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招聘网 发表于 2017-6-27 22:42:46

2014安徽省农信社考试:公共财政知识一

一、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
    (一)财政的基本涵义
    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无偿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的分配所形成的财政分配关系活动。
    三种财政类型:
    (1)家计财政: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2)公共财政: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
    (3)计划财政。
    (二)公共财政的基本涵义
    考试内容:公共财政的基本涵义
    公共财政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政府为主体从社会上取得收入、并将收入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收支活动。
    公共财政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以满足公共需要。社会公共需要是相对于私人个别需要而言的,具有以下特征:
    (1)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共同的需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也不是个人需要的简单加总;
    (2)社会公共需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有的需要,一部分社会成员的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的享用;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通过纳税、付费等形式付出代价,当然这种代价的付出不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4)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责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但是市场机制也存在“市场失灵”,因此需要政府致力于弥补这一缺陷,所以需要财政。
    (三)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
    公共财政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弥补市场失效、提供公平服务、非市场营利性和法治化财政。(提示:掌握每个特征的含义,以应对单选题)
    1.弥补市场失效
    2.提供公平服务:是我国公共财政的重要目标和基本特征。
    财政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也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
    公共财政提供公平服务体现在三个方面:
    (1)财政收入结构要体现公平性;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
    横向公平:经济能力或支付能力相同的人应当缴纳数额相同的税收,以同等的方式对待条件相同的人。
    纵向公平:经济能力或支付能力不同的人应当缴纳不同的税收,能力强的人应该多缴纳税收,以不同的方式对待条件不同的人。
    (2)财政支出结构要体现公平性;财政支出要有相对统一和具体的标准。
    (3)财政体制的选择要体现公平性。如转移支付制度的设计要考虑区域、城乡差距。
    3.非营利性
    公共财政追求的是非营利性即社会目标。
    从财政收入看,政府主要是依靠非营利性的税收手段取得收入;从财政支出上看,政府主要是将财政资金用于具有非营利性质的社会公共需要方面。
    4.法治性
    以具有法律效力的政府预算约束政府财政行为。
    二、财政的基本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
    1.概念:通过财政收支,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弥补市场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
    2.范围:公共财政配置资源范围的大小取决于政府职能范围的大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配置的范围包括:
    (1)满足政府履行职能的需要;
    (2)市场不能有效提供而社会又需要的准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支出;
    (3)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引导性支出。
    3.公共财政配置社会资源的机制和手段
    (1)根据政府职能的动态变化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公共财政收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合理比例,从总量上实现高效的社会资源配置;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正确安排各种支出的比例。
    (3)为公共工程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4)通过政府直接投资、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和调节社会投资方向,提高社会整体投资效率;
    (5)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提高财政自身效率。
    (二)收入分配职能
    考试内容:收入分配职能
    1.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实现公平分配
    2.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1)根据市场和政府的职责分工,明确市场和政府对社会收入分配的范围和界限;
    (2)加强税收调节;如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资源税
    (3)发挥财政转移支付作用;
    (4)发挥公共支出的作用。
    (三)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考试内容: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1.财政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包括实现充分就业、稳定物价水平和国际收支平衡
    财政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是指通过财政活动对生产、消费、投资和储蓄等发生影响,达到稳定和发展经济的目的。财政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行使,重点并不是对社会资源在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之间配置,而是维持社会资源在高水平利用状况下的稳定。
    2.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1)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推动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保证物价和经济增长稳定,实现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
    (2)通过税收、财政补贴、财政贴息、公债等,调节社会投资需求水平,影响就业水平,使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通过财政直接投资,调节社会经济结构,调节社会有效供给能力。
    (3)通过税收等调节个人消费水平和结构;
    (4)财政加大对节约资源、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大对科技、文化、卫生、教育事业的投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4安徽省农信社考试:公共财政知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