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国政府设立在上海的区域性自由贸易园区,属中国自由贸易区范畴。该试验区于2013年8月22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于9月29日上午10时正式挂牌开张。试验区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相当于上海市面积的1/226,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核心)、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2、自贸试验区总体经济运行良好,2014年1-6月份完成经营总收入7400亿元,同比增长11.2%,其中商品销售额6350亿元,增长11.3%,航运物流服务收入535亿元,增长19.0%。挂牌至6月底,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企业10445家,新设外资企业1245家,投资来源中国香港492家、美国113家、中国台湾110家占前三位。挂牌至6月底,自贸试验区已办结49个境外投资项目备案,对外投资12.69亿美元。 3、经过半年多的修订后,备受瞩目的上海自贸区2014版负面清单终于在7月1日凌晨正式出炉。与2013版相比,新版负面清单里的特别管理措施数量缩减51条至139条。其中,因扩大开放而实质性取消14条,因内外资均有限制而取消14条,因分类调整而减少23条。与此同时,上海自贸区进一步扩大开放31条措施已获国务院批准。 4、7月7日上海市政府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税务局公布了《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税收服务的通知》,出台了10项创新措施。与此同时,上海有望在年底公布有关境外股权和离岸业务的最新税收政策。 【参考范文】 “摸着石头过河”,重大改革举措先搞试点试验,是我国改革开放稳步推进的一条基本经验。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是局部尝试性质的积极探索,也是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改革举措。 上海自贸园区启动7个多月来,以制度创新为抓手和突破,下简政放权的功夫,做“负面清单”的文章,搞激活市场的动作,以此摸索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结合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在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势下,这样的实践探索更显必要,这样的制度创新尤为重要。 今天,土地、资源和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环境承载能力捉襟见肘,转方式调结构刻不容缓,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已成为发展趋势和当务之急。自贸园区率先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探索一条不再靠优惠照顾、圈地开发、牺牲资源环境来发展经济的新路,打造“制度创新的高地”,走出“政策优惠洼地”的路径依赖,可谓正当其时。 更过信息尽在:内蒙古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