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流程 | 教学方法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步骤一:导入新课 | 1、情境教学法 2、启发式教学法 | 1、(1)多媒体导入图片:“自然界的运动”、“人类社会的运动”、“思维运动”; (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周围的世界究竟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 在观看 中感觉、 思考、 后讨论、 释疑 | 1、从现象到本质,激发学生的探究和求知欲;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 3、导入新课题:物质是运动的; 4、知识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运动的含义;物质和运动关系的第一方面。 |
步骤二: 突破重点一: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 1、情境教学法 2、自主探究学习 3、合作学习 | (1)展示动画“刻舟求剑、惠能的仁者心动”; (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刻舟求剑者和惠能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分别犯了什么错误? | 欣赏动画 思考、 讨论、 释疑 | 1、锻炼学生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 2、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2)反对两种错误倾向:①只承认物质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观点;②只承认运动否认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
步骤三:化解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 1、情境教学法 2、合作教学法 3、自主探究学习法、 | 1、(1)展示图片“姑嫂塔、老君岩”; (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那些看起来屹立不动的建筑物,它们真的是不运动的吗?2、(1)展示图片“刘德华”;(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人的一生从幼年到老年,是怎么体现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 3、请学生阅读书本“欧布里德”情景,然后思考其中的问题?并快速阅读相关链接 | 辨认 图片、 阅读、 思考、 讨论、 释疑 | 1、让学生在本地文化中探究哲理,丰富其文化知识和文化修养,形成关注实际的习惯; 2、锻炼学生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 3、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相对静止的两层含义。 (2)帮助学生掌握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3)反对两种错误的倾向:①只承认运动否认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②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观点。 |
步骤四:突破重点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 1、情景教学法、 2、合作探究学习法 3、感悟学习法 | 1、(1)回到刚开始展示的“人类社会的运动、自然界的运动、人的认识运动”图片; (2)设疑并引导学生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植物的生长规律、人认识运动的规律。 (3)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规律的普遍性 | 情感体验、 思考、 讨论、 释疑 | 1、前后呼应,让学生明确知识的联系性;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系统理解的能力、综合的能力; 3、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掌握规律的含义和特点。理解规律的普遍性 |
2、(1)展示图片:今非昔比的青海湖; (2)设疑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青海湖今非昔比的原因。 | 1、感染学生的情绪,帮助学生树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识;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明确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我们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
3、(1)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来的人们人们认识和利用规律的事例如:三峡大坝的建成、胰岛素合成、卫星上天等。让学生举例分析我们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表现,如:沙尘暴、洪水泛滥等。 (2)设疑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些事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 1、用学生自己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树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信心和勇气;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和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明确在规律的客观性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2)反对两种错误倾向:①规律是不可认识的不可知论;②人在规律的客观性面前无能为力的悲观主义。 |
步骤五:课堂小结: 知识小结、 练习巩固 | 1、合作教学法,引导阅读和使用现有资料 2、感悟学习法,试题精讲 | 知识小结:内容见《新学案》 引导学生小结本框题知识 | 概括、 总结、 思考 分析、 释疑 | 1、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感悟,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能力; 3、知识目标:帮助学生对本框题内容有个系统化认识。 |
练习巩固: 展示高考题(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并引导学生分析、解答练习题 | 1、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感悟,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知识目标: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