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环境伦理学是一个富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新学科,形成了多种理论模式和学说.这些模式、学说既包括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即浅环境论,也包括非人类中心主义即深环境论,还有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在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价值观方面与深环境论中的环境整体主义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在于可持续发展伦理观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更承认人类对自然的保护作用和"道德代理人"的责任,以及对一定社会中人类行为的环境道德规范研究.可持续发展伦理观对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采取了一种整合的态度.一方面,它汲取了生命中心论、生态中心论等非人类中心主义关于"生物/生态具有内在价值"的思想,承认自然不仅具有工具价值,也具有内在价值,但又不把内在价值仅归于自然自身,而提高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性质.这样,由于人类和自然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那么,不仅是人类,还有自然,都应该得到道德关怀.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整体价值观的基础上,承认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关于人类所特有的"能动作用",承认人类在这个统一整体中占有的"道德代理人"和环境管理者的地位.这样,就避免了非人类中心主义在实践中所带来的困难,使之更具有适用性.
在共同承认自然的固有价值和人类的实践能动作用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人与自然的整体价值观是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理论基础.现代生态学和系统科学研究表明,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在内)是一个有机整体,生命系统表现为网络格局.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从物种层次、生态系统层次到生物圈层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任何生物都有内在的目的性,都以其各自的方式在整体生态关系中实现其自然的善.因此,任何生物和自然都拥有其自身的固有价值(固有价值是一种实体为获得自身的善而独立于人类评价者目的的价值).生物和自然所拥有的固有价值应当使它们享有道德地位并获得道德关怀,成为道德顾客.可持续发展伦理观把道德共同体从人扩大到"人——自然"系统,把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类扩大到生物和自然.与此同时,由于只有人类才具有实践的能动性,才具有自觉的道德意识,才能进行道德选择和做出道德决定,所以只有人是道德的主体.作为道德代理人的人类,应当珍惜和爱护生物和自然,承认它们在一种自然状态中持续存在的价值.因此,人类具有自觉维护生物和自然的责任.
1.1.
以下对"深环境论"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深环境论认为自然具有内在价值,这种价值归于自然本身,它强调人类的"道德代理人"的责任.
B.深环境论认为自然具有内在价值,这种价值来自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性质,自然与人同样处于道德主体地位.
C.深环境论认为自然具有内在价值,这种价值应归于自然本身,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
D.深环境论认为自然具有工具价值,这种价值来自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性质,人类是环境的管理者.
1.2.
下列说法不属于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内容的一项是( ).
A.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价值观,承认自然既有工具价值,也有内在价值.
B.认为自然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都应该归于自然自身.
C.生物和自然应当享有道德地位并获得道德关怀,成为道德顾客,人类应珍惜、爱护生物和自然.
D.承认人类所特有的"能动作用",人类是道德主体,是自然和生物的道德代理人,是环境管理者.
1.3.
对"人类应承担起自然的道德代理人的责任"的意义的解说,最全面的一项是( ).
A.自然拥有自身固有的价值,是道德的顾客,应该得到人类的道德关怀.
B.自然是道德顾客,享有道德地位和道德关怀,人类应具有自觉的道德意识.
C.人类应当珍惜、爱护自然,承认自然作为一种实体而拥有自身在自然状态中持续存在的价值.
D.自然拥有自身的固有价值,应享有道德地位,获得道德关怀,只有人类才是道德的主体,有自觉维护自然的责任.
1.4.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 ).
A.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分别汲取了浅环境论中的生物内在价值和深环境论中的人类能动作用思想,将人和自然统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B.人与自然的整体价值观承认自然的固有价值和人类的实践能动作用,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的理论基础.
C.在承认生物和自然所拥有的固有价值的同时,应看到只有人类才具有实践的能动性和自觉的道德意识,承担着自觉维护生物和自然的责任.
D.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主张辨证地、整体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5.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深环境论强调生物/生态具有内在价值,它与人类合理开发利用自然之间构成矛盾.
B.浅环境论主张只有人类才有"能动作用",因此人类是万物的主宰,可以随心所欲地对待自然和生物.
C.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整合了浅环境论和深环境论的思想,因而更合理,更先进,也更适用.
D.浅环境和深环境论在研究人类与环境问题时所持的观点都有可取之处.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社会功能越来越显著.我们从当今社会生活中看到文化对经济建设的推动力,对思想建设的感召力,对环境建设的渗透力,对人才成长的促进力,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文化在社会主义文明大厦的建设工程中,发挥着基石作用.
文化与文明息息相关.文化先生于文明.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没有文化就没有文明;文明孕育着文化.文明是文化的显现,是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特征.人类社会从野蛮到文明,靠的是文化进步.正如恩格斯所说:"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文化确实像泰勒所说的那样:"(文化)是人类在自身的历史经济中创造的'包罗万象的复合体'".但它并不是不可捉摸的神物,如把这个"包罗万象的复合体"解剖一下,便可看到这个"复合体"大致是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智能文化三个方面的文化因素所构成的,三者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在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大厦中发挥着影响和作用.
物质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基础,技术的发明、创造一旦转化为人们所需的物质文化,就对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思想感情、行为准则、理论观念等诸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会造成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意识、新的观念去培养"四有新人".
智能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大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展科学、教育等智能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从野蛮走向文明、从愚昧走向智慧,从经济落后走向经济繁荣的十分重要的条件.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智能文化等诸文化要素是一个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文化共同体,世上没有孤立的物质文化、单纯的精神文化和独立的智能文化.因而不能把各个文化要素割裂开来,也不能孤立地发展某一个文化要素,否则就会造成文化失调,贻误事业发展、文明建设.
2.1.
根据对第二段的内容分析,下列判断全对的一项是( ).
①文明植根于文化,是随着文化的发展而产生的
②没有文明就没有文化
③文化创造了人
④文明创造了人
⑤有了文化的积累和进步,人类才能一步步脱离野蛮状态而成为文明的人
A.①②
B.③④
C.①⑤
D.②④
2.2.
第三段中引用泰勒的话的意思是( ).
A.文化就是人类的历史经验;文化是各种要素的大杂烩
B.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文化是多种要素的有机整体
C.文化是人类进步的产物;文化的影响和作用非常大
D.文化是劳动人民创造的;经济是文化的基础
2.3.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A.文化的社会功能十分显著
B.文化与文明关系密切
C.文化是文明的基石
D.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智能文化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一)自然界中存在这许许多多我们往往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把生物群落(动物、植物、微生物)同其生存的非生命环境(大气、水、土壤),以及生物群落内部的不同种群连结到一起,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系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态系统.别以为生态系统只有一个或一种,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类型和等级.大到整个生物圈,小到一滴水,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环境不同,生物有别,生态系统也不一样.海洋环境和海洋里的生物组成了海洋系统,森林环境和森林里的生物组成了森林生态系统.此外还有池塘、湖泊、河流、沼泽、草原、沙漠、高山、盆地乃至农田、城市等等,都可以构成类型各异、大小层次不等的生态系统,各种生态系统都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和功能,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不是"死"的,而是"活"的,物质和能量在不断地输入、输出,结构和功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改变,但是,一个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物质和能量输入、输出又是基础相等,结构和功能又是相对稳定的.
(二)大家都知微生物的繁殖速度极快.一个细菌如果每隔20分钟分裂一次,1变2,2变4,4变8……一昼夜繁殖72代,就可以获得47万亿亿个后代;36小时内传种接代108次,产出的全部菌体将能铺满地球1尺来厚!其实,为什么非要列举繁殖能力极强的细菌或者某些昆虫呢,用繁殖能力最差的长鼻子象也照样能说明问题,母象30岁左右才开始生育,一生仅产6胎,每胎仅产1仔,生育能力可谓差矣.但是,如果一切条件适宜,随便让它繁殖,后代个个成活,那么250年后,一对大象的后代就会有上千万头,比现在地球上所有活着的大象的总数还多得多!当然,实际上并没有发生这种状况.细菌也好,大象也好,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几乎都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但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使得他们的数量总是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三)是哪些因素限制着生物数量的增长?在一个生态系统里,即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因素,又有大气、水、土壤以及阳光、温度等非生物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就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
3.1.
根据第一段的内容,关于"生态系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命环境构成
B.生态系统由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连结而成
C.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类型和等级
D.各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基本相同
3.2.
根据第一段的内容,对于"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不是‘死’的,而是‘活’的"这句话,下列阐释正确的是( ).
A.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只能由生物构成
B.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会永远存活下来
C.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在不停地更新变化
D.任何一个生物都只能存活于生态系统中
3.3.
第二段中列举细菌和大象的繁殖情况,其目的在于( ).
A.说明细菌对其他生物造成的危害
B.证明生态平衡的存在及其重要性
C.比较这两种生物在繁殖方面的差异
D.说明地球已无法承担生态失衡的重负
3.4.
如果给本文加一个标题,最为恰当的是( ).
A.什么是生态平衡
B.什么是生态系统
C.生命繁殖的速度
D.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公文,以其规范的体式,法定的效力,以及体现意志的团体性和所产生作用的强制性,对写作语言的使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公文写作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从公文语言的逻辑性、严密性、准确性上考虑,一般注意区分其与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学语言的区别,但常常却容易疏忽模糊语言的运用,或者即便使用了,也是在一种潜意识中使用,而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模糊语言.让我们试从语言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与所反映客观事物的模糊性,从语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与表述需要的模糊性两个相对应上来看模糊语言的实质.模糊语言是一个语言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中那些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不确定性的语言概念.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客观事物的模糊和语言本身在内涵、外延上模糊的相对性,形成了表述事物的准确性.比如:"全国人民奋勇前进","全军上下努力完成"等,其中修饰"前进"的"奋勇"和修饰"完成"的"努力",其本身在客体上就具有模糊性.
如果在此把它精确化,全国人民用多快的速度前进,全军上下用多大的力完成,从表象上看是精确的,但实际上是模糊的,问题在于语言上的精确所对应的客体是模糊的.同时有的事物在客体上并不模糊,而为了满足某一种特殊需求在表述上要模糊的,这同样是模糊的相对性,只是客体变成了实际需要.比如,"领导一再强调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引起一些人的足够重视,其中修饰"强调"的"一再"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这里强调的频率是完全可以精确化的,三次、五次,甚至一百次、一万次,然而表述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反映"强调"的频率,而是要反映"强调"的重要性.这样,"一再"就比其他任何能确指的频率在表述效果上都更有力.
语言模糊不是一个语言概念,而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对客观事物反映含糊不清的语言现象.其主要的特点是没有形成两种模糊的相对应,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精确的,而表述语言却是模糊的;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模糊的,而表述语言却是精确的.比如:"队伍于某日凌晨三点以后在张家口以南集结."人到的差不多了,开会吧!"这里的"凌晨三点以后"、"张家口以南"和"差不多"都是极其模糊的时间、范围概念,而在这里却是所需要的一个确定的时间和范围概念.这就是客观上和实际表述需要的确定与表述过程的模糊性的相对应.再比如:"这件事发生在大约10年前的某一天",其中,"10年前"其本身在客体上模糊的东西,而在表述过程中的"某一天"却把它精确化,这是客观上的模糊和表述过程精确化的相对应,无论是哪一种对应,都是反映客观事物模糊而容易产生歧义的语言模糊现象.这种模糊现象在公文写作过程中是绝对要避免的.
综上所说,模糊语言和语言模糊本质的区别在于是否形成了两种对应,即客观上的模糊、实际表述需要的( )和表述过程中语言概念的( )相对应,客观上的精确、实际表述需要的( )和表述过程中语言概念的( )相对应,否则,便是语言模糊.
4.1.
关于公文"模糊语言"的实质,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模糊语言是反映客观事物中那些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不确定性的语言概念
B.模糊语言是指客观事物摸糊与语言内涵外延模糊相对应,从而表述事物的准确性
C.模糊语言是从表象上看是精确的,但实际上是模糊的,即语言上的精确而所对应的客体是模糊的
D.模糊语言是指表述上的模糊,实际上比其他任何确指的频率在表达效果上都更加有力
4.2.
下列对"语言模糊"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模糊"是一种对客观事物反映含糊不清的语言现象
B."语言模糊"是指客观事物和表达需要是精确的,而表述语言却是模糊的
C."语言模糊"是指客体上和实际表述需要的确定性与表述过程的模糊性相对应
D."语言模糊"是指某些事物在客体上并不模糊,而为了特殊需要在表述上模糊
4.3.
最末一段括号处的四个词语,按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模糊 模糊 精确 精确
B.精确 精确 模糊 模糊
C.模糊 精确 模糊 精确
D.精确 模糊 精确 模糊
4.4.
下列各句中,属于语言模糊的一项是( ).
A.近年来,中国指挥家汤沐海在欧洲一些很有影响的音乐节上频繁演出
B.海水深度在200 米的大陆架,蕴藏的石油有2500 亿吨,占地球已知总储量的三分之一
C.我国将于5 月12 日到6 月10 日由本土向太平洋南纬7 度零分、东经171 度33 分为中心,半径70 海里圆形海域内的公海上发射运载火箭
D.过去十年中,日本对外投资大幅转向东亚,投资中日元贷款比重加大,在日元长期升值的背景下,这会加重偿债负担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各题.
地方保护主义主要是指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利用其行政职权对外地商家进入本地市场、本地企业及资本流出加以限制或歧视的行为.其[a]是滥用行政职权限制市场竞争,获取地方利益.地方保护主义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1)地方利益是地方保护主义存在的直接原因,这种地方利益保护主要有:一是地方居民利益,二是地方政府利益.(2)经济体制上的缺陷是地方保护主义得以普遍存在的根本原因,首先,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虽已实行分税制,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落后地区的地方政府由于本地企业经济效益差、竞争力低下而不得不采用行政垄断手段庇护本地企业不受竞争冲击,这种做法表面上使得企业在行政垄断庇护下得以维持一定的经济利润,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乃至政府官员的政绩都得到保证或维护,实质上却阻碍了正常的市场竞争.其次,政府职能转变滞后,许多主管部门仍然是把企业作为自己的附属物,不愿放权.这种政企同盟形成之后,又完全可能在立法和执法过程中藐视消费者的利益,置他们的合法权利于不顾.(3)法制不健全,加剧了地方保护主义倾向.
地方保护主义不但危害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损害了地方政府的信誉;导致了市场信号失真,致使资源浪费和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破坏了市场秩序,影响和阻碍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导致了政府腐败,破坏了社会法律政治制度.因此,必须加大对地方保护主义的①,②市场经济秩序;从③政府职能入手,加快适应市场经济的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④《反垄断法》,构筑反限制竞争法律制度.
5.1.
[a]应填入的名词是( ).
A.目的
B.后果
C.实质
D.企图
5.2.
[b]应填入的措辞是( ).
A.官僚主义作风严重
B.滥用权力瞎指挥
C.政企分开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D.违背市场规律
5.3.
本文最后三行①至④处应填入的措辞依次是( ).
A.批判 理顺 改革 公布
B.打击力度 整顿和规范 转变 制定
C.批评教育 改进提高 更换 颁布
D.排斥 调整 改进 运用
5.4.
下列理解不符合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
A.地方利益是地方保护主义存在的直接原因
B.法制不健全加剧了地方保护主义的倾向
C.要清醒地看待地方保护主义的利与弊
D.地方保护主义不但危害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损害了地方政府的信誉
5.5.
根据本文的内容,给一个恰当的标题( ).
A.地方保护主义要不得
B.地方保护主义是怎样形成的
C.地方保护主义危害地方经济的发展
D.地方保护主义的成因、危害及对策
1.1.答案: C
【中政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第二段首句先介绍"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在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价值观方面与深环境论中的环境整体主义是一致的",接着指出二者不同之处."更"引导的内容即为其不同,而"在……的基础上"就是二者的相同点.由此可知"深环境论"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C项表述符合文意.A项"强调人类的‘道德代理人’的责任"是可持续发展伦理观与深环境论不同之处,不属于深环境论的观点;B项表述和A项同义,也不选;D项"人类是环境的管理者"也是可持续发展伦理观的观点,不属于深环境论的观点.
故正确答案为C.
1.2.答案: B
【中政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由第二段"一方面……"的内容可知,B项表述是生命中心论、生态中心论等非人类中心主义关于"生物、生态具有内在价值"的思想,而非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内容.A、C、D三项均可在第二段中找到同义替换句,均属于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内容,都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B.
1.3.答案: D
【中政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全面解说题目这句话的是材料第三段的内容.第三段首先论述得出这个结论的原因,由"因此"得出结论,所以"因此"之后的内容都是对"人类应承担起自然的道德代理人的责任"这一结论的解说,D项表述最全面概括这段解说.由第三段最后一句可知"道德代理人的责任"即是人类"自觉维护自然的责任".A项、B项都表述片面,仅提到道德意识这一点,并没有提出人类维护自然的责任;C项是论述作为道德代理人的人类应该怎么做,并不是对题目那句话的意义解说.
故正确答案为D.
1.4.答案: A
【中政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根据材料第二段提到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可知,"生物内在价值"是深环境论的内容,"人类能动作用思想"是浅环境论的内容,A项将二者弄混,不合文意.由材料第三段首句可以推出B项符合文意;C项是第三段最后两句的同义替换;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基础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即是主张辩证地、整体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它又承认人类在这个统一整体中占有"道德代理人"和环境管理者的地位,这即是在人与自然关系中,更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D项也符合文意.
故正确答案为A.
1.5.答案: B
【中政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文章第二段最后部分指出浅环境论者"承认人类所特有的‘能动作用’,承认人类在这个统一整体中占有的‘道德代理人’和环境管理者的地位".B项"可以随心所欲地对待自然和生物"的表述错误."深环境论强调的生物/生态具有内在价值",即表示要珍惜和爱护生物和自然,这与人类合理开发利用间存在矛盾,A项推断正确.文章第二段即通过具体论述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内容,其中"一方面……另一方面……"的内容即整合了浅环境论和深环境论的思想,由此段最后一句可知,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更适用,C项表述符合文意.文章所重点介绍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内容即是整合了浅环境论和深环境论的思想,可见,它们都有可取之处,D项也符合文意.
故正确答案为B.
2.1.答案: C
【中政解析】:
本题考查细节判断.
①句根据"文化先生于文明.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没有文化就没有文明;文明孕育着文化"可判断为正确.②句表述错误,文中说的是"没有文化就没有文明".③④句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提及.⑤句根据"人类社会从野蛮到文明,靠的是文化进步"可判断为正确.因此,判断正确的句子是第①、⑤句,即选项C正确.
选项A②表述错误;选项B③④都表述错误;选项D②④也都表述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C.
2.2.答案: B
【中政解析】:
本题考查词句理解.
泰勒的话减缩即为"(文化)是‘包罗万象的复合体’".作者接下来对"包罗万象"进行了解释——"如果把这个‘包罗万象的复合体’解剖一下,便可看到这个‘复合体’大致是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智能文化三个方面的文化因素所构成的".可见作者意在说明多种要素共同构成文化这个整体.选项B与文意相符.选项A"大杂烩"表述错误;选项C、D无中生有.
故正确答案为B.
2.3.答案: D
【中政解析】:
本题属于表面主旨题.
文章的结构为"分—总",最后一段是文章的重点.关联词"因而"点出文章的主旨"不能把各个文化要素割裂开来,也不能孤立地发展某一个文化要素",选项D的表述即为文意重点.选项A、B、C只是文章的背景铺垫,不是中心论点.
故正确答案为D.
3.1.答案: D
【中政解析】:
此题为细节判断题.
据原文"各种生态系统都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和功能"可知D项明显错误.A、B、C项都可从原文得知.
故正确答案为D.
3.2.答案: C
【中政解析】:
据提问知此题为细节判断题.
A项由原文"池塘、湖泊……都可以构成……生态系统"得知其错误.文段中的"活"字是指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逐渐改变",并非"永远存活下来",故C项最准确,B项错误.D项主体是"生物"并非"生态系统".
故正确答案为C.
3.3.答案: B
【中政解析】:
此题为细节判断题.
文段通过"无论繁殖能力最强的细菌,还是最弱的长鼻子象都没出现繁殖过量的情况"这个事实说明了生态平衡的存在和重要性,由第二段最后一句可推知,故正确答案为B.原文"铺满地球1尺来厚"只是说明细菌的繁殖能力强,不能说细菌对其他生物造成了危害,故A项错误.C项只是摆事实,并不是作者的真正目的.D项无法从原文得知.
故正确答案为B.
3.4.答案: A
【中政解析】:
此题为标题选择题.
文章先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其后用细菌和大象的例子引出生态平衡的话题,最后再说明什么是生态平衡.因此文章的论述中心为生态平衡.
故正确答案为A.
4.1.答案: C
【中政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根据文章第二段"如果在此把……问题在于……"一句,可知C项只是为了证明"模糊语言"的特点而举出的反面的例子,并不是"模糊语言"的实质,所以C项错误,当选.A项是"模糊语言是一个语言概念,是反映……"一句的同义替换;B项是"它的最大的特点在于……"一句的同义替换;又根据第二段最后举出的"一再"的例子,正说明了表述上的模糊实际上比其他任何确指的语言在表述效果上都更加有力,所以D项也表述正确.故正确答案为C.
4.2.答案: D
【中政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D项"为了特殊需要"在文章中并没有提到,所以错误,当选.A项是文章第三段第一句话的同义替换;B、C项表述的是"语言模糊"的主要特点,点,均为第三段中的原文,均正确.故正确答案为D.
4.3.答案: D
【中政解析】:
此题考查实词的语境填空.材料的前三段分别论述了"模糊语言"和"语言模糊"这两个概念.由最后一句"否则,便是语言模糊"可知,四个划线处所在的两个分句描述的是"模糊语言"的概念.再根据材料可知,模糊语言的特点是"客观事物的模糊和语言本身在内涵、外延上的模糊相对应,形成了表述事物的准确性",据此前两个划线处和后两个划线处各自应呈对应关系,排除A、B项.同时,客观上的模糊与否和实际表述需要的模糊与否也构成相对应,第一个划线处应填"精确",故正确答案为D.
4.4.答案: B
【中政解析】:
此题考查细节判断."语言模糊"的特点是没有形成两种模糊的相对应.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精确的,而表述语言却是模糊的;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模糊的,而表述语言却是精确的.B项中的描述用了很多精确的数字,如200米、500亿吨、三分之一等,而实际反映出的事实却需要模糊的表达,所以它是属于"语言模糊"的问题.
A项"频繁"修饰"演出",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这里只需要表达出他演出次数之多就可以了,具体是多少场无需准确说明,所以用"模糊的"语言来表达"模糊"的客观,属于"模糊语言".C项中的表述很准确,而发射运载火箭就需要进行十分精确地描述,该描述与客观事实相对应,不构成"语言模糊".D项"大幅"、"很大"为模糊表述,然而表述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反映"增幅"、"比重"的具体数值,而是强调其增幅和比重之"大",可知D项也属于"模糊语言".
故正确答案为B.
5.1.答案: C
【中政解析】:
本题考查实词填空.
结合上下文,空格前讲的是地方保护主义所指的具体行为,空格后是对这种具体行为的抽象概括,因此C项"实质"最符合语境.A、D项表目的关系,B项表因果关系,均不符合语意.故正确答案为C.
5.2.答案: C
【中政解析】:
结合上下文,根据"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和"许多主管部门仍然是把企业作为自己的附属物,不愿放权"可知,这里谈论的和政府、企业间的职权有关,明确提到这一点的是C项.A项只涉及政府职权,B项表述宽泛,没有提及企业;D项表述宽泛,没有抓住重点.故正确答案为C.
5.3.答案: B
【中政解析】:
本题考查实词的辨析和语境搭配.
从第三空入手.语意是要改变政府职能,类似的表述可以在第一段"其次,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找到,由此可知"转变"和"政府职能"搭配最恰当.答案锁定B.
第一空.结合上下文,文章强调地方保护主义的危害,对于地方保护主义的态度较为强烈和鲜明,因此此空应选择词义程度较深的词,故"打击力度"最符合语境.
第二空,B项的"整顿和规范"与"市场经济秩序"搭配恰当.第四空,根据下文的"构筑"可知,《反垄断法》还未制定完善,因此"制定"最符合语意.
综上,故正确答案为B.
5.4.答案: C
【中政解析】:
本题考查细节判断.
A、B项观点在第一段有直接体现;C项错误,材料提及地方保护主义的"利",但根据"表面上......实质上却......"可知,作者认为地方保护主义这种表面的"利"并不是真正的利,因此也就无所谓"利与弊"了;D项观点在最后一段首句有直接体现.故正确答案为C.
5.5.答案: D
【中政解析】:
本题为标题选择题.
标题应当能完整准确地概括文章的内容.文章第一段主要讲地方保护主义形成的原因,第二段主要讲地方保护主义的危害和对策,因此本文的主旨即为地方保护主义的成因、危害及对策,D项正确.A项表述没有针对性,概括不具体;B、C项概括不完整.故正确答案为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