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55|回复: 2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面试真题:高中历史(1.6下)

[复制链接]

21万

主题

21万

帖子

6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52786
发表于 2018-3-21 20:05: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考试时间是2018年1月6日-7日。文都教师考试网(jiaoshi.wendu.com)在考试结束后整理了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面试真题:高中历史(1.6下),方便考生了解自己本次教资国考面试的难点、盲点,并对相应科目的成绩进行估分。

2018010911303541403.jpg

2018010911303541403.jpg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东南亚国家联盟盟歌《东盟方式》,提问:你听过这首歌曲吗?学生表示疑惑,教师介绍:这首歌曲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盟歌《东盟方式》,创作东盟盟歌活动由东盟轮值主席国泰国的外交部发起的。这首歌反映了东盟文化和民族的多样性,体现东盟的尊严、合作与团结。
    教师提问:东南亚国家联盟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成立的?它的成立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1.教师明确:欧盟的成功向世界各国证明了经济区域化的可能性和优越性,加速了经济区域化的进程。经济区域集团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地理位置邻近的若干国家,通过一系列协议和条约建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2.教师提问:东南亚国家联盟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成立的?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从世界形势和地区形势两个角度思考。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世界形势方面,美苏“冷战”严重影响了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东南亚各国期望摆脱超级大国控制,在地区和平的格局中求得自身的发展。.地区形势方面,东南亚地区地域广阔,国家众多,民族和宗教多样,冲突时有发生,加上受列强的长期殖民统治,二战后刚刚取得独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他们意识到只有各国消除矛盾,联合起来,才能发展经济、维护和平稳定,与大国保持平等关系。
    (二)成立
    1.教师提问:既然认识到联合的必要,东南亚国家是怎样组建东南亚国家联盟的?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1967年,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在曼谷举行外长会议,发表《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正式成立东盟。
    2.教师展示东盟会徽标志,请同学介绍东盟会徽标志的含义。
    东盟标志整体上体现一个稳定、和平、联合与充满活力的东盟。蓝色象征和平与稳定,红色象征勇气和活力,白色象征纯洁,黄色象征繁荣。10条纵向的曲线象征着东盟的创立者们在创建这一组织时的愿望——10个东南亚国家在和平与稳定中紧密团结在一起。圆圈象征着东盟的团结。
    3.教师继续提问:成立后的东盟又有哪些新发展呢?
    1976年在东盟印尼巴厘岛举行第一次首脑会议,正式把政治合作列入联盟合作范围,并就经济合作制定了具体原则,同时加强了组织上的联系。1999年,东南亚10国全部加入东盟。2002年,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
    4.教师展示《东盟十国地理方位示意图》,明确:东盟目前有成员10个,分别是马来西亚、泰国、文莱、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菲律宾。
    (三)影响
    教师组织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探究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在政治经济方面产生哪些重要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1)政治上,联盟的成立使成员国中逐渐培养起“东盟意识”,增强了内部的凝聚力和团结意识,促进了地区的稳定。(2)经济上,东南亚国家以整体形式活跃在世界经济舞台,积极维护自身利益,促进了东盟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知识框架。
    2.作业:观看介绍东南亚国家联盟的纪录片。
    【板书设计】
    略
    【答辩题目解析】
    1.从世界形势和地区形势两个角度分析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原因。
    【参考答案】
    (1)世界形势:美苏“冷战”严重影响了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东南亚各国期望摆脱超级大国控制,在地区和平的格局中求得自身的发展。
    (2)地区形势:东南亚地区地域广阔,国家众多,民族和宗教多样,冲突时有发生,加上受列强的长期殖民统治,二战后刚刚取得独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他们意识到只有各国消除矛盾,联合起来,才能发展经济、维护和平稳定,与大国保持平等关系。
    2.简述历史体验性学习的特征。
    【参考答案】
    (1)学生对同一历史内容的体验也不尽相同,学生的历史体验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层次性。
    (2)学生在体验性学习中的知识、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的树立与内化,是由学生通过体验而自主建构的。
    (3)学生在体验中接触的隐性知识是无法用语言和文字来传授的,只能靠学生在阅读、思考、观察、讨论、合作、尝试的活动过程去感受与体验,其所得具有明显的会意性。
    (4)体验的本质特征是亲历性,但历史的体验无法获得像实验室那样高仿真的亲历,历史的体验更多地表现为心灵上的理解与认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936
发表于 2018-3-21 21:31:56 | 显示全部楼层

       

2018010911330635803.png

2018010911330635803.png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在PPT上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初德国的图片,并提问:这二战结束之初的德国,它给你什么感受?学生观察图片得出:满目疮痍、百废待兴。
    教师进一步引导:战后德国面临着严峻的战后重建任务,有人悲观地估计,仅仅清除柏林市区的瓦砾,就需要20年的时间。进一步展示德国重建后的图片,提问:你觉得德国在战后需要多长时间才能重建成这样?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令人惊叹的是,战后仅仅十年左右的时间,德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就远远超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是为什么呢?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含义
    学生根据教材得出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快速发展的原因是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并取得一定成功。
    教师进一步追问: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是来源于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即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又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那他的具体主张是什么呢?请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历史纵横』,并介绍凯恩斯的经济学说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总结:凯恩斯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采取措施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的经济学说,是对传统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一次革命,二战后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盛行。
    (二)演变历程
    过渡:我们已经了解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建立在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基础之上,那么在二战后它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变历程呢?
    1.教师在PPT上展示“Tom的故事”,请学生归纳概括情境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二战结束初期,波音公司关闭,60年代左右在美国联邦政府的帮助下公司重新发展,70年代政府切断公司资金。
    2.接下来教师请学生根据情境的阶段特点阅读教材,梳理出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并在PPT上呈现表格,请学生完成。

2018010911312465003.jpg

2018010911312465003.jpg

    并提出问题:(1)战后,凯恩斯理论为什么会“广泛受到信奉”?(2)为什么在20世纪70年代又“遭到了人们的怀疑”?
    学生根据材料和教材进行思考,并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战后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受到信奉是因为罗斯福新政运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使美国摆脱危机,有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而且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中受到重创,战后需要依靠国家的力量发展经济。20世纪70年代又受到怀疑是因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滞胀”,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因此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张建立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相并存的 “混合经济”。
    (三)评价
    教师在PPT上展示邓小平的黑猫白猫论,并提问:我们应当如何评价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干预政策?
    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5分钟时间自由交流讨论,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思考,讨论结束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积极作用是避免了自由放任下的生产盲目性,政府权威得到加强,有利于国家发展。消极作用是财政赤字加大;对私人企业管制过严,使其活力降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以板书为线索进行总结。
    2.作业:预习下一子目,思考情境中的Tom失业之后是否需要担心基本的生活。
    【板书设计】
       

2018010911330718403.png

2018010911330718403.png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要阐述福利国家的利与弊?
    【参考答案】
    福利制度的好处在于:它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在消除社会不公,保障人民基本生存条件,促进社会民主和公正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扩大了社会消费,刺激了社会需求和经济增长。
    但是福利政策的长期推行,使发达国家出现新的问题,首先是巨额公共开支加重了财政负担,引起巨额财政赤字、通货膨胀。其次是劳动积极性下降,生产增长率降低,导致产品竞争能力下降,出现经济结构危机,失业率上升。第三是沉重的税务负担,使企业、个人和社会都不堪承受,造成企业后劲不足,设备改造缓慢,经济效益下降。第四,引起人才外流、人口老龄化,中间阶层日渐削弱等问题。
    2.简述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战后资本主义认识的变化?
    【参考答案】
    关于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问题,我国学术界有过一些不同的看法。以往比较传统的观点认为,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垄断阶段后,将走向腐朽、灭亡。但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表明,资本主义并没有走向灭亡,反而由于其制度所具有的自我调节机制,以及信息产业和生物工程等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出现而有了新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学者大多较为客观地认识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些具体问题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784
发表于 2018-3-21 21:44:16 | 显示全部楼层

2018010911314332303.jpg

2018010911314332303.jpg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解放战争》视频片段,提问学生通过视频能够得到哪些信息?主要介绍了哪些事件?具体的经过又是怎样的?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战略反攻
    1.原因
    教师展示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片段,提问:“内线作战”和“外线作战”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此时提出了“举行全国性的反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的任务?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内线作战”是指解放区军民在解放区打击国民党军队的进犯,属于战略防御性质的作战;“外线作战”是指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从解放区转向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攻,属于战略进攻性质的作战。原因是如不主动打出去,“敌人吃我们的小米”和“烧我们的房子”的状况就会时时发生。只有打出去,才能减轻陕北和山东战场的压力,减轻解放区财力、物力的消耗。
    2.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教师出示战略反攻形势图,结合地图讲解三军挺进中原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的反攻拉开了序幕。教师需要强调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是战略反攻的序幕。
    (二)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教师补充:到了1948年秋,中共中央认为决战的时机已经到了,于是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教师播放《解放战争》纪录片中有关三大战役部分的内容,并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看完视频之后,结合教材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三大战役的经过并完成表格填充。

2018010911322514703.jpg

2018010911322514703.jpg

    2.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究为什么战略决战首先在东北战场展开?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战略决战首先在东北战场展开,经济方面是因为东北地区一直被日本当作后方经营,未经战火破坏,具有完善的工业体系和铁路运输网络,而且东北是产粮区,抗战结束时的东北是全国最富裕的地方;政治方面,东北在日本投降后出现了权力真空,而日本来之前则是张氏父子的天下,国共双方的势力都未曾染指,也都没有统治基础,所以谁先得就算谁的。
    3.教师介绍:三大战役期间,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带领学生共同复习本节课所学。
    作业:请同学们课下阅读三大战役的相关书籍或史料,写一篇阅读随笔。
    【板书设计】
       

2018010911332849003.png

2018010911332849003.png

    【答辩题目解析】
    1.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做了哪些努力?
    【参考答案】
    争取和平民主斗争阶段:参加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参加政协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治协议,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争取中国的和平与民主。
    战略防御阶段:军事上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政治上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战略反攻阶段:千里挺进大别山。
    进行战略决战和渡江战役,基本解放全国。
    2.简述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互相融合的一个整体。它们之间不可分割,是过程与结果的结合,是知、行、意的统一。
    首先,知识与能力是基础,是学生经历、体验学习的过程;也是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载体。知识与能力是学习的基本内容;知识与能力的获得,是学生发展的基本条件。
    其次,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依赖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将对知识与能力的学习产生深刻影响。
    再次,过程与方法是三维目标互相融合为一个整体的黏合剂,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关键。通过实现“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学生既可着眼于知识与技能是如何得到的过程,又可学会如何去获得这种知识与能力的方法,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这过程中,既可落实知识与能力,牢固掌握知识与能力,又可孕育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最后,三个目标维度之间是有机联系的。情感目标都具有认知成分,人们也可以从认知目标中找到情感成分。知识与能力的获得是在过程与方法中进行的,并通过这一过程获得方法、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发展能力;反之,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能力和方法的形成与发展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成效具有决定性影响。总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有机结合形成目标体系,它们应该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中整体实现。
    >>>热点阅读: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热点阅读:【直播】2018上半年文都教资成师计划系列课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8-26 18:05 , Processed in 0.088504 second(s), 10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