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标准预测试卷(六)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判断题 1.【答案】×。解析:教育先行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题干中关于“教育先行”概念的叙述,只是叙述了其中的一个方面,并且“教育投资的增长速度必须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否则经济会有停滞或者倒退的危险”的说法过于绝对。 2.【答案】√。解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教育现象以及存在于其中的教育规律。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以“教育事实”为基础,在教育价值观引导下形成的教育问题,其目的在于探索和揭示教育活动的规律,以服务教育实践。 3.【答案】×。解析: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实质上,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 4.【答案】×。解析: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术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并非唯一途径。 5.【答案】√。解析:德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是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性的人的条件和保证。 6.【答案】×。解析: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7.【答案】×。解析:板书的形式与内容尽可能地完善、统一,更容易使学生在美感中接受知识。但是,板书的设计并非不得有变化,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 8.【答案】√。解析:课上教师提问太频繁会使整个课堂处于“满堂问”状态,就不能突出教学的重点,也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9.【答案】√。解析:班级是学生全体活动的基础,是学生交往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共同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和健康的班级风气,是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 10.【答案】×。解析: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相应学科领域中选取知识,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分科编排课程,进行教学。综合课程是一种主张整合若干相关联的学科而成为一门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 11.【答案】×。解析:良好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有助于教师树立威信。教师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是树立威信的基本条件。 12.【答案】√。解析:教育心理学是从心理学很多分支中吸取了研究成果而发展起来的,又由于其研究内容的复杂广泛性,它与许多学科有密切关系。但是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自然与这些学科也有明显的区别。 13.【答案】×。解析: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就是感觉记忆。感觉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储存时间一般为0.25—2秒。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信息保持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分钟。 14.【答案】√。解析:心理辅导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以正常学生为主要对象,以发展辅导为主要内容;心理辅导是一种专业活动,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运用。 15.【答案】√。解析:成功的经验能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但这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影响。 16.【答案】√。解析: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四个步骤。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现问题是其首要环节。 17.【答案】×。解析:一般说来,学习程度以150%为佳,其效应也最大。超过150%,会因学习疲劳而发生“报酬递减”现象,学习的效果就会逐渐下降,出现注意分散、厌倦、疲劳等消极效应。 18.【答案】×。解析: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在于提高教学质量,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一是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科学性,二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科学性。 19.【答案】√。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条规定,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关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有关部门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年度计划,相关经费纳入本级政府预算。 20.【答案】√。解析: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是由国家规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任用应该具备的特定条件和取得教师资格法定程序。 二、单项选择题 1.【答案】C。解析:教育的负向功能(消极功能)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教育的负向功能是由于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教育者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不正确、教育内部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使教育在不同程度上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因此,克服教育负向功能的关键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答案】B。解析: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3.【答案】C。解析:“学不躐等”“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不陵节而施”体现的均是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4.【答案】A。解析:教育具有永恒性指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5.【答案】B。解析:这段话出自《孟子•尽心上》。 6.【答案】B。解析:感知能力分为感觉和知觉。而知觉里面有时间知觉和空间知觉以及运动知觉。p写成q显然是空间知觉发展不成熟造成的,即孩子搞不清楚是向左突出还是向右突出。 7.【答案】D。解析:置换是指因事物而引起的强烈情绪和冲动不能直接发泄到这个对象上,就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 8.【答案】C。解析: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成分。思维是多种学科研究的对象,而心理学主要从智力的角度研究思维。 9.【答案】B。解析:人格有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社会性的特征。其中,人格的稳定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格的跨时间的持续性,在人生的不同时期,人格持续性首先表现为自我的持久性;二是人格的跨情境的一致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体现了人格的跨时间的持续性,说明人格具有稳定性。 10.【答案】C。解析:课堂导入即课堂教学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通过简短的言语或行为,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 11.【答案】C。解析: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备教材)、了解学生(备学生)和设计教法(备教法)。 12.【答案】D。解析:课堂教学强化技能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语言强化、动作强化、标志强化、活动强化。 13.【答案】D。解析: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4.【答案】D。解析:关注先进生和后进生这两个群体,因材施教,让他们各有所得。 15.【答案】A。解析: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评价一节课是否符合新课标精神应该看学生主动性是否被调动起来、看学生思考的层次和看老师是否创造性地运用了教材。 三、多项选择题 1.【答案】ABC。解析:个体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是人发展的内在动力,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个体能动性不仅影响个体对环境的选择,而且也影响个体对环境的加工。 2.【答案】BCD。解析:教育目的是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标准和依据,具有导向、激励、评价作用。 3.【答案】ABCD。解析: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包括:①教师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领导方式、智慧、人格因素;②学生方面:学生对教师的认识;③环境方面: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 4.【答案】BCD。解析:班级组织的社会化功能包括:①传递社会价值,指导生活目标;②传递科学文化知识,获得社会生活基本技能;③教导社会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④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 5.【答案】AD。解析:师生共同写评语是一种民主化评价方式,是教学评价激励功能的强化。 6.【答案】ACD。解析:家庭教育的局限性体现在:条件不平衡、易感情用事、教育比较封闭。 7.【答案】ABC。解析: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可以把学生的学习取向分为三种类型:表层型、深层型和成就型。 表层型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外部的,他们学习是由外部奖惩推动的。他们的学习目的只追求及格,所以他们的学习策略是机械的。深层型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内在的,他们对学习的内容本身感兴趣,只有弄懂了学习的内容,发现其深层的意义,才能满足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成就型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成就动机,他们学习重在结果而不是过程。他们对考试分数看得很重,追求高分。 8.【答案】BD。解析: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包括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和情绪与动机等因素。其中,个人因素包括个人的认知特性、动机的强度等。 9.【答案】ABCD。解析:中小学生的一般心理特点:①正处在迅速社会化阶段,未定型、可塑性大;②自我意识能力差;③既有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又乐意成群结队;④重感情,易冲动。 10.【答案】AC。解析: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有:①精选教材;②合 理编排教学内容;③合理编排教学程序;④改善教材呈现方式;⑤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四、简答题 1.【参考答案】 以研究行为目标著名的马杰(Mager)在1962年提出,一个教学目标应包括行为、条件、标准三个基本要素。在教学设计的实践中,人们认为有必要在三要素的基础上,加上教学对象的描述,于是形成ABCD教学目标编写模式。 A—对象(audience):阐明教学对象 B—行为(behavior):说明通过学习以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行为的变化)。 C—条件(condition):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D—标准(degree):规定达到上述行为的最低标准(即达到所要求行为的程度)。 2.【参考答案】 奥苏伯尔提出的影响迁移的三个主要认知变量: (1)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即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其认知结构中应具有吸收并固定新知识的原有观念,这样才能产生有意义学习。 (2)认知结构的“可辨别性”———指新的学习任务与同化它的相关知识的可分辨程度。 (3)认知结构的“稳定性”———指学生面临新的学习任务时,其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知识是否稳定巩固。 五、辨析题 1.【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较持久的变化。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由生理成熟引起的或者由药物引起的,均不能称为学习;学习的行为变化是持久的,由适应、疲劳、药物等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短暂的,不能称为学习。 2.【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学生认知方式的类型分为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具体型与抽象型。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3.【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在新课改中,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看,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4.【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维果斯基提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是他对教学与发展关系问题的最主要的结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教学主导着或者说决定着儿童的智力发展。第二,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第一个第一发展水平与第二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教学一方面应适应儿童的现有水平,但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学对发展的主导作用。 六、论述题 1.【参考答案】 教师进行教学,平时的业务准备、思想准备和精心备课,最后总要落实到教好课上。为了上好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上课应符合的要求包括: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 (1)目标明确是指教师上课时明白这堂课要使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也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 (2)内容正确是指教师传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教师教学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并且应该要求学生做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教师就要及时加以纠正。 (3)方法得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教师要善于选择方法,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效果。 (4)表达清晰是指教师上课要坚持用普通话,声音要响亮,言语表达的速度要适合学生可接受程度,语言要流畅、生动、明白易懂,板书要规范、准确、清楚。 (5)组织严密是指课的进程层次分明,有条不紊,课的环节紧凑,不同任务转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 (6)气氛热烈是指课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动脑、动口、动手,课堂内充满民主的气氛,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2.【参考答案】 (1)前五个阶段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发展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①婴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婴儿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②儿童早期(1.5—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 儿童在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感,体验意志的实现。 ③学前期(3—6、7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④学龄期(6、7—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⑤青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体验忠诚的实现。 (2)教育启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指出了人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及所需要的支持帮助,这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生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例如,在教育过程中,为培养学生的勤奋感,教师和学校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设想和创造,对学生的建议表示赞赏,并耐心地回答他们的问题,增强其自信心,发展其主动人格。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正确的成败观,引导学生不可因一时失败而丧失信心。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不要在同班或其他人员面前轻视和贬低他们。 七、案例分析题 1.【参考答案】 材料中的张老师的做法符合新课程改革规定下的教学观,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新课程改革规定,教学应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应积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同时通过创设实践操作活动,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以训练。材料中的张老师为了教会学生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出设想并验证假设,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 新课程改革规定,教学应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这要求教师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教学方法,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材料中的张老师擅长物理学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合作探究,动手实验,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及学习物理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规定,教学应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提倡教学过程中重视发现结论的过程,在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参与意识及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能力的发展。材料中张老师在教给学生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时,并没有将答案和盘托出,而是让学生积极思维并相互合作,主动探索,得出结论。 新课程改革规定,教学应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及人格养成。材料中张老师同学生一起体验在金属板、木板、塑胶跑道上行走,让学生实际感受滑动摩擦力的不同,不仅让学生更加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和学生建立亲密无间的民主师生关系。 综上所述,张老师的做法践行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促进了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2.【参考答案】 (1)他的这种归因是不正确的。运气是不可控的、不稳定的外部因素。小明将考试成绩的不理想归因于运气,那么他就不会意识到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是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那么之后的学习成绩也不会有所改善,甚至会越来越糟。因此,小明应正视自身的问题,将考试不佳的原因归于自身可控的内部因素,如努力程度。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对症下药,那么之后的成绩才会有改善的可能。 (2)作为教师,正确掌握韦纳归因理论,能够帮助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归因,尽量让其归因于内部、不稳定可控的原因即努力,让学生知道自己通过努力学习是可以提高成绩的,这样才会激发学习动机。另一方面,当学生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对自己能力质疑时,应帮助他们正确分析自身失败原因,避免产生习得性无助。 八、教学活动设计 【参考设计】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本课14个生字,搜集和交流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过程与方法】 默读全文,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感受新一代建设者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艰巨与顽强毅力。 【教学难点】 理解“冰碴子、冻土区、高原缺氧、混凝土喷射”等术语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1.《天路》引读 (1)师:同学们,听过《天路》这首歌吗?它深情歌唱了铁路工人修建青藏铁路的感人事迹。来,随着这动听的歌声,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青藏铁路。(播放《天路》配乐的青藏铁路施工画面) (2)师:这就是青藏铁路,1958年,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开工,但是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条铁路还没有进入西藏,直到今天,西藏依然是中国唯一不通铁路的省份。这到底是为什么?是什么困难阻挡了这条铁路的前进?请同学们跟着筑路工人走进青藏铁路施工现场,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画面,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初读感受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个别难读的字音是否读准。如“械”(xiè),不读jiè,“狰狞”读准后鼻韵。 (2)师:读着课文,想着青藏铁路的施工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交流) (3)师:这是一条艰难的铁路,(师生补充资料,结合看屏幕上的青藏铁路示意图:青藏铁路要经过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要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全长1142公里,要经过550公里的永久性冻土区。解释冻土区:一年四季覆盖着坚硬的冰,有些坚冰厚度达一百多米,是高原地区修建铁路遇到的最大难题)而风火山是最难的难题,但是最终,这只巨大的拦路虎却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4)(屏幕出示句子:“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①为什么说风火山是只巨大的拦路虎?(因为这里有三大难关:多年冻土区、恶劣天气、极度缺氧) ②为什么风火山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明确: 因为科技人员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冻土区; 因为青年突击队员顶住了恶劣的天气,继续顽强地工作; 因为科技人员建起大型制氧站,攻克了极度缺氧的难关。 ③你们说这是一批什么样的建设者?(勇敢的、坚强的、充满智慧的,不怕苦不怕累……) ④是啊,他们的确是一批勇敢坚强、充满智慧的青年突击队员。你们谁想成为这样的一名突击队员?我们就请这位突击队员来读1~2自然段,要读出你们的决心来。 ⑤同学们,让我们也像这位突击队员一样“严阵以待”,准备迎接风火山的挑战。(齐读1~3自然段) (5)师读:“然而,一次次爆破,……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①西方的媒体说明了什么? ②他们认为不可能,那你们认为可能吗? ③我们的青年突击队员是如何把外国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的?让我们把自己当作中央电视台的一名记者,走进青藏高原修建工地,去采访筑路工人攻克风火山的艰难历程。 3.读后采访 (1)合作要求: ①自己边读边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工程的艰难和建设者的勇气与智慧。 ②根据采访提纲上的问题提示,把自己的同桌当作青年突击队员互相采访。 ③按“冻土区”“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分成三个事件,做三次报道。 (2)采访提纲: ①你们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 ②这些困难给你们造成了什么影响或者后果? ③你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3.现场报道 (1)攻破“多年冻土区”。(结合看课件中的图) ①请某位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 ②理解“下马威”。 讨论: 什么是“下马威”?风火山给青年突击队员什么“下马威”?这些“下马威”可能给工人和工程带来什么危害? 但是,这一切难得倒我们的筑路大军吗?为什么? ③是的,因为这群勇敢坚强的青年突击队员心中装着一个坚定的信念:“把铁路修到拉萨去!”(齐读第7自然段) (2)克服“恶劣天气”。(结合课件中的图片) ①请某位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 ②想象“七零八落”“不翼而飞”和“劈头盖脸”是什么样子。 ③导读第8自然段前5句(教师读前半句,学生跟读后半句,强调突出作用) ④看图,想象工人们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面前可能会怎样? ⑤是啊,房子吹倒了,屋顶掀翻了,头砸破了,脸流血了,冷啊!疼啊!可是,当队员们想到西藏人民贫困的日子和迫切的期待,他们咬紧牙关,在心里一遍一遍地呼喊:“把铁路修到拉萨去!”(齐读两遍) (3)解决极度缺氧问题。(结合课件中的图片) ①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 ②什么是“杯水车薪”?为什么会杯水车薪? ③看图,想象工人背着氧气瓶在隧道里工作是什么样? ④胸闷,头痛,呕吐,四肢无力……生命受到严重威胁,这是多么可怕的难关啊!但是建筑大军硬是让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为什么?他们的胜利依靠的是什么? 明确: 是工人们的勇气和毅力;是科技人员的智慧;是党中央的关怀;是西藏人们的支持…… ⑤因为,“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铁路工人的坚强决心,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同学们,带着全国人民的心愿,让我们大声地呼喊出铁路工人的决心。(齐读10~11自然段) 4.总结升华 师:同学们,为了建设这条铁路,40多万各族同胞远离亲人朋友,奋战在这荒凉恶劣的高原,多少年轻的生命永远地长眠在皑皑的雪山下,还有多少人奉献着自己的热血和青春,但是正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才可能彻底改写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西藏才可能真正走向繁荣富裕。 面对着这样一群铁路工人,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九、教学情境分析及论述 【参考答案】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每种智力都有其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不同。 宝拉的智力结构中身体运动智力比较突出,这在一开始没有被注意到,因此才被认定为有学习障碍的学生,缺少学习技能。后来的女教师发现宝拉智力结构的特点后充分利用这种智力促进了宝拉的发展。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促进迁移的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 女教师在教育宝拉的过程中利用她身体运动智力突出的特点制定了通过动作学习的方案,精选了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字母作为教学内容,并由易到难逐步促进宝拉的发展,最后将宝拉在身体运动中的学习态度和经验迁移到其他各种学习中,使宝拉的学习达到了正常水平。 因此,教学中教师应了解学生的智力结构,结合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策略,并利用迁移理论积极促进学生产生广泛的学习迁移。
编者注:本文节选自中公2018年黑龙江教师招聘考试用书《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历年真题详解及标准预测试卷》,欲了解更多内容,请进入新都商城(http://mall.newdu.Com)了解本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