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词】 大学生 道德 心理 教育
【背景链接】
5月18日晚,武汉。一位被民警商量着要不要以击毙的方式结束战斗的嫌犯,口袋里只剩下五毛钱。被新闻报道称作“陈某”的这位大学生,当晚骑自行车撞倒一位八旬老太。他将老人送到医院时,身上带着102.5元。面对医生诊断老人手腕骨折需要住院治疗,面对老人家属30万元的索赔,“陈某”一怒之下,持刀劫持了一名女医生。
起初,网络上一边倒地痛批大学生太冲动、太“残忍”;可是,随着更多细节被进一步披露,网络舆论来了个大逆转,同情大学生的声音占了大多数:原来他也是“被逼的”。有人更是惋惜不已,一个原本善良的大学生,这辈子算毁了。
中国关于“老人跌倒要不要扶”的社会伦理,已经到了本身需要搀扶、也必须搀扶的时候了。对待这位激情犯罪的穷大学生,如果法治不能给他留下一条绿色的通道,我们将看到更多跌倒或者撞倒之后没人扶起的老人,我们将看到“我本善良”这个最简单的社会伦理,继续跌倒着,无人搀扶。
【原因】
分析武汉大学生撞到老人演变为挟持人质绑架案的原因有:
1.心理不成熟。虽然这名大一新生已满18周岁,法律意义上的他是一个完全具有自我行为控制能力人,但是他遇到事情以后,最初还是做出了弥补措施的,本性还是善良的。但后面他已经不懂怎么应对了。,可能他不一定很有钱,第二,他可能也怕给家里的父母带来麻烦。这种行为属于扰乱社会秩序,有可能会被追究责任。
2.教育失败的原因。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以如此过激的违法手段处理事情,的确有“教育失败”的原因。
3.公众理性的缺失。关于该事件的很多道理都在被搅浑,清晰地映照出当下一些普遍的公众情绪,折射出这些情绪背后那些值得关注的世相。可看到公众当中所存在的以下一些标签化的认知:农村人穷;城市人刁;医院很黑;教育比较失败。其潜在的逻辑是:前三种因素将这名年轻人吓到崩溃,后一种因素使其于懵懂中悖德触法。这种标签化的认知虽然生硬、不尽客观,却暴露出当下所存在的一些社会冲突和管理弊端。它表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阶层融合任重道远,完善对医疗、教育等公共领域的改革和管理更是迫在眉睫。
【相关评论】
在这一场由普通交通事故引发的劫持案中,大学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同时,伤者家属也难辞其咎。
也许有人会说,此次事件只是一个“个例”。可是,大多数人都知道事实不是这样。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不正常现象,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败坏着社会风气、透支着社会的善良和诚信。跟老年人有关的“讹诈事件”媒体上报道过许多次了,部分老年人甚至被网友们戏称为“流动罚款单”。在缺乏最基本的善意和信任的社会,又有多少幸福感可言。正常社会不能“逼良为恶”。窃以为此次事件中伤者的家属即使构不成“敲诈勒索”,最起码也应该受到道德法庭的谴责。
客观说来,无论这名劫持者是否由于压力而致心理失常,单从表面看其一连串的行为,不可否认是极其荒唐、极其危险的。骑车撞倒老人是偶然的过失,但遇到索要身份证便持刀刺人,然后还劫持了无辜的医生,这显然触犯了道德和法律的双重底线。
【措施】
完善大学生教育的措施有:
1.重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思想上重视。高校的学校主管领导、学生管理工作的领导与老师等都需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工作来抓,而不是作秀,不是等到有大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或者真的有大学生出问题了才来临时抱佛脚,而是给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先采取预 防措施,预先给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接种 “疫苗”,打好基础。第二、经费投入。一方面,在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硬件方面扩大经费投入,如购置心理咨询中所需要的音乐按摩椅等心理咨询的设备。另一方面,需要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方面的经费投入,如聘请专职或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师资,同时加大对师资的培训与教育。第三、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计划。在高校教育过程中,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特别是对大多数教学类型的高校来说。那么,在高校教育中需要有计划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刻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2.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大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当前, 很多高校只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选修课程来对待,甚至有些高校还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笔者建议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并设置为几个学分,纳入学科课程设置中来,提高其学科地位。第二、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就业、学习等热门的话题联系起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关切大学生当前的学习心理状态,关注大学生比较重视的就业问题,将这些大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与大学生联系起来,既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3.与大学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可以将其与生命教育结合 起来,让大学生在认识生命、 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之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不良的心理情绪。
4. 建立大学生心理评估制度。、在大学生入学时前进行心理测评,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在大学生刚入学时就对大一年级的新生的心理素质以及心理健康程度进行心理测评,建立大学生的个人心理档案和团体心理档案。第二、入学后,进行心理健康抽查和复查。进入大学后,经过大学教育,特别是经过心理健康教育之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是怎么样的?这时候,需要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抽查,普查来复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及时教育、纠正和治疗。第三、毕业阶段,需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处于毕业班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变化较大,所以需要特别关注。这个阶段,教师不能放弃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需要对毕业时的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心理评估。
【参考例文】
关注大学生的挫折教育
近年来,有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这一例例事件至今仍然让我们感到触目惊心。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心理研究室主任樊富珉教授曾指出,分析一个人心理出现问题的原因其实是很难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在生活中遇到了自己不期望的结果,遇到了挫折,对生活、生命的理解发生偏差。
一位美国儿童心理卫生专家曾说过:“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
大家经常听说一些大学生在读书、找工作甚至出国时都有“家长团”陪伴自己。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的部分家长过于保护孩子,并代为处理生活中一切事务,使这些从小被抱大的一代,因缺少体验真正生活的机会而造成独立生活能力减弱。另一方面,时下激烈的社会竞争,又使学生时刻面临失败和挫折的压力。因此,这些孩子在长大以后遇到不可避免的挫折时往往会不知所措,无法承受。这也说明,现代学生真正缺少的并不是挫折,而是面对挫折失败时来自家长、教育者的理解、支持和帮助。
欲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挫折感。每一件大学生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都有其社会根源。挫折教育是教学生正确对待失败,在失败后如何尽快调整好心态,从而提高学生挫折容忍力的教育。当然,我们所倡导的挫折教育并不等同于简单的吃苦教育,也并非是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设下绊脚石,而在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形成对挫折的正确认知,增强学生抵抗挫折的能力,让学生在挫折的历练之中重新振奋,快长起来。
为此,社会各方要积极动员起来,为大学生营造一种良好而又健康的社会和谐氛围,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决不能唯利是图,诱导、教唆大学生从事违法犯罪工作,并积极举报、配合有关部门打击一切诱导或教唆大学生违法犯罪的行为。学校除了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外,还应加强心理疏导,重视挫折教育,防患于未然。同时应考虑建立全方位的贯穿于整个教育全过程的挫折教育体系。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互相配合,共同形成教育合力,使学生无论在任何年龄段出现问题时都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和帮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