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安徽省农信社考试:经济习题十一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1. D 2. C 3. A 4. D 5. B
二、问答题
1. 市场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社会的普遍现象。其基本特征是:
第一,自主性。市场经济的主体是按照市场经济自主性的要求,参与市场活动的各个企业。
第二,平等性。市场经济活动是以互相承认对方是产品的所有者为前提的,这种占有关系的平等性,决定了市场经济活动的平等原则。
第三,竞争性。竞争是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点。
第四,开放性。市场要向所有的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购买者开放,向不同的所有制企业开放,也向外地开放和国外开放。开放性是商品经济的要求,它构成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
第五,分化性。市场竞争是无情的,这里没有“铁饭碗”、没有保护伞,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总之,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2. 市场功能指市场机体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功用或效能。这具体表现在:
(1)交换功能。交换功能表现为以市场为场所和中介,促进和实现商品交换的活动。
(2)反馈功能。市场把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信息传递、反映给交换当事人,就是市场的反馈功能。
(3)调节功能。调节功能指市场在其内在机制的作用下,能够自动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过程和基本比例关系。在上述调节的基础上,最终达到对社会经济基本比例关系的自动调节。调节功能是市场最主要的具有核心意义的功能。
3.一个社会经济的性质取决于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首先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的社会方式。这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就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它构成了该社会的经济基础。
一个既定的经济制度可以通过不同的体制模式来实现,经济体制就是一定经济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各种经济关系的具体形式,是经济活动的具体组织形式、调控和管理方式。
由于国情不同,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基本经济制度相同的国家可以有不同的经济体制模式,同一国家的不同发展时期可以采取不同的经济体制模式。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体制类型,表明的是一种经济活动的组织和运行特征,是资源配置的方式和途径,它们不是区别不同社会经济性质的标志。
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4. 市场机制是以价格为核心的各种市场内在功能的总和。市场的运行是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实现的。可以说,市场机制就是市场运行的实现机制。
市场机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市场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等。
价格机制是指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市场上某种商品市场价格的变动与市场上该商品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的有机联系的运动。它通过市场价格信息来反映供求关系,并通过这种市场价格信息来调节生产和流通,从而达到资源配置。另外,价格机制还可以促进竞争和激励,决定和调节收入分配等。
供求机制是指通过商品、劳务和各种社会资源的供给和需求的矛盾运动来影响各种生产要素组合的一种机制。它通过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在不平衡状态时形成的各种商品的市场价格,并通过价格、市场供给量和需求量等市场信号来调节社会生产和需求,最终实现供求之间的基本平衡。
竞争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各个经济行为主体之间为着自身的利益而相互展开竞争,由此形成的经济内部必然的联系和影响。它通过价格竞争或非价格竞争,按照优胜劣汰的法则来调节市场运行。它能够形成企业的活力和发展动力,促进生产,使消费者获得更大实惠。
风险机制是市场活动同企业盈利、亏损和破产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机制,在产权清晰的条件下,风险机制对经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 (1)计划经济体制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有效配置资源也可以采取计划凋节的方式。
(2)发展市场经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现代化。社会主义采取什么样的经济体制,要以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有利于促进经济现代化建设为标准。实行市场经济,会使社会主义经济获得更加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市场经济特有的利益激励及竞争压力等作用,会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强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整个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同时,市场经济的平衡功能会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协调发展。
(3)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是必然选择。从根本上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以后,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我们党和我国人民不断探索的重大问题。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国家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随着世界经济和科技全球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而世界经济主要实行的是市场经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尽快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就必须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使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紧密接轨。
6.党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明确作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新概括。“基本经济制度”的论断,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关系的质的规定和特征,突破了传统所有制观念和模式的框架。
实践证明,在我国三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中,经济制度变革是和经济体制改革相伴而行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完全取决于经济制度变革的进程。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再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直到今天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而与这种经济体制改革历程相适应的经济制度变革历程是:由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单一公有制经济到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有益的和必要的补充;再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最终确立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即由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确定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7.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行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以上这些主要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8.改革的不断深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我国经受住了国际经济金融动荡和国内严重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等严峻考验。同时也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其重要原因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国际环境,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必须加快推进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强大动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