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招聘网 发表于 2018-9-29 20:35:38

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教案模板:种树“种到”联合国

小编为广大考生整理了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教案模板:种树“种到”联合国相关内容,适用于参加中学教师资格国考面试的考生,请学员们根据资料规划复习时间!更多教师资格考试内容持续更新中,请考生及时关注文都教师考试网(jiaoshi.wendu.com)。
    教学目标:一、掌握自读提示里的词语。
    二、领会本文中“小人物”表现出的“大主题”
    三、学习本文语言通俗、活泼、散发出泥土气息的特点。
    重点难点:目标二。
    教学过程:(引入: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篇通讯:种树“种到”联合国。书写标题及体裁。请同学们翻到第五课,昨天老师已经布置了课前预习,我们来复习一遍。)
    一、检查预习,完成目标一:(点名抽查)(出示小黑板或投影)
    (一)注音
    惊诧( ) 迁徙( ) 叠( )映 湍( )急 滋( )养
    枸( )杞( ) 部署( ) 坚持不懈( )
    (二)巩固注音--选择注音全正确的一项并订正错误
    A、寂(q i )静 旷(kuang)野 叮嘱(zhu ) ( ji )
    B、枸杞(gou qi ) 辗(zhan)房 签署(shu ) ( nian )
    C、惊诧(cha ) 滋(zi )长 湍(tuan)急 ( R )
    D、迁徙(xi) 机械(jie ) 目睹(du ) ( xie )
    (三)二分钟记忆,再点名抽查生词解释:
    惊诧: 迁徙:
    陆续: 坚持不懈:
    叠映: 绵延悠长:
    湍急: 滋养:
    (四)小结并过渡:大家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本文的生字生词;现在我们来学习并掌握课文的内容。
    二、导入:有哪位同学知道“荒漠”是什么样子的?学生描述之后再播放图像资料或传阅图片来加深印象。接着介绍我国荒漠化状况及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概况。并介绍防治荒漠化的手段及意义。再转入课文: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通讯,就是报道一位中国普通女性因种树治沙而受到联合国的邀请,参加联合国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八次政府间谈判会议的事迹。
    三、课文讲解,完成目标二。
    (一)、通读全文,完成下列问题:这篇通讯报道的时间顺序较复杂,所以将时间顺序重新理顺来设计问题,便于初二的学生较快地熟悉课文内容。
    1、这位中国女性是谁?
    2、说说她的名字的来历?
    3、她是哪里人?她的家乡过去是怎样的?如今又怎样?课文举了哪个村子的哪户人家为例来说明?
    4、这一切变化是谁带领、扶持的?植树造林、治理荒漠有什么意义?说说树林召乡人对种树的意义有什么新的认识?

sydwsix 发表于 2018-9-29 21:30:40


    5、树林召乡的治沙工作及成就在什么时候得到了联合国官员的赞叹?什么时候又被拍成专题片?
    王果香什么时候受到邀请参加联合国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八次政府间谈判会议的?
    6、 请划出王果香在会议上对这几年在树林召乡治沙成就的概括的句子?她的成就在联合国引起什么反响?
    7、如何理解课文标题“种树‘种到’联合国”中的“种到”?
    (二)、学生自由讨论,老师点名提问并归纳明确:
    1、王果香--内蒙古达拉特旗治沙协会会长、树林召乡副乡长。
    2、她的名字是她爷爷取的,叫王果香,寄托着祖辈的希望。她的哥哥叫果绿,姐姐叫果梨。都寄托着这个愿望。
    3、内蒙古达拉特旗树林召乡人。地处库布齐沙漠边缘。过去那里沙化严重,人们生活贫困。如今树林召乡上至老人,下至儿童,对种树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认识了过去,看到了未来。树林召乡张铁营子村的赵金马家开发沙地,种起果树,搞林粮套种,如今年收入5万元。张铁营子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果树村。
    4、王果香。通过植树造林来治理荒漠,改善生态环境,从而脱贫致富,改变命运。认识到要生存就必须改造自然环境,植树使警醒的人们认识了过去,看到了未来,最终变为一种一种全民性的自觉行动。
    点评:要改造生态环境,靠一两个人的力量是做不到的,必须要全民自觉行动。树林召乡人的新认识就是树林召乡的希望,就是树林召乡的未来。
    5、1995 年9月。1995年10月。1996年1月17日。
    6、经几年的努力----搬了回来。令在坐不同国籍和肤色的代表震惊,为她的精神深表敬佩。
    7、“种到”加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可理解成“得到”或“来到”。文题的含义是:王果香带领乡亲们种树治沙的经验和成果得到了联合国有关部门、领导 的赞赏和认可。“种到”一词,使文题耐人寻味,设下悬念,激起读者的兴趣,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小人物”的平凡工作也能造就成辉煌的业绩这一大主题。
    (三)、小结:归纳中心
    本通讯通过报道小人物王果香种树“种到”联合国的事迹,表现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大主题:在沙漠化日益严重的今天,植树造林,迫在眉睫,谁在这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谁将得到全世界的赞扬,永载史册。
    我们要向王果香学习,把植树造林看成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业,提高认识,自学行动,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
    说明植树造林,治理荒漠,改造生态,是关系人类命运的大问题,必须把这种认识变成全民性的自觉行动。
    (四)、完成目标三。
    下面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体会本文语言通俗、活泼、散发出泥土气息的特点。试举例说明。
    “别看是喜事,姐妹们还不无担忧,叮嘱道:‘日内瓦那么远,可别走丢了!’”
    分析:这是一句打趣调侃的话,语言活泼、散发着乡村泥土气息,在幽默风趣的话语里体现了乡亲们对王果香的关爱。
    (五)、小结:
    本文语言很有特点,十分口语化。它用的是老百姓的口头语,生动、活泼、形象,散发着泥土气息。
    四、总结本文中主题及语言特色。让学生表述。
    五、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巩固所学内容。
    2、给王果香写一封信,谈谈你对保护生态的看法。
    课程推荐:

       
        名称
        购买
       
       
       


        点击购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教案模板:种树“种到”联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