡导“教师是一种灵 魂的启迪,一种精神的唤醒”,在班级管理中更应该实行民主管理,而非通过学生监视学生这种畸形模式。 (4)信 任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班主任本应该相信学生能够自己教育自己,而案例中的“监视”是对学生的不信任、 不尊重,丧失了教育学生的前提,不符合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nbsp; (5)案例中的“监视”行为,容 易培养学生阴暗的人格,这样对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健康都是不利的,有违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具 有良好 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BR>&nbsp;&nbsp;&nbsp; 65.【参考答案】<BR>&nbsp;&nbsp;&nbsp; (1)校长的做法是对的。&nbsp;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青少年儿童享有合法权利。&nbsp; 青少年学生有受教育权、人格尊 严权。&nbsp; 班主任将其赶出教室,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nbsp; 学生观倡导学生为完整的人,发展潜 能的人,发展需要的人。&nbsp; 班主任的做法例如“厉声”“生气”“把他推出教室,关上教室门”都是未树立正确学生观 的体现。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尤其强调“尊重的需要”。 小伟上 课经常“做小动作”,主要是想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渴望得到同学的认可。 但是班主任无视学生的需要,而且将 小伟“推出教室”,使其自尊受到伤害。&nbsp; 人本主义心理学还强调情感型师生关系。&nbsp; 此案例中的师生关系是专断型 的,毫无情感而言,是不对的。 校长将学生送回教室的举措是对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规 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教师应尊重 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的合 法权益。&nbsp; ”对义务教育的学生更多的应是“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学生外边罚站属于变相体罚,而且不让 学生上课也侵害了学生的受教育权。<BR>&nbsp;&nbsp;&nbsp; (2)班主任老师应该尊重学生小伟的人格,对其进行耐心的教育,满足其渴望受到尊重的心情,多给小伟机 会,使其尊严受到保护,而不是一味将其“推出教室”。&nbsp; 并联合其家长一起做工作,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还可以 运用契约法或惩戒法,对其不良行为进行校正;应该关注和爱护学生,一视同仁,与小伟好好沟通,动之以情,晓 之以理,指导小伟积极归因。 与此同时,班主任还要懂得教育法律法规,加强自身的法律修养,做到依法执教。 小 伟是受教育者,要切实履行自己的义务,应以学习为主要职责,将学习作为主要任务,虚心听取老师的意见,将 注意力集中于学习之上;应该积极克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如果允许的话,可以采用行为控制法,一旦自己的不良 行为想法出现时,可以事先在自己的手腕上套上小皮筋,实行自我监督和自我惩罚。 同时,小伟亦要珍惜自身所 拥有的受教育权。<BR>&nbsp;&nbsp;&nbsp; 66.【参考答案】<BR>&nbsp;&nbsp;&nbsp; (1)材料中反映的中学生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①过度关注自我;②情绪、情感的两极性;②性别角色 混乱;④人格冲突;⑤人际关系冲突;⑥性心理问题。<BR>&nbsp;&nbsp;&nbsp; (2)①加强教育。&nbsp;&nbsp;&nbsp;&nbsp; 教师可以采取恰当的方式,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心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相关知识,从思想、认识、观念、态度上对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有正确的认识,并对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予以指导,使他们从科学 的角度认识这些问题,消除盲目性和神秘感。 ②指导行为。 让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特点, 按照社会文化规范的要求,约束和调整自己的行为,恰当地处理青春期的各种问题。<BR>&nbsp;&nbsp;&nbsp; 67.【参考答案】<BR>&nbsp;&nbsp;&nbsp; 该案例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实验,它很好地诠释了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期望效应也称为皮格马利 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基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 言的效应。 教师如果根据对某一学生的了解而形成了一定的期望,就会使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发生符 合这一期望的变化。 教师期望效应分为自我应验效应和维持性期望效应。 自我应验效应即原先错误的期望引起 把这个错误变成现实的行为。 案例中的老师对这 20%学生的期望是有发展潜力的,而实际上这些学生是随机抽 取的,但老师的期望最后改变了这些学生的行为方式,使他们的成绩获得了较明显的提高,这就是自我应验效 应的实例。 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只要对学生抱有极大的期望去教育学生,学生感受到这种期望,并转化成 一定动力,那么学生在智力、情感、个性等方面一定会取得迅速发展。</P>
<P>  编者注:本文节选自中公2018年福建教师招聘考试用书《历年真题详解及标准预测试卷:教育综合知识》,欲了解更多内容,<A href="http://mall.newdu.com/Category_117/Index.aspx" target=_blank>请进入新都商城(http://mall.newdu.com)了解本书</A>。</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年福建中小学新任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标准预测试卷及答案解析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