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招聘网 发表于 2017-6-27 22:42:53

2014安徽省农信社考试:经济习题六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 B 2. D 3. B 4. A 5. A 6. B 7. D 8. B 9. B l0. C ll. D l2. B l3. A14. Bl5. C l6. C l7. B
    二、问答题
    1.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在等价物交换的情况下,商品的交换价值是平等的,只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对交换双方都有好处。这种交换以平等为基础,所以剩余价值是不可能产生的。在非等价物交换的情况下,也不可能产生剩余价值。所以无论是等价物交换,还是不等价物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在流通之外,商品生产者之间没有接触,他们只是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这种关系只是表明一定量的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但不能使该商品的价值增加。
    因此,剩余价值的产生,必须在流通领域中,货币资本购买到劳动力。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即劳动者只有在生产过程中才能创造出包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条件。
    2.(1)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货币不是生来就是资本的,只有当它能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2)流通中的等价交换和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3)剩余价值之所以能产生,是因为资本家在流通中买到了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而且能够创造超过自身价值以上的一部分价值。(4)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它不仅能创造出自身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一一剩余价值。资本家的货币只要和劳动力进行交换,就能够使其带来剩余价值。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着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贡献,它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通过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以资本,说明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产生的,而只是可变资本产生的,因此,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唯一源泉,资本主义制度是榨取雇佣工作剩余劳动的剥削制度,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正确反映剥削程度的概念是剩余价值率。
    4. 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都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问而获得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而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当先进技术得到普及以后,超额剩余价值会向相对剩余价值转化。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获得的,而相对剩余价值是整个社会获得的。
    5. 如果劳动是商品,价值量就无法计算;劳动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不能作为商品出卖;把劳动看作商品,不是违反价值规律,就是违背剩余价值规律。
    劳动不是商品,劳动力才是商品,劳动出卖的是劳动力,不是劳动。因此,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6.名义工资是指雇佣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的货币工资。实际工资是指雇佣工人用货币工资所能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由于物价的变动,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的变动常常不一致。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有不断提高的趋势。
    相对工资是指在雇佣工人新创造的价值中,工人所得工资的份额与资本家所获得的剩余价值份额相比较而言的工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活资料的价格日益降低,相对剩余价值率不断提高,相对工资具有下降的趋势。
    7.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劳动力的所有者即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的法律权利。第二,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如果劳。动者有一定的生产资料赖以生存,那就是小生产者,而不是靠出售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工人。
    8.社会基本经济规律,是指一个社会生产目的和实现生产目的的手段之间的本质联系,它决定社会生产的各个主要方面,从而决定社会生产的实质与方向。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因为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与主要过程,从而、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与发展方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4安徽省农信社考试:经济习题六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