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5|回复: 0

热点:是谁让“好孩子”变“坏”的

[复制链接]

21万

主题

21万

帖子

6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52786
发表于 2017-7-15 17:5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朋友圈里一篇“某名校校长致合唱团家长的一封信”火了。这篇文章提到,这所名校合唱团的孩子在国际大赛中夺得银杯,却不懂礼貌、不会主动帮助别人、在文明礼貌和礼仪上缺乏教育。在文章走红的背后,引发了不少老师和家长的共鸣。(8月1日《北京晚报》)
    当前,在教育领域中有一种现象比较尴尬:一方面学校硬件设施越来越好,各级学校的素质教育、特色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另一方面,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独立人格却“警报不断”,令人担忧。这种矛盾在所谓的“好孩子”身上更为明显,而随着大学生犯罪率的上升和青少年犯罪率的居高不下,“好孩子”变“坏”也早已不是新闻。究其原因,这或许与先天的遗传因素密不可分,但后天的教育、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其实更为重要的,这往往也是人们更容易忽略遗忘的。
    一是教育的缺失。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但当今教育的核心诉求却仍聚焦于分数、考试、升学,这种脱离教育本质和人性本真的价值取向使得教育在很多方面出现了偏差和缺失。在教育内容上,素质教育被片面理解成学科成绩和体艺特长。旺盛的市场需求催生出无数的文化科目和文体艺术的补习班,而似乎从来没有看到有学生要求补习“道德”课。是他们不需要吗?当然不是,而是他们没有时间需要,或许根本不知道自己和孩子是否需要。在评价方式上,考试成绩依然始终唱着“独角戏”。只要与考试或升学有直接关联的,就是学生、家长乃至学校最为关心的,成绩的好坏也多成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什么感恩意识、什么文明礼仪、什么社会公德、什么集体观念,又不能在考试中加分,那就“哪凉快哪待着去”吧。
    二是错误的示范。在一定程度上,大人们有意无意的“身教”比苦口婆心的“言传”对孩子更有效果,且影响更为持久。一种是放任自流的默许,比如家长或老师只关心孩子的分数是多少,考上了什么学校,而对其他方面却不闻不问不管不顾;另一种是现身说法的误导,比如有的家长自己的素质就不怎么样,而且还经常在孩子的面前暴露无遗。这其实都是在变相地提醒孩子“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别闻窗外事”。
    教育从来不应带有任何功利色彩,否则效果只会适得其反,还不如不教育。有道是“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毒品,无才无德是废品,德才兼备是精品”,虽然教育不能让人人都成为“精品”,但也不能亲手培养出“毒品”或者“废品”;否则,等到孩子真的有一天“变坏”了的话,恐怕追悔莫及和怨天尤人也是于事无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11-20 15:24 , Processed in 0.074746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