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73|回复: 0

中医学专业知识:滞颐的病因病症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3万

帖子

1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4820
发表于 2016-6-19 14: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行政能力测试复习资料|2015公共基础知识题库|事业单位面试试题及答案
一、滞颐的概述
临床上把儿童涎液从口角流出,渍于颐间者称为滞颐。本症以3岁内的小儿多见,由于经常不停的流粘稠涎液,致使口腔周围潮红、糜烂、发疹,常使患儿烦扰不安。
二、滞颐的病因病机
(一)脾胃虚寒,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两者之间,构成脾为胃行其津液;脾主升,胃主降,相反相成,脾气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而脾胃虚寒,功能不健,津液收摄失常。
(二)脾胃湿热,因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胃属燥而脾属湿,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两脏湿燥相济,阴阳结合,方能完成食物津液转化过程,如脾为湿困,清气不升,涎液聚结而外溢;胃为热壅,则失和降,涎液不能约束而外流不止。
三、滞颐的症状
其症见涎液多,从口角流出,致下唇、颏下、颈前等处满布粘滑涎液,涎液自流,并常弄湿衣襟,口角及口腔周围或赤烂,流涎曰久可见面颊,颈、胸前发疹或糜烂,患儿常烦躁不安,一般全身症状较轻。
四、滞颐的治疗
(一)内治法
方药:温脾丸。方中以益智仁,温脾开胃摄唾,白术补气健脾,燥湿收敛;再与姜汁同用,增强温脾散寒之疗效。方中还有木香温中行气;陈皮理气运脾,调中快膈;青皮辛散温通;半夏和降胃逆而燥湿止涎。全方合用可达温中燥湿,收约流涎之功。
(二)外治法
脾胃虚寒者可用白附子30克,研细末,醋调为膏,晚上睡前敷于双足涌泉穴,外用绷带包扎固定,次晨除去,隔天1次,3次为一疗程。
五、滞颐的预防及护理
对小儿应调制饮食,注意饥饱适宜,免致脾胃损伤;注意口腔清洁,减少邪毒滞留机会;有口齿其他疾病应及时治疗,都是预防滞颐发生的措施。
护理方面,脾胃虚寒的小儿,应避免过食寒凉食物,脾胃湿热患者,宜饮食清淡,避免膏梁厚味和辛辣之品,对患者口腔周围及颈项胸前的皮肤要注意清洁,勤换衣服,如发现皮疹或溃烂要及时用药,小心保护患处,设法避免小儿搔抓。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14 23:05 , Processed in 0.047947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