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考点:认识论
知识框架图一、3个核心
(一)实践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
特点:物质性、直接现实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二)认识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真理
1.真理和谬误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谬误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
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真理和谬误相伴而生,既有原则区别,又相互包含和转化.
2.特点
客观性:不以人意志为转移。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即实践也是客观的
具体性: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
绝对性和相对性:
辩证关系:
(1)两者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互依存,任何真理都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
(2)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
方法论:坚持真理观上的辩证法,必须坚决反对真理观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二、2大规律
(一)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认识的反作用:正确理论指导实践会促进实践;错误理论指导实践会阻碍或破坏实践。
方法论: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二)认识发展律
1、两次飞跃
实践到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认识到实践: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性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
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2)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三、真题练习
1.在真理观上相对主义的错误在于()。
A: 只讲真理的客观性,不讲真理的主观性
B: 只讲真理的相对性,不讲真理的绝对性
C: 只讲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不讲真理与谬误的对立
D: 只讲真理的绝对性,不讲真理的相对性
2.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不竭动力是()。
A: 实践
B: 理论与实际相统一
C: 科学发展
D: 实事求是
3.请指出下列表述错误的观点()。
A: 实践是检验一切认识的真理性的客观标准
B: —般来说,指导实践获得成功的认识是正确的
C: 逻辑证明对实践检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D: 在一定历史阶段上,实践可以检验现存的一切认识的真理性
4.与“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反映的哲学原理相同的是()。
A: 防微杜渐
B: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参考答案:
1.【答案】B。解析:相对主义夸大了真理的相对性,否认了真理的绝对性。相对主义否认了绝对真理,必然同时否认了客观真理,从而把真理变成了主观随意的东西,相对主义抹煞了真理的客观标准,必然混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
2.【答案】A。解析: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科学世界观,与先前一切理论体系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产生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并以指导实践作为最终归宿。可以说,实践孕育了马克思主义,实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永葆青春的不竭动力。
3.【答案】D。解析: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因此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不能完全驳倒或证实现存的一切认识。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一个过程。因此,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对认识的真理性的检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故本题答案选D。
4.【答案】BC。解析:“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的意思是接触了实际后才知道真相,亲自实践后才知道困难,这句话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哲理。A项,“防微杜渐”的意思是当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刚有苗头或征兆时,就加以预防与制止,坚决不让它继续发展,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与题干反映的哲理不同,排除。B、C两项都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与题干反映的哲理相同,当选。D项,“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意思是生于淮河以南的橘树,移植到淮河以北就变为枳树,比喻环境变了,事物的性质也变了。这句话既体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及其具体性、客观性,又体现了外因是事物变化的重要条件,与题干反映的哲理不同,排除。故本题选BC。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