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2017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于3月11日下午举行,文都教师考试网将在考后整理发布真题及答案,方便广大考生估分,对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哪一种活动重点不是发展幼儿的精细动作能力?( )
A.扣纽扣 B.使用剪刀
C.双手接球 D.系鞋带
2.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同卵双胞胎的智商测试分数很接近,这说明( )
A.遗传和后天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是平行的
B.后天环境对智商的影响较大
C.遗传对智商的影响较大
D.遗传和后天环境对智商的影响相对
3.午餐时餐盘不小心掉到地上,看到这一幕的亮亮对老师说:“盘子受伤了,它难过的哭了。”这说明亮亮的思维特点是( )
A.自我中心 B.泛灵论
C.不可逆 D.不守恒
4.初入幼儿园的幼儿常常有哭闹、不安等不愉快的情绪,说明这些幼儿表现出了( )
A.回避型状态 B.抗拒性格
C.分离焦虑 D.粘液质气质
5.桌面上一边摆了三块积木,另一边摆了四块积木,教师问:“一共有几块积木?”。从幼儿的下列表现来看,数学能力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
A.把前三块积木和后四块积木放在一起,然后一个一个点数
B.看了一眼三块积木,说出“3”,暂停一下,接着数“4,5,6,7”
C.左手伸出三根手指,右手伸出四根手指,暂停一下,说出7块
D.幼儿先看了3块积木,后看了4块积木,暂停一下,说出7块
6.对幼儿学习品质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活动过程中的态度和行为倾向 B.活动过程中的学习速度
C.活动过程中的知识积累 D.活动过程中的道德品质
7.幼儿园环境创设中,使用易于识别的生活行为规则标识图。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
A.美化环境 B.便于幼儿看图说话
C.便于幼儿认识各种符号 D.便于幼儿习得生活技能和行为准则
8.教师引导幼儿擤鼻涕的正确方法是( )
A.把鼻涕吸进鼻腔
B.先捂一侧鼻孔,再轻擤另一侧
C.同时捏住鼻翼两侧擤
D.用手背擦鼻涕
9下列体现幼儿平衡能力发展的活动是( )
A.跳远 B.跑步
C.投掷 D.踩高跷
10.对杜威“教育即生长”的正确理解是( )
A.教育以儿童的本能和能力为依据
B.儿童的生长以教育目标为依据
C.教育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基础
D.教育应促进儿童的身体发育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1.简述教师观察幼儿行为的意义。
12.作为幼儿教师,如何在保教活动中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三.论述题(本大题1小题,20分)
13.论述如何在一日生活中实现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4.莉莉和小娟玩游戏,她们想让5娃娃睡觉,但是没有小床,于是他们找到木板做小床,莉莉说:“床不够。”小娟挑出2个留着长头发的娃娃说:“他们长大了,天黑了,要睡午觉了。”莉莉说:“好的。”然后将3个需要睡觉的娃娃中最大的一个放在中等大小的盒子里。小娟试图把中等大小的娃娃放在最小的盒子里,但放不进去,于是莉莉说:“换一换。”然后将最小的娃娃放在了最小的盒子里,中等大的娃娃放在中等大的盒子里,最大的娃娃放在最大的盒子里。小娟说:“娃娃们,好好睡觉吧。”
(1)从学习与发展的角度,分析上述案例中莉莉和小娟的行为。(10分)
(2)这次游戏后,教师应当如何支持莉莉和小娟的学习与发展。(10分)
15.教师为了帮助大班幼儿了解春天的季节特征,同时在其中渗透数学教育,专门只做了一套“春天”的拼图(如图1),拼图底板是若干道10以内计算题,每一小块图形的正面是春天景色的一部分,背面是计算题的得数(如图2),教师希望幼儿根据计算题与得数的匹配找到拼图的相应位置。然而,材料投放后,教师却发现许多幼儿不用做计算题就能轻松完成拼图,也未对图片中的季节特征产生观察与探究的兴趣。问题:
(1)请从幼儿获得科学经验的角度,分析这一拼图材料的投放对达成教学目标是否适宜?为什么?
(2)该材料在设计上存在什么问题?请提出改进建议。
五.活动设计题(本大题1小题,30分)
请根据下列素材,设计一个大班的能涉及多个领域的系列活动。要求写出3个活动的名称、目标、准备以及主要的活动环节。
大班教室里收集了纸板箱,鞋盒,牙膏盒,药品盒等数量众多的盒子,这些大大小小的盒子吸引了幼儿,教师发现很多幼儿利用盒子自发产生了很多活动,涉及各个领域,于是,决定围绕纸箱、纸盒涉及出系列活动、推进幼儿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双手接球更多培养的是幼儿大肌肉动作,完成《指南》中“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的目标。
2.【答案】C.遗传提供发展人类心理的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题干中的双胞胎虽然生活的环境不一样,但是智商测试分数很接近,说明遗传对智商的影响较大。
3.【答案】B.自我中心性指的是幼儿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去解释认识世界,很难从别人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主要表现在:不可逆性、拟人性和经验性。其中,拟人性又称泛灵论,指幼儿往往把动物或一些物体当做人,他们把自己的经验和思想感情强加到小动物和小玩具身上,题干体现的是泛灵论。
4.【答案】C.分离焦虑是孩子离开母亲时出现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最亲近的人从视线中消失了,孩子一下子就会不安起来,会用喊叫、哭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焦虑,呼唤亲人的出现,与题干表述相同。
5.【答案】D.幼儿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从感知动作开始,幼儿计数,不但要用眼睛看,而且还要动手去数,ABC选项中都体现了幼儿动手数数的过程。只有D选项进入到了数的概念,拜托感知直接进行口头计算了,故D选项正确。
6.【答案】A.《指南》中要求我们要注重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须的宝贵品质,因此A选项正确。
7.【答案】D.抓题干中的关键词“规则”即可得到答案。
8.【答案】B.擤鼻涕时应让幼儿上身稍微前倾,先用手指压住幼儿的一侧鼻翼,让幼儿稍稍用力向外擤出对侧鼻翼的鼻涕;在用同样的方法擤出另一侧鼻腔内的分泌物,故B正确。
9.【答案】B.踩高跷能够发展幼儿的平衡能力。
10.【答案】A.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其本意并不是要把教育和生长混为一谈,实际上是揭示了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杜威认为,当时的学校无视儿童的天性,他提出“教育即生长”的根本目的在于,将儿童共被动的、压抑的状态中解放除开。生长论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
二、简答题
11.【答案】观察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可以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最基本方法,因为幼小儿童的心理活动有突出的外显性,通过观察其外部行为,可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同时,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可以比较真实地得到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资料。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当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而了解幼儿的兴趣、发展水平需要教师细致、耐心的观察。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指出平时观察所获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幼儿行为表现和所积累的各种作品等是倨傲与评价的重要依据。因此,观察对教师了解幼儿、尊重幼儿、促进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2.【答案】(1)营造温暖、放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以积极、愉快的情绪影响幼儿。以欣赏的态度对待幼儿。注意发现幼儿的优点,接纳他们的个体差异,不简单与同伴做横向比较;保护幼儿自尊心,幼儿做错事时要冷静处理,不厉声斥责,更不能打骂。
(2)帮助幼儿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
教师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情绪,为幼儿做出榜样。如生气时颁布乱发脾气,不迁怒于人;教师和幼儿一起谈论自己高兴或生气的事,鼓励幼儿与人分享自己的情绪;允许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如幼儿发脾气时不硬性压制,等其平静后告诉他什么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发现幼儿不高兴时,主动询问情况,帮助他们化解消极情绪。
(3)尊重幼儿、让幼儿主动发展
尊重幼儿的人格、需要、兴趣。教师遇事要和幼儿商量,把幼儿当做活动的主人,允许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4)建立团结友爱的班集体,充分利用幼儿集体的教育力量
(5)加强教师自身修养,以身示范
三、论述题
13.【答案】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职中,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如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经常和他一起游戏和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与成人交往的快乐,建立亲密的亲自关系和关心幼儿,经常和他一起游戏或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与成人交往的快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体会交往的乐趣。鼓励幼儿参加小朋友的游戏,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感受有朋友一起玩的快乐。对幼儿与别人分享玩具、图书等行为给予肯定,让他对自己的表现感到高兴和满足。
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活动;多为幼儿提供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活动,让幼儿在具体活动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学习分工合作。
结合具体情境,指导幼儿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如:当幼儿不知怎样加入同伴游戏,或提出请求不被接受时,建议他拿出玩具邀请大家一起玩,或者扮成某个角色加入同伴的游戏;当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指导他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冲突。利用相关的图书、故事,结合幼儿的交往经验,和他讨论什么样的行为受大家欢迎,想要得到别人的接纳应该怎么做。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习理解别人。引导幼儿尊重、关心长辈和身边的人,尊重他人劳动及成果。
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四、材料分析题
14.【答案】(1)材料中,幼儿反复尝试,在不断的尝试错误后终于将娃娃们安置好,说明幼儿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直觉行动思维是在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行为中进行的思维,具有直观性和行动性,缺乏行动的计划性和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注意遵循幼儿思维发展的规律,并多为幼儿提供操作和活动的机会,发展幼儿的思维。
(2)教师要理解现阶段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并多为幼儿提供操作和活动的机会,发展幼儿的思维。
15.【答案】
(1)不适宜
首先,大班幼儿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因此,让幼儿进行1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时,需要为幼儿提供可以进行操作的游戏材料,借助直观探索来感受数学的运算,而不能只是抽象的加减运算,这一学习方式不适合幼儿。
其次,《纲要》对于科学领域中数学教育的总目标要求: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题干中的游戏材料不具有操作性和趣味性,因此,对于达成教学目标来说不可取。
(2)1、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
①不具有操作性。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形象的材料、能让幼儿去操作、去探索的材料才能激起幼儿的探索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
②不具有整体性。“春天”这一主题,是幼儿生活中能直观感知到的词汇,幼儿的生活中有大量的事物来体现春天,而题干中教师所呈现的材料只是关于“春天的景致”,这表明围绕着课程主题给幼儿呈现的材料是局限的、不完整的。
③材料之间的衔接不足。教师围绕“春天”的主题组织活动,希望通过一个活动,幼儿既能了解到春天的季节特征,同时还能渗透数学教育。符合《纲要》中“五大领域的内容彼此之间需要融合、相互促进要求”的要求。但春天的拼图中一部分是春天景色,一部分是计算题,两者之间并没有直观联系,造成两个活动彼此衔接不足。
2、改进建议:
①鉴于大班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方式,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适合幼儿探索、操作的材料。
②围绕生活内容时,教师需要考虑幼儿的生活,从幼儿的生活出发、兴趣出发,为幼儿提供完整的材料。
③主题活动在提供材料时,需要兼顾不同类型的活动,需要考虑活动之间的衔接语配合。
五、活动设计题
活动一: 大班数学活动: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宝宝
【活动目标】
1、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并了解它们的主要特征。
2、能够指出生活中哪些物体是正方体,哪些物体是长方体。
3、喜欢几何形体图形,对数学探索活动感兴趣。
【活动准备】
1、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纸盒、纸箱若干。
2、幼儿对于正方向、长方形有一定的了解。
【活动过程】
1、情境创设,引出活动主题。
教师向幼儿展示长方形、正方向宝宝,引导幼儿回忆它们各自由哪些特点,在呈现与他们相似,但又不同的正方体和长方体宝宝,请幼儿思考它们是谁?
2、展示模型,动手探索。
教师向幼儿展示纸盒和纸箱,请幼儿动手摸一摸,看一看,然后说一说它们是什么形状,并请幼儿说一说自己判断的标准是什么。
3、总结梳理,正方体、长方体的特征
教师与幼儿一起比较、总结长方体宝宝和正方体宝宝的特征:按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六个面,它的每一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正方体也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用正方形和正方体的每个面重叠比较)它的六个面一样大。
4、游戏巩固,问题拓展
教师把幼儿分成两个小组,分别向他们呈现生活中常见的版纸箱、鞋盒、牙膏盒以及药品盒等,请幼儿相互配合,把他们放回到对应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大框里。看哪组小朋友找的又快又准。之后,教师引导幼儿说出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
【活动延伸】请幼儿去美工区制作正方体和长方体。
活动二: 中班健康活动:运纸盒
【活动目标】
1、知道废旧纸盒可以拿来做游戏,更好的利用。
2、探索纸盒的多种玩法,练习爬、钻、跳等动作。
3、感受纸盒游戏的乐趣,体验互助合作的喜悦。
【活动准备】纸盒若干、平整的场地、拱形门、绳子、泡沫垫
【活动过程】
一、律动热身,趣味导入。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伴随音乐做律动:请出你的小头点一点,请出你的小手拍一拍, 请出你的小腰弯一弯,请出你的小腿蹲一蹲,请出你的小脚跳一跳,请出你的小手放放好。
二、创设故事情境,讨论猜想盒子游戏的玩法。
教师向幼儿讲述故事:森林里的小动物遗失了很多鞋子,需要小朋友们为动物宝宝送回去。但小动物的家在树林里,要想帮小动物的忙有很多的困难,我们要钻过山洞(拱形门),跳过小河(绳子),爬过草地(泡沫垫)才能到小蜈蚣的家。请幼儿思考讨论如何顺利克服这些困难。
三、初步尝试游戏,不断探索。
教师提问,引导幼儿探索游戏玩法,了解游戏规则。 遇到山洞时,怎么过去?(示范提要求不能把山洞碰倒。) 遇到小河时,怎么过去?怎么跳呢?(要求要跳过去, 不能掉到小河里。) (幼儿跳的方式,可以是分开腿跳,也可以是双腿一起跳) 遇到草地时,怎么过去?告诉孩子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人 就不能帮小动物把鞋子运回家。并请幼儿来做携带大小不同的盒子进行尝试。
四、游戏比赛,谁是动物的好朋友。
教师把幼儿分成两个小组,并请幼儿思考在每个环节放一个幼儿进行游戏尝试,看哪一组小朋友按照游戏规则,又快有好的完成送鞋子的任务。他们就是动物的好朋友。
【活动延伸】幼儿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玩运纸盒的游戏。
活动三: 大班美术活动教案:纸盒、纸箱造型
【活动目标】
1、知道即便是废旧物品,通过适当的改造也是可以变出漂亮的造型。
2、愿意根据纸盒、纸箱的外形进行想象,大胆使用切割、连接、刷色等方法进行制作活动。
3、体验动手改变纸盒的乐趣,愿意与同伴一同进行美术的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1、各种大小不同的纸盒、纸箱,切割、刷色的工具(小刀、刷子等),辅助材料(铅丝、绳子、挂历纸等),各种颜料,积木,剪刀,一级糨糊,锥子,胶带等。
2、各种图片(建筑物,桥梁,大型玩具,家俱,交通工具等)
【活动过程】
1、图片导入,引出活动。
教师向幼儿展示纸盒的图片,请幼儿思考这些废旧的纸盒可以用来做什么?然后请幼儿自由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在图片中选一个喜欢的内容,并一起商量要制作的东西。
2、教师与幼儿讨论制作的方法。
教师:这些物品怎么做呢?要用哪些材料?如果需要两个纸箱,怎么连接?怎么样让你们制作的物品更加美观一点?
3、教师幼儿讨论合作的方法。
教师:我们应该怎么分工?(先讨论并确定做哪些物品,每个人负责做什么。)如果在合作的时候遇到矛盾怎么办?
4、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幼儿与同伴友好合作、协商。教师鼓励幼儿大胆使用辅助材料和工具。并请幼儿注意作品的整体美观。
5、幼儿互相欣赏作品,交流感受。
教师请幼儿已小组为单位讲述自己的创造意图,并进行适当的自评。在互相欣赏、交流中不断提升美术活动的动手乐趣。
【活动延伸】请幼儿把自己的作品放到美工区做展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