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招聘网 发表于 2018-9-29 20:24:16

2016小学教育教学知识高频考点:2.4小学德育(二)

2016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间临近,文都教师考试网小编为考生们整理了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六、小学德育的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1.基本含义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贯彻要求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
    1.基本含义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2.贯彻要求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困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基本含义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2.贯彻要求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四)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1.基本含义
    这一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2.贳彻要求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
    (3)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五)因材施教原则
    1.基本含义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的发展。
    2.贯彻要求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六)知行统一原则
    1.基本含义
    这一原则是指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贯彻要求
    (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七)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含义
    这一原则是指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2.贯彻要求
    (1)坚持正面教育原则;
    (2)坚持摆事实、阱道理,以理服人;
    (3)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八)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1.基本含义
    这一原则是指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2.贯彻要求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七、小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小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各科教学;2.课外、校外活动;3.劳动;4.少先队活动;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6.班主任工作。
    (二)小学德育的方法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方式。
    1.说服教育法
    这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说服教育的方式主要有语言说服和事实说服。语言说服法是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向学生讲述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的方法。主要包括讲解、报告、谈话、讨论、指导阅读等方式。
    运用语言说服法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注意说服的时机,有针对性;二是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三是要做好引导总结。
    事实说服法是组织学生接触社会实际,用各种生动具体的事实来说服学生,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形成正确的认识的方法。主要包括参观、访问、调查等形式。
    运用事实说服法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明确目的、制定计划;二是做好充分准备;三是加强指导;四是做好总结工作。
    2.榜样示范法
    这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用来示范的榜样主要有家长和教师、同学、英雄人物、革命、历史伟人和文艺形象等。
    运用榜样示范法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选好学习的榜样。选好榜样是学习榜样的前提。我们应根据时代需要和学生实际出发,指导他们选择好学习的榜样,获得明确前进的方向与巨大动力。
    (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要使榜样能对学生产生力量,推动他们前进,就需要学生了解榜样。榜样人格具体、生动、形象,对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易于为学生所领会和模仿。
    (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引导学生向榜样人物学习,决不能仅仅停留在故事情节的介绍上或学生一时的情感冲动上。要及时地把学生的情感、冲动引导到行动上来,把敬慕之情转化为道德行动和习惯,逐步巩固、加深这种情感。
    3.陶冶教育法
    陶冶教育法又称情感陶冶法,它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陶冶教育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运用情感陶冶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创设良好的情境。包括美观、朴实、整洁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尊师爱生、民主而有纪律的班风和校风。
    (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通过创设情境陶冶学生,不仅与教师对学生的说服教育不矛盾,而且为了更有效地发挥情境的陶冶作用,则不能只让创设的情境自发的影响学生,还需要教师配合以启发、说服。
    (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良好的情境不是固有的自然存在的,需要人为地创设。但这决不能只靠教师去做,应当组织学生为自己创设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的情境。
    4.指导实践法
    指导实践法是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际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练和考验,以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其主要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优良行为,养好良好的品德习惯,增强品德意志,从而培养品德践行能力。实践锻炼法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
    运用实践锻炼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坚持严格要求。有效地锻炼有赖于严格要求,进行任何一种锻炼,如不严格遵守一定的规范和要求,不可能使学生得到锻炼和提高。
    (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只有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内心感到锻炼是必要的,有益的,有价值的,他们才能获得最大的锻炼效果。
    (3)注意检查和坚持。良好的习惯与品德的形成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锻炼过程。所以对学生的锻炼,要强调自觉但又不能放松对他们的督促、检查、还要引导他们长期坚持下去。
    5.品德评价法
    品德评价法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的一种方法。品德评价 法通常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等方式。奖励有赞许、表扬、奖赏。惩罚有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和开除学籍等。评比有单项评比,如卫生、纪律评比;也 有总结性全面的评比,如评选三好生、先进班集体等。操行评定时一定时期内对学生思想品德所作的比较全面的评价,一般一个学期进行一次。
    运用品德评价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正确的态度;二是要公正合理,实事求是,坚持标准;三是要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四是把奖惩和教育结合起来,坚持育人为目的,不为了奖惩而奖惩。
    6.品德修养指导法
    这种方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品德修养是建立在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能力发展基础上的人的自觉 能动性的表现。这种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其自我意识及其自我修养能力的提高,调动他们自觉主动地接受教育,增强他们抵制不良思想道德影响的免 疫能力,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以及学校德育目标、内容的实现。品德修养指导法对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自制力提出较高要求,适合高年级学生使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6小学教育教学知识高频考点:2.4小学德育(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