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教师资格证统考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练习题(16)
【单选题】1. 儿童道德发展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提出这一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罗杰斯 B.皮亚杰 C.埃里克森 D.佛洛伊德
2. 对小学生进行减压团体心理辅导时,采用的冥想放松方法主要属于()。
A.行为疗法 B.艺术疗法 C.认知疗法 D.精神分析疗法
3. 按照美国学者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课程属于()。
A.理想的课程 B.正式的课程 C.领悟的课程 D.运作的课程
4. 陶行知曾用松树和牡丹比喻育人: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会被烧死。这一比喻运用到教学上,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直观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启发诱导原则 D.循序渐逬原则
5. 张老师对《匆匆》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将“体会时间的宝贵,并珍惜时间”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该目标属于()
A.知识性目标 B.过程性目标 C.技能性目标 D.情感性目标
【参考答案】
1.【答案】B 考点: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通过对偶故事法,研究得出儿童道德发展是一个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故选B。
2.【答案】D 考点:精神分析疗法。冥想放松方法属于自我暗示的方法之一,它属于精神分析疗法,故选D。
3.【答案】A 考点:课程的分类。美国著名课程专家古德莱德认为课程分五个层次:一是理想的课程,二是正式的课程,三是领悟的课程,四是运作的课程,五是经验的课程,故选A。
4.【答案】B 考点: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陶行知的比喻用在教学中,是指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体现的是因材施教原则,故选B。
5.【答案】D 考点:教学目标。情感性目标是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体会时间的珍贵,并懂得到珍惜时间属于情感性目标,故选D。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