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招聘网 发表于 2017-7-9 23:05:53

北京市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冲刺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20分。)
    1. 最早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2. 在我国新的课程结构中,小学阶段以哪一类课程为主?( )
    A.综合课程 B.分科课程 C.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D.选修课程
    3. 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 )
    A.教学 B.课外活动 C.生产劳动 D.社会活动
    4. 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
    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遵循的是()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5.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备课
    B.上课
    C.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D.教学评价
    6. 衡量受教育者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7. 班主任工作的基础是( )
    A. 了解和研究学生
    B.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
    C.作好个别教育工作
    D.培养和组织班集体
    8.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 )
    A.所有权 B.领导权 C.优先权 D.控制权
    9.《理想国》一书的作者是( )
    A.亚里士多德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卢梭
    10. 一般被认为是教育学形成规范学科开始的是( )
    A.《民本主义与教育》
    B.《普通教育学》
    C.《大教学论》
    D.《教育漫话》
   
                                       

sydwthree 发表于 2017-7-10 00:03:00


                                             
                     
    11. 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是( )
    A.教学大纲
    B.教科书
    C.学科课程标准
    D.教学计划
    12. 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的是( )
    A.物质生活水平
    B.文化发展水平
    C.教育发展水平
    D.生产力水平
    13. 1960年12月,一位美国经济学家在美国第73届年会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
    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宪章”。这位经济学家是( )
    A.斯蒂格力茨
    B.布坎南
    C.舒尔茨
    D.科斯
    14. 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过,教育这种文化现象
    具有( )
    A.普遍性
    B.渗透性
    C.特殊性
    D.不可替代性
    15. 少年期在人生的过程中是一个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心理学家把这个时期称为( )
    A.追求独立倾向期
    B.自我意识觉醒期
    C.似懂非懂期
    D.心理断乳期
    16. 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
    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的结果,这就是( )
    A.教学目标
    B.教育目的
    C.培养目标
    D.教学目的
    17.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 )
    A.根本途径
    B.唯一方法
    C.主要方法
    D.最佳途径
    18.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个规定出自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19. 对中小学生身份的定位首先是确认他们是( )
    A.学生
    B.国家公民
    C。受教育者
    D.独立的社会个体
    20. 我国一系列法律都对学生最主要的权利进行了规定。这个最主要的权利是( )
    A.身心健康权
    B.人身自由权
    C.受教育权
    D.人身尊严权
   
                                       

sydwtwo 发表于 2017-7-10 00:55:07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印度狼孩的事例充分说明了( )
    A.遗传素质只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
    B.自然环境不利于人的发展
    C.人的发展同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
    D.社会环境决定人的发展
    E.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收效不高
    2.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为教育能够( )
    A.保存和传递文化 B.选择文化 C.决定文化 D.整理文化 E.活化文化
    3. 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包括( )
    A.机遇 B.条件 C.效率 D.手段 E.途径
    4. 教师的专业能力素养主要包括( )
    A.预见能力
    B.语言表达能力
    C.组织管理能力
    D.教学设计能力
    E.研究能力
    5. 课程计划的结构包括( )
    A.规定教学科目
    B.规定教学目的
    C.规定学科的设置程序
    D.规定各门学科的教学时数
    E.规定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6. 同其他形式的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具有( )
    A.先导性 B.感染性 C.终身性 D.个别性 E.针对性
    7. 班级授课制的特点是( )
    A.以“班”为学生人员组成的单位
    B.以“课时”为教学的时间单位
    C.以“课程表”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周期
    D.以教室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
    E.以“课”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8. 一般能力包括( )
    A.观察力 B.记忆力 C.思维力 D.注意力 E.想象力
    9. 教师劳动具有下列特点( )
    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长期性 E.权威性
    10.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 )
    A.描述 B.解释 C.验证 D.预测 E.控制
   
                                       

sydwfive 发表于 2017-7-10 02:20:56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 赫尔巴特的___________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2. 义务教育的两个基本特性:一是强制性;二是___________性。
    3. 遗传素质的___________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 对教育的社会性质和人的培养有定向作用,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___________功能。
    5.从整个教育结果和教育质量来看,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是教师集体劳动的结果,每个教师所作的工作只是人才培养的全部劳动过程中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___________性。
    6. _________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7. 我国中小学教学的基本组成形式是___________。
    8.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晓之以理,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认识,又要对学生导之以行,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形成言行一致的品格,这体现了德育的___________原则。
    9. ___________是一个班级具有自身特色的稳定的集体作风,是班级成员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的整体反映。
    10.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__________。
    四、判断题(请判断正误,若错误请简要说出原因。每题1分,共10分)
    1. 终身教育主要指成人教育。
    2.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3. 中国近代第一个被实施的学制是壬寅学制。
    4. 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阐述的著作是《学记》。
    5.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民主平等关系。
    6. 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7. 锻炼法就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8. 义务教育就是大众教育。
    9.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说明了家庭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0.目标管理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五、简答题(每题2.5分,共10分)
    1.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2. 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和价值。
    3. 简述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
    4. 简述一节好课的标准。
    5. 教科书编写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六、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试述备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2. 教育对经济发展有何促进作用?
    七、案例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听蚂蚁唱歌呢。”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
    请你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
    2.某校三年级有位叫王峰的学生,经常迟到、旷课、上游戏厅,甚至打架、敲竹杠,学习成绩就更不说了,门门功课挂红灯,尽管老师多次教育,仍不见好转,还是经常旷课、打游戏,向同学借钱,同学不借就打同学,以至班里同学见了他都躲得远远的。虽然偶尔也有进步,但没过两天又恢复原样,以至老师对他失去了信心。
    不过,这个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百米赛跑速度超人,在校运会上,他连续两年获得百米赛冠军,为班级争得了荣誉。除此以外,他还特别喜爱画画,象棋也走得非常棒。
    请你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对待这样的学生。
   
                                       

sydwfive 发表于 2017-7-10 03:56:44


                                             
                     
    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D
    【解析】1619年,德意志魏玛邦公布的学校法令规定,父母应送其6~12岁子女入学,否则政府得强迫其履行义务。此为义务教育的开端。
    2.A
    【解析】设置九年一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和综合课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掌握基础的同时要求个性发展,开设选修课。
    3.A
    【解析】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4.C
    【解析】略
    5.B
    【解析】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6.D
    【解析】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作出的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它是通过练习或实践形成的。
    7.A
    【解析】学生是班主任的工作对象,对学生的教育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只有深入细致的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才能指导得法、教育有效。因此,认真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础。
    8. B
    【解析】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②决定着受教育者的权利;③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内容。
    9.C
    【解析】略
    10.B
    【解析】注意区分两本著作。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是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1.B
    【解析】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12.D
    【解析】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主要体现在生产力上。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13.C
    【解析】略
    14.C
    【解析】教育是文化的一种,但教育自身具有相对独立性。
    15.D
    【解析】心理断乳期:13、14~16、17岁,属个体发展中的少年期。有些心理学家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
    16.A
    【解析】本题考察这几个易混概念的辨析。教育目的是国家层面的,培养目标是学校层面的,课程目标是学科层面。而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师层面的。
    17.B
    【解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巳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30页)。
    18.A
    【解析】略
    19.B
    【解析】对中小学生身份的定位从三个层面进行:
    第一层面,中小学生是国家公民;
    第二层面,中小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民;
    第三,中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由此,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20.C
    【解析】略
   
                                       

sydwtwo 发表于 2017-7-10 04:23:14


                                             
                     
    二、多项选择题
    1.ACE
    【解析】人的身心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环境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狼孩虽具有人类的外表和大脑,即遗传素质。但因为脱离了人类社会生活的环境,无法接受教育。因此,错过了教育发展的关键期,智商停留在较低阶段。
    2.ABDE
    【解析】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不能决定文化。
    3.AB
    【解析】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性质分,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个体所处的总体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如某一国家,某一地区)和小环境(与个体直接发生联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4.CDE
    【解析】语言能力素养属于基础能力素养。
    5.ACDE
    【解析】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可以说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一种设计。一般说来,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课程计划的范围比教育目的小。
    6.ABCDE
    【解析】略
    7.ABCDE
    【解析】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8.ABCDE
    【解析】略
    9.ABCD
    【解析】权威性不是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
    10.ABDE
    【解析】略
    三、填空题
    1.普通教育学
    2.普遍性
    3.差异性
    4.导向功能
    5.协作性
    6.课程标准
    7.班级授课制
    8.知行统一
    9.班风
    10.动作技能目标
   
                                       

sydwone 发表于 2017-7-10 05:26:45


                                             
                     
    四、判断题
    1.错误
    对于终身教育比较普遍的看法是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它指开始于人的生命之初,终止于人的生命之末,包括人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即包括纵向的一个人从婴儿到老年期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受到的各级各类教育,也包括横向的从学校、家庭、社会各个不同领域受到的教育,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持和改善个人社会生活的质量”。
    2.正确
    3.错误
    1902年壬寅学制——首次制定了近代学制,但是未实施。1904年癸卯学制——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以日本为蓝本,学习年限长,总共二十五六年。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颁布实施的学制。
    4.错误
    1632年,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一书。该书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后经赫尔巴特的发展而基本定型。
    5.错误
    师生在教学上是授受关系,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
    6.错误
    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7.错误
    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锻炼包括:练习、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
    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8.错误
    义务教育是以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
    9.错误
    出自《学记》。意思是按照一定的时间或季节进行正课的教学,休息的时候也必须有各种课外作业。也就是说,大学的教学形式,既有按时传授的正课,又有正课之外的课余学习。强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10.正确
    五、简答题
    1.答:《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的教育方针(1999)
    《决定》对我国的教育方针做了新的表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本精神:
    (1)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2.答: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示范性、创造性、专业性、隐含行、时间上的广延性和连续性。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表现在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发展变化中的,主要是未成熟的“人”。2)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强烈
    的示范性。
    3)教师工作的创造性是由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情景的复杂性所决定的。表现在因材施教以及对教学方法、原则的选择和运用上。
    4)教师劳动的专业性突出表现在教师对育人的崇高敬业精神和道德修养上,对教育教学专门化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教育活动的自主权上。
    5)教师的劳动效果作为一种潜在的价值,隐含在学生身上,体现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德”“才”之中,无法直接观察到,需要等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才能显现。
    6)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不仅仅限于学校。既然学生接受外界影响没有时空的界限,教师的劳动自然也无时空界限可言。
    3.答: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要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形式教育论&实质教育论)。要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知识不等于智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要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认识能力。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以下条件:
    (1)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2)必须科学的组织教学过程
    (3)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时间的时间和空间。
    (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4.答: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是: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
    (1)目标明确。指教师上课时明白这堂课要使学生掌握一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等,也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
    (2)重点突出。指教师授课时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重要内容(基本知识、概念和原理)的教学上,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化难为易。
    (3)内容正确。教师讲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教师教学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并且应该要求学生做出的反映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教师就要及时加以纠正。
    (4)方法得当。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善于对各种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效果。
    (5)表达清晰。教师上课要坚持用普通话,声音要响亮,言语表达的速度要适合学生的可接受程度,语言要流畅、生动、明白易懂,板书(或幻灯字幕)要规范、准确、清楚。
    (6)组织严密。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教学各环节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
    (7)气氛热烈。课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答:(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教科书的内容首先必须是科学、可靠的知识,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客观真理。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基础教育重在知识的普及,其教科书应力求基础,所以在编写时要选择社会需要、适于学生学习、难易适度的本门学科的基本事实材料、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阐明学科基本结构。
    (3)知识的内在逻辑与受教育者的心理顺序要求的统一。每门科学都有自身的系统性,编写每门学科的教科书必须考虑到这门科学本身的内在逻辑。
    (4)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要处理好理论与事实、观点与材料、知识与技能的关系,教科书的内容要更加接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加强实用性,使学生能较好的学习和运用知识。
    (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sydwone 发表于 2017-7-10 06:54:13


                                             
                     
    六、论述题
    1.答: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内容包括:首先,做好三项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学进度计划。其次:写好三种计划。分别是学期的教学进度计划,其次是写好课题教学计划,最后是写好课时教学计划。
    钻研教材具体可以包括理解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和阅读相关参考资料。钻研教材,要对教材的作用是什么、教材的文本有什么价值等问题有一个合理的认识。教师要由“教教材”转为“用教材教”,把教材当成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手段去达到教学目标。教材时既要尊重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既要灵活运用教材,又要根据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理解,切实发挥教材的作用。
    教师只有认真地了解学生,才能有效地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特点、能力基础、生活经验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其次,备课还要做好教育进度计划具体包括制订学期教学进度、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教师上课前需要撰写教案。教案可以有详有略,一般来说,新教师要写得详细些;公开课的教案,为了便于交流,可以写得详细些;有经验的教师,对教材教法比较熟悉,可以写得简略些。教案的格式,取决于教师的习惯,取决于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的特点。
    在备课的形式上,除了教师的个体备课,还有以同伴互助形式进行的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便捷、最现实的一种方式。
    2.答: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生产力的提高。教育与生产力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教育被社会发展所制约,另一方面,教育也能动的反作用于社会。
    首先,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人是生产力中最基本的因素,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术,即把可能而尚未掌握科学技术的劳动力变为掌握科学技能的现实的劳动力,从而形成新的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脑力劳动在生产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劳动者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因而教育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其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1)科学包含在生产力中,科学知识在未用于生产之前,知识一种意识形态的潜在的生产力,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人能掌握并用于生产的现实生产力,必须依靠教育。
    (2)通过教育使前一辈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得以继承和发扬,并且通过教育可以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科学知识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得到推广而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七、案例题
    1.答:1)从该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教师没有具备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对待孩子的态度比较粗暴,缺乏平等意识。
    2)孩子说到:“听蚂蚁唱歌呢。”表明孩子具有童心、童真与童趣,具有孩子特有的想象力,但教师粗暴的否定了。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这说明:教师要善于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新的教育取向不只关注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听蚂蚁唱歌”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教师要尊重并保护孩子的兴趣与想象。
    孩子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能听到。说明教师缺乏民主意识,要和学生实行等距离教学。不要高高在上,让学生感觉有压迫感。
    3) 根据这一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
    教育观: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在教育取向上,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尤其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学生观: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人。是未成年人。同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一切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师生要平等相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平等对话,实行等距离教学。要坚持教学民主,要废除教学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义。
    2.答:1)从案例中可以看出王峰“经常迟到、旷课、上游戏厅,甚至打架、敲竹杠,学习成绩就更不说了”说明该生学习差,品德也差,转化不是易事,但作为班主任应看到王峰才三年级,年龄小,可塑性强,只要肯下功夫是一定能转化的,一定要想办法挽救;要热爱并相信学生。同时,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的极为重要的前提和条件;在信念的基础上展开全面调查,了解王峰坏习惯形成的原因。
    “不过,这个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百米赛跑速度超人,在校运会上,他连续两年获得百米赛冠军,为班级争得了荣誉。除此以外,他还特别喜爱画画,象棋也走得非常棒。”教师应该发现学生的优点。挖掘学生内在的价值。要为后进生转化创造各种条件;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争取家庭的配合与支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依靠、发挥班集体的力量等。
    2)教师要注意转化后进生的途径和方法:确立后进生也能成才的信念;深入了解后进生的心理特征;善于捕捉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通过观察、调查等手段深入了解。创造各种条件,促进后进生的转化;要反复抓,抓一点,进步一点,巩固一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京市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冲刺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