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招聘网 发表于 2017-6-27 22:42:14

2014安徽省农信社考试常见问答题精选(3)

47.如何把握利率的作用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及其应具备的条件?
    利率的一般作用▲利率在宏观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调节社会资本供给;★调节投资;★调节社会总供求。
    ▲利率在微观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对企业而言,利率能够促进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对个人而言,利率影响其经济行为。一方面,利率能够诱发和引导人们的储蓄行为。另一方面,利率可以引导人们选择金融资产。
    ●利率发挥作用的环境与条件▲利率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利率管制;★授信限量;★市场开放程度;★利率弹性。
    ▲利率发挥作用须具备的条件★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灵活的利率联动机制;★适当的利率水平;★合理的利率结构。
    ●我国利率作用的发挥▲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利率的管理在方法上更为多样,手段上更为灵活,并适时根据经济形势调整利率,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社会中利率作用的发挥还受到一定的限制,其中最主要的是利率形成机制没有实现市场化。▲实现利率的市场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与环境,在我国当前的经济金融背景下,要想一步实现利率的市场化是不现实的。只有从实际出发,实行渐进式的利率改革,才能稳步实现利率市场化,充分发挥利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48.利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
    答:利率的决定因素: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利率的决定是以剩余价值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割作为起点的。在平均利润率与零之间,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利润率二是总利润在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进行分配的比例。
    利率变化的影响因素:经济因素:经济周期、通货膨胀、税收;政策因素;制度因素。总之,现代市场经济的环境错综复杂,许多都与利率息息相关,利率的总体运动,主要受经济活动周期、通货膨胀率、货币供求、货币政策、政府管制、世界利率水平的影响,从微观因素考察,期限、风险、担保品、信誉、预期都会对利率的变动产生影响。
    49.货币制度主要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答:货币制度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简称币制。自国家干预货币流通以后就开始形成。较为完善的货币制度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逐步确立的。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六个方面:(1)规定货币材料,即确定哪些商品可以作为币材。
    (2)规定货币单位,即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和货币单位的“值”。
    (3)规定主币和辅币。
    (4)规定货币铸造权或发行权,金属货币流通下规定货币铸造权;信用货币流通下规定货币发行权在中央银行。
    (5)有限法偿和无限法偿,即法律规定货币具有多大的支付能力。
    (6)准备制度,如金准备、外汇准备、有价证券准备或物资准备等
    50.金融创新的特征与成因。
    答:金融创新的特征:新型化、电子化、多样化和持续化。
    当代金融创新的成因:经济思潮的变迁、需求刺激与供给、对不合理金融管理的回避和新科技革命的推动。
    51.政策性银行及其主要特征、作用。
    答:是指由政府投资建立、按照国家宏观政策要求在限定的业务领域从事信贷融资业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其业务经营目标是支持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配合宏观经济调控。
    特征:不以盈利为经营目标、资金运用有特定的业务领域和对象、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不设立分支机构。
    作用:融资补充和融资支持。
    52.判定通货膨胀的指标。
    答: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给过多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货币现象。常用的指标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和隐蔽型通货膨胀的测定。
    53.影响货币均衡实现的主要因素。
    答:中央银行的市场干预和有效调控;国家财政收支要保持基本平衡;生产部门结构要基本合理和国际收支必须保持基本平衡
    54.判断货币均衡的标志是什么?
    答:货币均衡是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货币均衡首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常是在一定利率水平下的货币供给同货币需求之间相互作用后所形成的一种状态。货币均衡的实现具有一定的相对性。货币均衡并不要求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完全相等。
    经济体系中到底需要多少货币,取决于有多少商品和劳务需要货币流通去实现,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不过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货币均衡表现为待交易的商品和劳务能够迅速转换为货币,流通中的货币也能够迅速转换为商品和劳务。货币均衡的两个基本标志就是商品市场上的物价稳定和金融市场上的利率稳定。利率稳定是货币供求平衡的直接反映。而物价稳定可反映出商品市场上商品与劳务呢功能迅速转换为货币,因而也是货币均衡的标志。若物价上涨,说明流通中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货币供给偏多。反之,说明货币供给偏少。
    55.长期国际资本流动与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区别。
    答:长期资本流动是指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资本的跨国流动;短期资本流动是指期限为一年或一年以下的资本的跨国流动。两者的区别主要有(1)投资目的不同,长期资本投资是为了达到获利和控制的目的进行投资的;短期资本投资是为了资金安全、保值、获利
    以及经营业务的需要进行投资的。(2)投资的期限与稳定性不同。长期资本投资期限较长,一般比较稳定;短期资本投资期限较短,具有稳定性。(3)对一国货币供应量影响不同。长期资本投资一般不影响一国的货币供应量;短期资本流动可以迅速直接影响到一国的货币供应量。(4)读汇率、利率影响不同。长期资本流动一般不影响汇率、利率;短期资本流动对汇率、利率有重要影响。
    56.金融全球化对一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答:金融全球化回削弱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这是金融全球化的消极作用。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一国经济金融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使国家制定的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在执行中出现有效性降低的情况。例如,当一国国内为抑制通货膨胀而采取紧缩货币政策,使国内金融市场利率提高时,国内的银行和企业可以方便地从国际货币市场获得低成本的资金,这就会削弱金融当局对货币总量、利率等指标进行控制的有效性,同时,国际游资也会因一国利率提高而大量涌进该国,从而使该国紧缩通货的效力受到削弱。
    57.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
    答: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各国实行的货币制度,这种货币制度有三个特点:一是现实经济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主要由现金和银行存款构成。现金体现着中央银行对持有者的负债,银行存款体现着存款货币银行对存款人的负债,这些货币无不体现着信用关系。二是现实中的货币都是通过金融机构的业务投入到流通中去的,无论是现金还是存款货币、都是通过金融机构存款的存取、黄金外汇的买卖、有价证券的买卖、银行贷款的发放等金融业务进入到流通中去的,这与金属货币通过自由铸造进入流通已有本质区别。三是国家对信用货币的管理调控成为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纯粹的信用货币制度下,信用货币都是银行的债务凭证,没有实质价值;而信用货币又都是通过金融机构业务活动进入流通的,不具有自发调节机制。因此,一旦信用货币的现实流通数量与客观必要数量不相一致,就会破坏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对应关系。如果流通中信用货币过多,就会有一部分货币买不到商品,只能通过物价上涨来平衡商品与货币的对应关系,即出现通货膨胀;如果流通中信用货币过少,就会有一部分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出现物价下跌,造成生产流通的萎缩,出现通货紧缩,为了保证货币流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必须由国家对信用货币加以管理和调控,由于中央银行具有“发行的银行”的职能,因此大多数国家都是由中央银行来管理信用货币的发行与流通,运用货币政策来调控信用货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4安徽省农信社考试常见问答题精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