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招聘网 发表于 2017-6-27 22:42:46

2014安徽省农信社考试:经济习题十三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 C 2. B 3. B 4. D 5. A
    二、问答题
    1.(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劳动者所创造的产品在作了必要的各项社会扣除后,还必须以各自付出的劳动量作为基础分配个人消费品。
    (2)按劳分配体现的经济关系对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它用劳动代替的资本,使劳动成为占有社会产品和获得收益的唯一依据。第二,它用劳动的尺度代替的需要的尺度,承认个人能力和与此相关的利益差别是个人天然的权利,承认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劳动者具有的“经济人”身份,从而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有效运行提供了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第三,按劳分配中体现的劳动者之间的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关系与商品等价交换具有形式上的一致性,反映了劳动者之间经济利益以及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差别。第四,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按劳分配要求不同的个人和不同的企业之间具有明确的利益边界和产权边界。
    2. 生产条件决定分配条件,生产力发鼹水平及层次决定分配方式的多样化。
    (1)按劳分配实现形式多样化的理论依据。劳动的多层次性决定按劳分配实现形式的多样性。
    (2)劳动权使用的多样性决定按劳分配实现形式的多样性。
    (3)劳动使用制度的现实复杂性决定按劳分配实现形式的多样性。
    3. (1)公有化程度的多层次性。公有化的程度不同决定了按劳分配实现形式具有多层次性,而且成正比例关系。
    (2)公有制产权实现程度的多层次性。
    第一,劳动者对生产资料拥有的产权决定了对剩余价值的索取权,这是劳动者对自身以外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所有权在按劳分配中的基本实现。
    第二:,劳动者自身劳动力产权的剩余索取权,这是劳动者对自身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有权在按劳分配中的基本实现。
    第三,劳动力价值的实现是按劳分配实现形式的基本出发点。劳动力价值实现的基本形式是工资。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是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最低标准。劳动力价值通过市场价格得以实现是按劳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的出发点。
    因此,按劳分配实现形式的多样化符合我国的现实国情,也是按劳分配本质精神的内在要求。按劳分配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有利于发挥经营管理者的聪明才智,更好地调动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真正实现,按劳分配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得以发挥。
    4.第一,是保证非物质生产部门进行正常活动的需要。第二,是建立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的需要。第三,建立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第四,保证重点建设项目资金和各地区经济平衡发展的需要。第五,宏观上调节收入分配,缓解分配不公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
    5.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有两重基本含义,一是指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制度与非公有制的分配制度并存。二是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要借助于按生产要素分配,即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形式得以实现。
    6.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不违背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是指商品的价值是由人的活劳动创造出来的,它涉及的是生产领域的问题,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流通过程中价值是如何分配的,属于分配领域的问题,不涉及价值如何创造的问题。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是不同领域的问题,但两者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价值的生产是价值分配的基础,价值创造的多少制约着价值分配的多少,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各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体的分配原。则、分配方式或分配制度的选择与确定,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等因素决定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基础都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的,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及现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根据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结构的特点,或者说主要是以要素所有权为实际依据的。
    7. 第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多层次和不够高的状况是分配方式呈现多样性的最深层次原因。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调动社会广大成员的积极性,把分散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动员起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实现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
    8.经过30多年的经济改革,我国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格局逐步形成。但要真正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规范高效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尽可能避免在体制转换过程中发生分配不公、个人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的发生,尚须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做一系列工作。
    第一,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要妥善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第二,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要建立、健全市场分配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以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界定和制约个人收入分配,是从根本上实现公平和效率的保证。
    第三,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要加强宏观调控,健全法制,对个人收入分配实施有效的宏观管理。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第四,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效率公平并重。没有效率,没有速度,没有一部分人、一部分地方先富起来,中国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有先有后的发展,有差别的发展,是中国发展的正确选择。30年来,中国的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调整,利益差距在不断拉大,因利益关系失衡、扭曲和调整不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一些群体性事件实质上是一个利益问题,它已经成为考验政府、考验干部的一个重大挑战。建立利益协调机制,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把效率与公平兼顾好,越来越成为领导干部们的共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4安徽省农信社考试:经济习题十三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