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工资改革 别拿投入当投资
前怕狼后怕虎的涉及3000多万人利益的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再度被提上日程。据说,“财政补贴”的事业单位获得的财政支持将会逐步减少,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将会被最终推向市场,不过在此之前,仍将获得一定的“过渡期”。昨天,公务员“国考”启动,141万考生参加,最热岗位4961比1。按说,这么多人抢着“为人民服务”乃大幸,但坊间舆论不这样看,依然看跌大于看涨。
其实,按照我国“打造服务型政府”的理念,行政单位也好,事业单位也罢,大多有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只不过很多领域,既存在着行政部门统管,也少不了事业单位分忧,“改革”必然弄疼一大部分人的神经。尤其,事业单位涉及领域宽泛,人员构成复杂,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编制到安置从工资到福利,事业单位改革,不仅仅是阳关大道的“冠冕”博弈,更多的是犄角旮旯的“面子”博弈。其间利益纠结,远不是一句“推向市场”一了百了的,关键在,既得利益者的“底线”,尚能碰否?
大家都是提供公共服务的,广义上来讲,所有的行政服务都不该收取费用,哪怕是工本费。因为纳税人购买的服务早已包括了一切,还是“预付款”。同样的,事业单位也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买卖。尽管一个是全额财政投入,一个是部分财政投入――不足部分可以营业收入解决,但并不是说:事业单位可以把自己放在一个生意人的位置,政府财政可以把自己放在一个投资人的位置。一旦搞成这样,医改、教改等一系列所谓“改革”就是前车之鉴:所谓事无巨细,统统推向市场。好处是,财政投入在减少,国家就可以不必大把花银子了,可是最后民众得到的是什么呢?看病、上学越来越贵。
这难道就是我们需要的医改、教改吗?显然不是。现在我们不少事业单位和医院、学校差不多,他们承担着公共服务,却又得不到必须的财政投入。如果政府部门只知道减少投入,甚至把他们全都推向市场,那他们只能是转移成本压力,用高收费来平衡,如此,民生必将举步维艰,比如水电煤气热,近年来价格涨得厉害,民众已不堪忍受。我们总是在吹嘘天文数字般的财政收入,但如果这些钱只投放在吃了吐般的基建项目,显然对拉动内需没有多少好处,老百姓依旧在低福利背景下战战兢兢过活。
我们总在说打造福利社会,但福利的表现形式可以有很多种。有的是直接的减税,或者加强养老、医疗等保险项目,还有的是宏观投入,比如说科学研究。我们不能保证每个科研成果都能马上转化货币、都能“有用”。但这些理论项目是科技进步的基石。举例子来说,从驽到连珠床弩,是技术进步,而从驽到机关枪则是科学进步。没有基础理论的支撑,我们始终游走在“原始社会”。如果我们仅仅看到应用,却看不到科学对未来的影响,只把课题基金看为风险投资,那我们必将为自己的短视埋单。
这些事业单位的存在价值,难道一句“市场化”就了结?再看公务员“国考”热,今年虽略有降温,但仍被称为“天下第一考”。其根本原因就是:考生对公务员的印象还是“管理”大于“服务”,“旱涝保收”大于“行政风险”。可见,事业单位确实是需要改革,尤其舆论还认为这是行政改革的前奏,所以决不能用“市场化”简单描述,更不应把关注点放在区区工资分配上。我想,首先应该改变的是职位想象与人员配置。只有把冗余的岗位与人员毫不留情的剔下来,把“三公消费”降下来,才能让财政投入适得其所。
同时,事业单位改革还应当放在全社会,放在全局中考虑。一句话,别把财政投入弄成风投,公共服务的重点不在赚钱,而在民生,别为了工资丢了公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