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吉林省事业单位招聘(教师岗)模拟卷参考答案
2016年吉林省事业单位招聘(教师岗)模拟卷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解析: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等观点。
2.【答案】B。解析: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3.【答案】A。解析:劳动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我国学者认可劳动起源学说。
4.【答案】A。解析: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指身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时,可通过其它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之间。盲人一般听觉灵敏,这是因为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
5.【答案】A。解析:经济、政治、文化与教育之间的关系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6.【答案】B。解析: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7.【答案】D。解析:新课程课堂教学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8.【答案】A。解析:相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重建立基准(通常均以该群体的平均水平作为这一基准),然后把该群体中的各个对象逐一与基准进行比较,以判断该群体中每一成员的相对优势。“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体现的是一种相对评价。
9. 【答案】D。解析:“四书”为《孟子》《中庸》《大学》《论语》。
10.【答案】C。解析:题干描述所反映的是遗传决定论。
11.【答案】A。解析: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12.【答案】B。解析: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题干中老师让学生各抒己见,就该做哪种类型的人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属于讨论法。
13.【答案】B。解析: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不同发展阶段之间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上一阶段的发展水平影响下一阶段发展方向的选择。题干中的“幼儿园小学化”违背了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14.【答案】B。解析:教师必须做到“说普通话,写规范字”,这是因为教师劳动具有表率作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15.【答案】D。解析:教师的威信包括威望和信誉两部分。教师通过自身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水平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使人心悦诚服的力量或敬畏的影响力才算是教师的威信。教师要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要注意以下方面:(1)要有良好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品德修养(2)要对学生严格要求(3)要拥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学技能。提升教师威信的决定性因素是是教师自身素养。
16.【答案】A。解析: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开展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17.【答案】B。解析: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18.【答案】A。解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9.【答案】A。解析: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为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齐桓公。
20.【答案】A。解析: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21.【答案】D。解析:根据课程的任务,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22.【答案】A。解析:“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出自陶行知。
23.【答案】A。解析: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使其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题干中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意思是“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炼,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体现了实际锻炼法的内涵。
24.【答案】B。解析:学校的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按活动的人数和规模可分为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三类。
25.【答案】B。解析:癸卯学制又称《奏定学堂章程》,该学制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以洋务派思想为指导的,是中国第一个颁布并实行的现代学制。
26.【答案】D。解析: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来的,其理论的核心是将传统的监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管理方式,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目的是更好地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
27.【答案】C。解析:把计划付诸行动是行动研究的核心步骤。
28.【答案】A。解析: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就是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感受性可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就是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在感觉上,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感觉阈限是指能够引起人的感觉的刺激范围。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就是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也叫差别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是将一个刺激与另一个刺激区别开来的最小差别量。
29.【答案】D。解析:为了保护暗适应,在明亮灯光下最好戴红色墨镜。
30.【答案】B。解析: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31.【答案】D。解析:“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说明知觉具有理解性。
32.【答案】C。解析: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对象上。题干中教师可以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反应,这是利用了注意的分配。
33.【答案】C。解析:趋避冲突又称为接近—回避型冲突,指某一事物对个体具有利与弊的双重意义时,会使人产生二种动机态度: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则恶而远之。题干所反映的是趋避冲突。
34.【答案】B。解析:胆汁质的人反应速度快,具有较高的反应性与主动性。这类人情感和行为动作产生得迅速而且强烈,有极明显的外部表现。直率热情,脾气急躁,易冲动是胆汁质的气质类型特点。
35.【答案】C。解析:晕轮效应是指在对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了清晰、鲜明的印象后,掩盖了其余品质、特征的知觉。
36.【答案】B。解析:学习的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包括元认知计划、元认知监控和元认知调节。
37.【答案】B。解析: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了“四边形”的知识以后再学习“菱形”,这种学习属于下位学习。
38.【答案】D。解析: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39.【答案】A。解析:通过集体讨论,激发个体思考从而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这种思维训练的方法称为头脑风暴法。
40.【答案】D。解析:根据是迁移的性质可以把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叫正迁移,就是使两种学习之间相互促进。一种学习对另—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叫负迁移,也就是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题干中起到了干扰作用属于负迁移。
41.【答案】A。解析: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42.【答案】C。解析: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班杜拉提出来的。
43.【答案】D。解析: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构的兴趣。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连的。
44.【答案】A。解析: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期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比喻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不同,对他们施加的方法不同,学生受到的影响也不一样。
45.【答案】D。解析:原型启发意指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产生新的设想和创意。功能固着是指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而不加以其他功能。迁移效应是指在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即已有知识和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即通常所说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问题表征,知识在头脑中的存在形式,不是单纯的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应。根据题干表述D相符合。
46.【答案】D。解析:当儿童能够认识到一个完整的苹果被切成4小块后的质量并没有改变时,儿童的思想已经具备了守恒性。
47.【答案】D。解析: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处于12到18岁,这一阶段发展的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所谓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就是个体尝试把自己有关的各个方面统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觉得协调一致的整体。这些层面包括自己的身体相貌、自己以往的状况、自己的现状、环境与条件的限制以及对自己未来的展望等。个体综合这些侧面,判断“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48.【答案】D。解析:属于学习现象的是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行为,这属于模仿学习。
49.【答案】B。解析:学习活动总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这种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属于学习迁移。
50.【答案】C。解析: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它用来指导学习者进行思维等心理操作过程的知识。阅读技能属于心智技能。
51.【答案】C。解析: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中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主要表现为好奇心、求知欲、质疑感和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等。题干中解数学题属于理智感。
52.【答案】A。解析: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词的描述或图像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根据有关资料对北极的描绘而想象出北极冰天雪地的风光,这属于再造想象。
53.【答案】A。解析: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他们努力学习获得学业成就,主要是为了实现家长的期待,并得到家长的赞许。
54.【答案】D。解析:桑代克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尝试错误的过程。
55.【答案】C。解析: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第一是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第二是寻求发展。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调适性辅导;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发展性辅导。
56.【答案】D。解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第三部分保障措施中规定: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57.【答案】C。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教科书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标准编写,内容力求精简,精选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经济实用,保证质量。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教科书审查人员,不得参与或者变相参与教科书的编写工作。
58.【答案】C。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民政部门应当根据需要设立救助场所,对流浪乞讨等生活无着未成年人实施救助,承担临时监护责任;公安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护送流浪乞讨或者离家出走的未成年人到救助场所,由救助场所予以救助和妥善照顾,并及时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领回。
59.【答案】D。解析:《教师法》第十四条: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证;已经取得教师资格证的,丧失教师资格。所以《教师资格条例》规定,依照《教师法》第14条规定被撤销教师资格的,不能再重新取得教师资格。
60.【答案】D。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ABCD。解析: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以及个体主观能动性。
2.【答案】ABCD。解析:教师职业劳动特点包括复杂性、长期性、创造性、示范性、效果的隐含性、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3.【答案】BC。解析: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4.【答案】BC。解析:儿童为中心的代表人物是卢梭和杜威,教师中心论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凯洛夫。
5.【答案】BC。
6.【答案】ABD。解析:学生是发展的人涵义包括三个方面:(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具有规律的;(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7.【答案】ABCD。解析:班级授课制主要特征是:学生固定、内容固定、教师固定、时间和场所固定。
8.【答案】ABCD。解析:班级管理的模式包括常规管理、平行管理、目标管理和民主管理。
9.【答案】AB。解析:场独立的人不易受外界干扰,沉思型的人做事思考时间久且错误少。场独立的学生对抽象和理论的东西更感兴趣,较喜欢自然科学。场依存的学生更擅长记忆和学习包含社会性内容的材料,喜欢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
10.【答案】BCD。舞蹈属于徒手型操作技能。
11.【答案】ABCD。
12.【答案】CD。解析:从大脑中提取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包括:再认、回忆、再现。A选项是大脑得到知识的过程。B选项是大脑巩固知识的过程。
13.【答案】AD。解析: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麦克利兰和阿特金森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成就动机水平高的人,倾向于选择难度适中的目标和课题。成就动机水平低的人,倾向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目标和课题。
14.【答案】ABCD。解析:从学习结果来说,加涅将学习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五类。
15.【答案】ABCD。解析: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包括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等。
16.【答案】BCD。解析: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在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在动机过程中,观察者的模仿动机存在三种来源: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17.【答案】ABCD。解析: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映,是以个体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是我们自觉失衡的主观感受,它往往伴随着某种心理变化。因此,不论何种情绪,均需调适;情绪具有适应、动机、组织、信号功能,其中信号功能是指情绪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表情来实现的。
18.【答案】ACD。解析: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1)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能力的高低会影响到知识掌握的深浅、难易和技能水平的高低。(2)能力是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发挥。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1)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技能是对一系列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人在从事某种活动时表现出来的多种心理品质的概括。(2)在一个人身上,知识与技能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它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增多而不断丰富;而能力的发展则有一定的限度。(3)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知识多了,能力不一定就高。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19.【答案】BC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
20.【答案】AB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三条规定:中小学教师资格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教师资格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主管部门认定。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师资格由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或者由其委托的学校认定。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的公民,要求有关部门认定其教师资格的,有关部门应当依照本法规定的条件予以认定。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首次任教时,应当有试用期。
三、判断
1.【答案】×。解析:“素丝说”是关于人性的学说,是战国时期墨翟的教育观点之一。墨翟以素丝和染丝为喻,来说明人性及其在教育下的改变和形成。
2.【答案】×。解析: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赫尔巴特和杜威。
3.【答案】√。解析: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
4.【答案】√。解析:顺序性指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学启示是要循序渐进,教育要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拔苗助长”让学生各方面提前发展,违背了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
5.【答案】√。解析:隐性课程(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是非预期的、计划之外的课程。比如校园文化、教室座位、班级英语角等等都属于隐性课程。
6.【答案】×。解析: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我国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7.【答案】√。
8.【答案】×。解析: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9.【答案】×。解析:负强化是取消厌恶性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惩罚是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发生的过程。
10.【答案】×。解析:一般认为,当过度学习在量上比适度学习多50%时,识记和保持的效果最好。也就是说,过度学习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佳。
11.【答案】×。解析: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12.【答案】√。解析: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都符合三角形的性质,是三角形的变式。
13.【答案】×。解析: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学习的内容在难度、复杂程度上属于同一水平层次,学习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并列的。垂直迁移是指具有较高抽象概括水平的上位经验与具有较低抽象概括水平的下位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学生学习了角之后,再学习锐角、直角、钝角,这种教学利用的迁移是垂直迁移。
14.【答案】√。解析:心理学上,把个体在追求某一目标失败时为了冲淡自己内心的不安,常将目标遍地说“不值得”追求聊以自慰,这一现象称为“酸葡萄效应”,它有利于保持心理平衡和心理健康。
15.【答案】×。解析:非正式群体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
16.【答案】×。解析: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映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17.【答案】×。解析: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因素。
18.【答案】×。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章第七条规定以下教师权利:
(一) 教育教学权: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二) 科学研究权: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三) 指导评价权: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四) 获取报酬权: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五) 民主管理权: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六) 进修培训权: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19.【答案】√。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20.【答案】×。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九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实施特殊教育的学校(班),对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和智力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学校(班)应当具备适应残疾儿童、少年学习、康复、生活特点的场所和设施。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