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96|回复: 0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25)

[复制链接]

21万

主题

21万

帖子

6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52786
发表于 2017-10-17 16:4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人做了一块象牙片,半方寸,看上去也没有什么:用显微镜一照,却发现刻着一篇行书的《兰亭序》.我想:显微镜的所以制造,本为看那些极细微的自然物的;现在既用人工,何妨便刻在一块半尺方的象牙板上,一目了然,省却用显微镜的工夫呢?
      张三李四是同时人.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翻着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省却你也记古典,我也记古典的工夫呢?
      内行的人说:什么话!这是本领,是学问!
      我想,幸而中国人中,有这一类本领学问的人还不多.倘若谁也弄这玄虚:农夫送来了一粒粉,用显微镜照了,却是一碗饭;水夫挑来用水湿过的土,想喝茶的又须挤出湿土里的水:那可真要支撑不住了.
      1.1.
      本文的主题是( ).
      A.表扬精雕细刻
      B.批评滥用古典
      C.表扬勤学苦练
      D.批评弄虚作假
      1.2.
      文章的第一段与第二段在逻辑上是( ).
      A.顺承关系
      B.递进关系
      C.类比关系
      D.对比关系
      1.3.
      根据文意,在第三段中的内行的人说:什么话!这是本领,是学问!作者用的____口气.
      A.严肃的
      B.肯定的
      C.驳斥的
      D.嘲讽的
      氢是一种清洁的新能源.尽管对氢气等利用能源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然而如何制造出廉价的氢仍是当前的一项关键性课题.
      从水中产生氢的一种途径是简单地把水加热,直到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但是这两种气体必须立即分开,否则它们就会又合成为水.分离它们的一种方法是用一个有渗透性的薄膜①,这种薄膜能被极弱小的氢原子穿过,同时又把相对大些的氧原子拦住.
      作为研究制造廉价氢气的一部分,以色列雷霍沃特市的维茨曼科学院研制出了一种满足上述要求的、耐高温的陶瓷薄膜②.已有的能渗透氢原子同时又不使氧原子越过的薄膜是由氧化镁和氧化锆等材料组成的陶瓷薄膜③.由于它只能在1750℃左右的温度下使用,所以尚不能真正地用于氢气生产.
      用于氢气生产的薄膜必须能耐更高的温度.原因是温度越高,转变的效率越高.例如,温度到达2200℃时,就会有的水能够有效地转变为氢和氧.
      该院这个项目的主要研制者科干用特别处理过的氧化锆和氧化铈粉末配料,制成了能在2000℃高温下工作的薄膜④.他认为,还能进一步开发出能在2200℃左右温度下工作的材料.
      新的薄膜能经得住高温的部分原因是材料的选配,另外,生产陶瓷的粉末经过特殊的处理也是一部分原因.粉末的每一颗微粒都很光滑,有粗糙棱角的极少.这就【 】着一旦形成薄膜,他们中间就极少有棱角接触,因此就极少有熔融和烧结的机会.一些专家认为,科干的这项发明对于用加热方法生产氢气是一个关键性的进展.
      2.1.
      对文中①②③④处"薄膜"的意义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①处含义最广,可包含②③④
      B.②处与③处"薄膜"的内涵完全相同
      C.③处与④处"薄膜"的内涵不相同
      D.②处与④处"薄膜"的内涵完全相同
      2.2.
      对第二自然段从水中提取氢的工艺,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要把水加热至氢氧分离
      B.要用渗透性薄膜将氢氧分开
      C.水加热的方式要简单
      D.两种气体的分离要及时
      2.3.
      与进一步开发能在2200℃状态下工作的薄膜无关的一项是( ).
      A.制作薄膜的材料要进一步选择
      B.制作材料间的配比要进一步研究
      C.渗透性薄膜的密度要进一步控制
      D.制作薄膜的粉末要经过光滑处理
      2.4.
      下列判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尽管对利用氢这种能源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可如何制造出氢,仍是当前的一项关键性课题
      B.用氧化镁和氧化锆等材料组成的薄膜,由于只能在1750℃左右的温度下使用,所以还不能用来提取氢
      C.用于氢气生产的薄膜必须耐高温,这是因为温度越高,氢原子转变为氢气的速度就越快
      D.以色列某科学院研制出了一种既能被极弱小的氢原子穿过,同时又能把相对大些的氧原子拦住的、耐高温的陶瓷薄膜
      2.5.
      文中【 】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
      A.代表
      B.意味
      C.象征
      D.预示
      在地球之外,究竟有没有外星人?两位美国学者撰文说,他们花了五年时间,在北半球天空捕捉到了37个可能是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
      这两位学者是利用直径为26米的射电望远镜,来寻找由浩瀚宇宙深处发出的未知讯号的.他们以波长21厘米和10.5厘米的电波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分别进行了三次和两次调查.许多从事探索地球外文明的科学家认为,波长为21厘米的电波在宇宙空间中极为普通,如果地球外文明要向其他星体发出讯号,就很有可能会使用这个波长.
      在探测时,他们试图寻找从极狭窄区域中释放出的强大电波.每次探测的时间约需200-400天,所以获得的观察资料十分庞大.经过筛选,才获得了这37个讯号,其中有5个讯号特别强烈.这些讯号大多数是沿着银河系分布的,在银河系内有着大量的恒星,是智慧生命可能存在的地方.然而,至今还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且在这些电波的方向上,也没有特异的星体存在.这37个讯号果真是由外星人发出的吗?
      科学家认为,如果在这37个讯号当中包括地球外文明的讯息,那么这就可能是由地球外文明发出的最强或最近的讯号.
      3.1.
      文中的"三次和两次"是指( ).
      A.向宇宙中的37个讯号分阶段进行调查的次数
      B.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进行分片调查的次数
      C.使用两种不同波长的电波分别进行调查的次数
      D.按照时间(天数)的长短分别进行调查的次数
      3.2.
      "未发现具有已接讯号特征的电波源"这句话的意思是( ).
      A.不知道已经接收到的讯号有没有电波源
      B.已经接收到讯号但不能确定其电波源
      C.不能确定电波发生的源头已经接收到了讯号
      D.已接收到讯号但没有发现电波源的特征
      3.3.
      两位学者说,37个讯号"可能来自地球外文明",他们的依据是( ).
      ①讯号的波长是宇宙空间极为普通的
      ②大多数电波讯号沿着银河系分布
      ③每次探寻的时间约为200—400天
      ④在庞大的观察资料中这些讯号十分强大
      ⑤捕捉到的讯号是离地球最近的
      A.①③
      B.③⑤
      C.②④⑤
      D.①②④
      3.4.
      下列语句不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
      A.探索宇宙深处的未知讯号
      B.地球外的智慧生命在哪里
      C.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
      D.是外星人发出的电波吗
      3.5.
      下列说法符合愿意的是( ).
      A.美国科学家在北半球天空捕捉到37个来自地球外的文明的讯号
      B.波长为21厘米的电波在宇宙空间中极为普通,所以地球外文明要向其他星体发讯号,就可能用这个波长
      C.37个讯号中所有的都很强烈
      D.至今已发现有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各题.
      过去,是生产决定需要.工厂生产千篇一律的中山装,老百姓就得人人穿中山装.然而,在市场经济时代,是需要决定生产.你再生产千篇一律的中山装,老百姓不买你的帐,他们的意志通过市场表现出来,逼着你去开发新产品,实行"产品革新".
      当然,市场推动技术发展,并不意味着技术发展完全决定于市场.众所周知,技术革新包括"产品革新"与"工程革新"这两个侧面.显然,产品革新需要工程革新给予支持,工程革新也需要产品革新加以引导.
      市场既然具有刺激产品革新的作用,当然也对工程革新具有间接的刺激作用.特别是激烈的市场竞争,推动广大企业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这些都要通过工程革新来实现.
      然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市场仅仅是刺激工程革新的"外因",而直接导致工程革新的内因,则在于生产内在的矛盾.这种矛盾推动尚未发生革新的生产环节乃至整个生产技术体系出现"工程革新".
      由此可见,技术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市场和生产.[ ]对"产品革新"的推动作用更为直接、明显.
      记得一位经济学家说过:"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在于生产,如果生产搞不好,无论采取什么经济政策都将无济于事."
      战后美日技术发展的比较,为说明以上道理提供了生动的例证.本来,从半导体到汽车到电视机,重大的产品革新都是由美国人实现的.然而,"后来居上"的日本人在上述所有产品的竞争中都把美国人打败了.日本人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就是靠重视生产,重视工程革新.日美竞争力的差距主要体现于两国生产的差距、工程革新的差距.
      与日、美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科技体制的一个独特之处是,我国的科技主力军在企业之外,而人家的科技主力军均分布于企业之中.虽然多年改革,我国科技主力与企业分离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当然,技术市场的迅速发展,给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架起了"金桥",大大加快了许多"产品革新"的成果向企业的转移.但是,在那些必须与生产紧密结合、必须通过在生产实践中摸爬滚打才能激发与实现的"工程革新"方面,企业究竟能够向远离生产的科研单位"买"到多少成果,究竟能否靠一个"买"字解决问题?
      据报道,由于受"经商热"等的影响,在许多重要企业,本来就少得可怜的企业科技人员还在"外流".生产在呼唤技术人才,而技术人才却在离开生产,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总而言之,       是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这两个轮子缺一不可,不保持平衡也不行.
      4.1.
      第3自然段中"这些"指代的是( ).
      A.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产品革新
      B.市场具有刺激产品革新的作用,也对工程革新具有间接的刺激作用
      C.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
      D.通过工程革新来实现的成本降低
      4.2.
      "显然工程革新的发生与实现,是与生产密不可分的."这个句子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应还原到哪个位置?( )
      A.第3自然段前面
      B.第7自然段前面
      C.第4自然段后面
      D.第7自然段后面
      4.3.
      与第2自然段中,"市场推动技术发展,并不意味着技术发展完全决定于市场"这句话的意思不一致的一句话是( ).
      A.市场并不能完全制约技术的发展
      B.技术的发展并不能完全取决于市场
      C.市场并不能完全决定技术的发展
      D.市场并不能完全决定于技术的发展
      4.4.
      空格处,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指的是( ).
      A.产品革新与工程革新
      B.市场与科学技术
      C.市场和生产
      D.科技人才与管理
      4.5.
      文章[  ] 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
      A.生产
      B.激烈竞争
      C.市场
      D.科研能力
      随着淡水供应已达极限,五大洲50多个国家或许很快就将因争夺水资源而发生冲突,除非他们就如何分享流经国际边界的河流迅速达成协议. 目前全球各地都在谈论夺水战争.2001年3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对淡水的激烈争夺很可能成为未来冲突和战争的根源."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最近一份报告得出的结论认为,在未来15年内,随着各国可利用的水达到极限,国际之间冲突的可能性将增加.
      一些人认为这些警告是杞人忧天,而历史似乎站在他们一边.唯一记录在案的夺水战争于4500年前发生在两河流域,即我们如今所知的伊拉克南部地区的两个城邦拉可什和乌玛之间.相反,从1805年至1984年,各国签署了3600个与水有关的条约,其中许多条约在处理这种至关重要的资源方面显示出极大的创造性.对过去50年间1831个与水有关的国际事件的分析表明,这些事件的2/3具有合作性质.例如,一些国家商定进行科技合作,并签署了157个用水条约.
      然而,另一些人认为,就淡水而言,过去将不是未来的可靠指南.淡水作为一种可再生但并非无穷的资源,正在变得日益稀缺.即使世界可利用淡水总量几乎与4500年前一样多,全球需求已稳定地增加,仅仅从1950年以来,随着世界人口从25亿到60亿,人均可再生淡水供应量已下降了58%.此外,与石油以及其他多数战略资源不同,淡水的大多数用途是无可替代的.淡水对种植粮食作物、制造商品和保护人的健康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虽然历史表明,与水有关的合作是一种规范,但并非规律.在过去的50年里1/4与水有关的事件是敌对的.尽管这些敌对事件的绝大多数只涉及口头对抗,但是对立国家在37次记录在案的事件中不仅仅彼此辱骂,而且开了枪,炸了水坝,或者采取了其他形式的军事行动.
      5.1.
      第三段中说:"一些人认为这些警告是杞人忧天".以下不能支持这些人所持见解的一项是( ).
      A.伊拉克南部地区的两个城邦之间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夺水战争
      B.从1805年至1984年,各国签署了3600个与水有关的条约
      C.在处理至关重要的水资源方面许多条约显示出极大的创造性
      D.过去50年间1831个与水有关的国际事件2/3具有合作性质
      5.2.
      以下不能证明第四段中"另一些人"所持观点的一项是( ).
      A.淡水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
      B.淡水的大多数用途无可替代
      C.与水有关的敌对事件并不鲜见
      D.各国可利用的水已达极限
      5.3.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安南的讲话和美国国家情报部门的报告结论都意在指出淡水资源短缺的现状
      B.认为爆发夺水战争的警告是"杞人忧天"的人目光短浅,幼稚可笑
      C."过去不是未来的指南"的意思是:过去不短缺,不等于将来不短缺
      D.淡水"无可替代的用途"指种植粮食作物、制造商品和保护人的健康等
      5.4.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使各国就如何分享流经国际边界的河流达成协议,也未必能防止和消除争夺水资源的冲突发生
      B.淡水稀缺是由于世界可利用淡水总量减少,而人口增长导致全球需求量增加,从而使供求比例失调引起的
      C.历史经验证明,国家之间缔结条约进行合作是解决用水争端、防止发生冲突和战争的有效途径
      D.石油资源同样存在短缺的问题,但它可以通过其他能源替代的方式解决.
      1.1.答案: D
      【中政解析】:
      该题为表面主旨题.
      阅读可知,此材料为分—总结构,首先举了三个例子,然后总结说明"倘若谁也弄这玄虚,那可真要支撑不住了",即"不能弄虚作假",所以本材料主旨为批评弄虚作假,D选项正确;A、B、C选项均未抓住主旨.
      故正确答案为D.
      1.2.答案: C
      【中政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段落关系的能力.
      第一段象牙片和第二段张三李四记古典的例子,揭示的都是同样的道理,都是为了批评那些故弄玄虚的人,是类比关系,所以C选项正确;它们之间不存在顺承、递进、对比的关系.
      故正确答案为C.
      1.3.答案: D
      【中政解析】:
      本题考查语气推断考点的态度理解题.
      由题干可知,内行人的话表达了对自己的肯定,下一段作者又写到"我想,幸而中国人中,有这一类本领学问的人还不多",可见作者对内行人的话持否定态度,但是作者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内行人的盲目的自我肯定加以暴露,达到了贬斥、否定和批判的目的,这正是嘲讽的表现手法.
      故正确答案为D.
      2.1.答案: B
      【中政解析】:
      本题为词句理解题.
      ②处"薄膜"是耐高温的,③处"薄膜"是已有的、不耐高温的,所以B项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B.
      2.2.答案: C
      【中政解析】:
      此题考查细节判断.
      由"直到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知A项正确;由"分离它们的一种方法是用一个有渗透性的薄膜"知B项正确;由"这两种气体必须立即分开"知D正确;"简单地把水加热"并不能推出"水加热的方式要简单",所以C项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C.
      2.3.答案: C
      【中政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定位材料最后一段可知新的薄膜能耐得住高温的原因包括材料的选配、特殊处理生产陶瓷的粉末,并未涉及渗透性薄膜的密度问题.
      故正确答案为C.
      2.4.答案: D
      【中政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A项"如何制造出氢"少了"廉价的",表述错误;根据"已有的能渗透氢原子同时又不使氧原子越过的薄膜是......所以尚不能真正地用于氢气生产"可知这种薄膜是可以提取氢的,故B项错误;"温度越高,转变的效率越高",可能是反应的速度加快,也可能是纯度更高,不能等同于"速度就越快",故C项错误;由第三段第一句知D项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D.
      2.5.答案: B
      【中政解析】:
      此题考查实词填空.
      空格后一句是对前面内容的进一步解释,B项"意味"表示"包含某种意义",符合语境,为正确答案.A项"代表"多指体现;C项"象征"用于抽象事物;D项"预示"指事情发生前显示出来,不合语意.
      故正确答案为B.
      3.1.答案: C
      【中政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词语指代的能力.
      根据材料原文"他们以波长21厘米和10.5厘米的电波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分别进行了三次和两次调查.",可以得知他们根据两种不同波长分别进行了两次和三次调查,所以C选项正确;A、B、D选项理解的不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C.
      3.2.答案: B
      【中政解析】:
      本题考查语境中句子理解的能力.
      由前文"获得了37个信号,其中有5个讯号特别强烈"可知,已经获得讯号;结合题干可以理解为已经获得讯号,但未发现具相应特征的电波源",与B选项一致,所以B选项正确;A选项是错误选项,有讯号就一定有电波源;C选项是错误选项,电波源发出讯号而不是电波源接收讯号;D选项,电波源的特征已被掌握.
      故正确答案为B.
      3.3.答案: B
      【中政解析】:
      本题考查细节判断的能力.
      首先定位文章中关于37个讯号的描述在第三段,"每次探测的时间约需200-400天,所以获得的观察资料十分庞大.经过筛选,才获得了这37个讯号,其中有5个讯号特别强烈.这些讯号大多数是沿着银河系分布的,在银河系内有着大量的恒星,是智慧生命可能存在的地方."①不是描述这37个讯号的,故A、D选项排除;④中"这些讯号十分强大"与材料不符,材料中为"有5个讯号特别强烈",故C选项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3.4.答案: C
      【中政解析】:
      此题考查选择标题的能力.
      材料第一段用疑问引入要谈论的对象,即是否有地球外文明;第二段、第三段介绍了美国学者搜集讯号的过程并论述为什么又筛选出37个讯号;最后一段说明这37个讯号的重要意义,材料整体用这37个讯号来论述可能存在星球外文明的观点,但并没有确定的结论.C选项,"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是确定性信息,不符材料意思,故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C.
      3.5.答案: B
      【中政解析】:
      本题考查细节辨析的能力.
      由材料"波长为21厘米的电波在宇宙空间中极为普通,如果地球外文明要向其他星体发出讯号,就很有可能会使用这个波长."可知,B选项是正确的.由材料"在北半球天空捕捉到了37个可能是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可知,A选项错误,它将"可能"的信息表述为确定的信息;由材料"其中有5个讯号特别强烈"可知,C选项错误;由材料"至今还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可知,D选项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B.
      4.1.答案: C
      【中政解析】:
      此题是词句理解题,考查代词指代.
      定位原文"特别是……这些都要通过工程革新来实现",根据就近原则,"这些"指的就是激烈的市场竞争推动企业带来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C项表述正确.
      "这些"指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带来的结果,并不是激烈的市场竞争本身,所以A错;B项指的是市场的作用,同样也不是市场带来的结果;D项表述不完整,少了"提高产品质量".
      故正确答案为C.
      4.2.答案: C
      【中政解析】:
      此题是语句填空题.
      根据话题一致原则,题干这句话是关于"工程革新与生产关系"的总结性语句,应放到表述这一关系的段落之后.第4段论述的就是工程革新和生产的关系,故应放在第4段后面符合逻辑.
      第3段指讲了市场与工程革新的关系,并没有提到"生产",所以引文不能在第3段;第7段讲的是我国工业革新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与引文不存在直接的联系.
      故正确答案为C.
      4.3.答案: D
      【中政解析】:
      此题是词句理解题.
      引文的意思是:市场推动技术发展,但不是完全决定技术发展.ABC项都表达了此意,所以正确.D项"决定于"表述错误,意思是技术不完全决定市场,明显与引文的意思"市场不完全决定技术"相悖,所以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D.
      4.4.答案: B
      【中政解析】:
      此题考查词句指代.
      "总而言之……两个轮子"一句是对全文的总结,全文论述的是"市场、科学技术和企业发展的关系",因此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必然是市场和科学技术,B项正确.
      A项属于科学技术,C项"生产"太过笼统,文章中说竞争力在于生产,其实指的是科学技术带来的生产力;D项缺少了"市场".故正确答案为B.
      4.5.答案: C
      【中政解析】:
      此题考查实词的填空.
      由"他们的意志通过市场表现出来,逼着你去开发新产品,实行‘产品革新’."可知,市场对"产品革新"的推动作用更为直接、明显.
      根据"技术发展的动力来自市场和生产",可明显排除BD.A项具有很强的干扰性,许多人会根据第四自然段内容选择A项,但是第四自然段说的是"工程革新"不是"产品革新",所以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C.
      5.1.答案: A
      【中政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为细节判断题.
      "一些人认为这些警告是杞人忧天"意思是这些人认为"各国会因为淡水资源发生冲突和战争"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文段中用4500年前所发生的唯一记录在案的夺水战争和几个合作的相关事例来进一步诠释冲突是少数而合作是多数的观点.A项将战争单独提取出是不能支持上述见解的.
      其他的三个选项,都是文中合作的事例,都能支持题干中的见解.故正确答案为A.
      5.2.答案: A
      【中政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为细节判断题.
      文中"另一些人"所持的观点是"在未来各国很可能会因为淡水资源发生冲突和战争",并对其观点进行了进一步论证.文中说的是"淡水作为一种可再生但并非无穷的资源",而A项中只说了"可再生",并不能体现"并非无穷",不能支持题干中的观点.
      从文中"淡水的大多数用途是无可替代的","在过去的50年里1/4与水有关的事件是敌对的","随着淡水供应已达极限,五大洲50多个国家或许很快就将因争夺水资源而发生冲突"可以推知B、C、D三项正确,且支持"另一些人"的观点.故正确答案为A.
      5.3.答案: C
      【中政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为细节判断题.
      "过去将不是未来的可靠指南",文段随即对这句话进行了解释,"淡水作为一种……已下降了58%",简而言之就是将来和过去情况明显不同了,首先人口就翻了几倍,对水的需求增多了,因此过去不短缺,不等于将来不短缺,C理解正确.
      安南的讲话和美国国家情报部门的报告意在指出未来夺水战争的可能性,而不是强调淡水资源短缺的现状,A项错误.文中没有与B项中的"目光短浅,幼稚可笑"相对应的文字."与石油以及其他多数战略资源不同,淡水的大多数用途是无可替代的.淡水对种植粮食作物、制造商品和保护人的健康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这两句话是独立的,不能混为一谈,且"无可替代"并不等于"必不可少",因此不能说淡水无可替代的用途就是淡水必须参与的"种植粮食作物、制造商品和保护人的健康",D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
      5.4.答案: B
      【中政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为细节判断题.
      从第四段可知"即使世界可利用淡水总量几乎与4500年前一样多,全球需求已稳定地增加",说明淡水总量并未减少,B推断错误.
      第一段有"除非他们就如何分享流经国际边界的河流迅速达成协议"一句,"除非"表必要条件,而第四段又有"与水有关的合作是一种规范,而不是一种规律"也可推出"未必能防止和消除争夺水资源的冲突发生"的结论,A推断正确.从文章的第三段"其中许多条约在处理这种至关重要的资源方面显示出极大的创造性"可得出本选择项是与原文的信息相一致的,C正确.D项由文章第四段"此外,与石油以及其他多数战略资源不同,淡水的大多数用途是无可替代的."一句可推知,石油短缺是可以通过寻求其他替代能源的方式解决的.故正确答案为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8-2 15:03 , Processed in 0.061443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