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山西运城事业单位教师岗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真题
文都教资网为大家搜集整理了2016山西运城事业单位教师岗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真题及答案解析。2018教师招聘考试 备考先人一步,考试领先一路,文都教资 助您一步上岗!第一部分客观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1.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是教育的()。
A.神话起源说B.心理起源说
C.生物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
2.第一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的著作是()。
A.《大教学论》B.《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C.《论教育学》D.《普通教育学》
3.学校产生于()。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4.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概念的是()。
A.夸美纽斯B.裴斯泰洛齐
C.杜威D.赫尔巴特
5-《礼记·学记》中记载,“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说明了教育具有()。
A.经济功能B.政治功能
C.文化功能D.科技功能
6.对“狼孩儿”进行的补救教育很难成功,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B.可逆性
C.模仿期D.关键期
7.下列不属于教育目的确立的主要依据的是()。
A.社会关系B.生产力发展水平
C.其他国家经验D.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8.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
9.我国现行的学制是()。
A.单轨学制B.双轨学制
C.分支型学制D.混合型学制’
10.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都是(.)。
A.分科课程B.活动课程
C.校本课程D.选修课程
11.新课程改革的着眼点是()。
A.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B.学生需要
C.学生的全面发展
D.最近发展区
12.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形成的是.()。
A.杜威的五步教学法
B.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
C.孔子提出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
13.下列选项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受教育者的义务的是()。
A.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B.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C.尊敬师长,孝敬父母
D.遵守法律、法规
14.“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
A.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
B.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C.校长、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D.家庭、环境和学生教育三结合
15.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句话反映出的德育原则是()。
A.知行统一原则
B.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C.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D.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
16.“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的原则D.巩固性原则
17.教师在授课前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准备教学进度、计划、内容等的过程是()。
A.备课B.上课
c.作业D.课外辅导
18.下列选项不属于过程性评价的是()。
A.课堂提问B.家庭作业
c.课堂测验D.期末考试
19.“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体现了教师职业的()。
A.复杂性B.创造性
c.长期性D.示范性
20.教师举办一次“走进自然”的活动,学生发现不仅城市有雾霾,农村地区也有雾霾。在这次活动中,学生增强了环保意识,有几位同学要求家长不要用汽车接送他们上学'而是换成公共父遇工具,教师运用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法B.情感陶冶法
C.实践锻炼法D.自我教育法
21.幼儿园老师把小朋,友关进“黑屋子”的行为侵犯了儿童的()。
A.人身自由的权利
B.安全的权利
C.受尊重的权利
D.受教育的权利
22.如果教师的合法权益受到学校侵犯,受理教师申诉的机关是()。
A.当地人民政府
B.当地人民法院
C.当地人民检察院
D.主管学校的教育行政部门
23.下列关于道德发展的途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家庭、社会教育是道德发展韵途径
B.学校德育是道德发展的唯一途径
C.自我教育是道德发展的途径
D.道德发展的途径是多方面的
24.下面发生了学习的情形是()。
A.大猩猩模仿人吃饼干
B.大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
C.小张服兴奋剂后跑步加快了
D.小李进到黑屋子里视力水平提高了
2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纲要(2010-2020年)》提出,未来十年国家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是()。
A.育人为本B.提高质量
C.促进公平D.改革创新
26.学校心理辅导的高级目标是()。
A.学会调适B.寻求发展
C.进行诊断D.进行治疗
27.下列不属于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作用的是()。
A.描述B.监控
C.解释D.预测
28.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
B.注意
A.感觉登记
c.组块D.复述
29.“体会诗意,神游长城”体现的是()。
A.幻想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D.理想
30.医生通过观祭,号脉\昕诊诊断病情运用的思维特性是()。
A.直接性B.间接性
C.广阔性D.创造性
31.人在走迷宫时发生的学习是()。
A.尝试一错误B.顿悟
C.形成条件反射D.模仿
32.有些儿童在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这种认知方式被称为()。
A.冲动型B.沉思型
C.场独立型D.场依存型
33.孩子哭闹着要买玩具,母亲对其不予理睬,这是()。
A.正强化B.负强化
C.惩罚D.消退
34.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是()。
A.学习需要B.学习动机
C.学习迁移D.学习期待
35.画线是阅读时常用的一种()。
A.精加工策略B.复述策略
C.组织策略D.资源管理策略
36.用“钱禁兵馆”来帮助记忆《辛丑条约》内容的记忆术是()。
A.位置记忆法B.编简
C.谐音联想法D.语义联想
37.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
A.图式B.认知地图
C.学科基本结构D.认知结构
38.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
A.有意义的发现学习
B.机械的发展学习
C.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D.机械的接受学习
39.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师的角色是()。
A.知识的灌输者
B.父母的代言人
C.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D.学生生活的照看人
40.某学生对于某门课程的学习毫无兴趣,但是为了第二天的考试能够及格而熬夜学习,此
时这个学生的学习动机是()。
A.内在动机B.正确动机
C.近景的直接动机D.一般动机
41.“举一反三”这个成语中蕴含的学习心理是()。
A.学习动机B.学习策略
C.学习迁移D.学习过程
42.“深入浅出”这个成语主要涉及的迁移类型是()。
A.横向迁移B.纵向迁移
C.顺向迁移D.逆向迁移
43.下列各种学习动机中属于内在动机的是()。
A.获得解答B.获得高分
C.获得老师表扬D.获得成就
44.下列不属于创造性思维的特点的是()。
A.流畅性B.适应性
C.灵活性D.独创性
45.儿童的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从公共秩序,尊重法律权威,
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如若违反,就会感觉内疚和不安,这一道德阶段属于()。
A.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
B.相对功利主义阶段
C.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D.社会契约道德定向阶段
46.社会规范形成的最高阶段是()。
A.依从B.认同
C.内化D.同化
47.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使得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是()。
A.感觉对比B.感觉的相互作用
C.感觉适应D.联觉
48.教师讲课时声音抑扬顿挫,并配以手势,这种方式引起的无意注意是由于()。
A.刺激的强度B.刺激的合理组织
C.刺激的活动变化D.刺激的经验
49.幼儿在家中和学校里看到了大量的桌子,掌握了“桌子的概念”,幼儿对于“桌子”这个概
念的学习方式是()。
A.概念转变B.概念形成
C.概念同化D.概念整合
50.对正常发育的儿童来说,遗传素质对其身心发展起()。
A.决定作用B.前提作用
C.促进作用D.导向作用
二、多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51.教育公平的内涵包括()。
A.反对各种形式的教育特权
B.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C.人人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资源
D.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
52.下列选项属于《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儿童权利保护原则的是()。
A.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B.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C.教育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D.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的原则
53.下列内容属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里确立的改革目标有(
A.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B.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态
C.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倾向
D.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
54.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其基本构成要素包括()。
A.教育者B.受教育者
C.教育环境D.教育影响
55.主张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有()。
A.孟子B.高尔顿
C.华生D.苟子
56.素质教育的内涵包括()。
A.面向全体学生
B.全面发展
C.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D.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57.新课程条件下,教师角色的转变包括哪些方面?()
A.知识传授角色
B.主动变被动角色
C.学生的促进者角色
D.行动研究者角色
58.下面哪些特点属于皮亚杰的形式运算阶段的内容?()。
A.可逆性与补偿性B.客体永久性
C.抽象逻辑思维D.假设一演绎推理
59.下面的特点属于表现目标的是()。
A.选择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的任务
B.在乎输赢
C.教师是给予奖惩的法官
D.关注努力
60.布鲁纳认为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是()。
A.动机原则B.强化原则
C.转换原则D.结构原则
第二部分主观题
一、案例分析题【15分)
小学三年级一班的张老师每次教完生字后,总是要求学生回去后把每个生字抄写20遍准备第二天听写,但学生的听写成绩总是不理想。张老师每每都要批评学生,然后,再次要求学生每个生字抄20遍甚至30遍,但学生的成绩仍然没有提高。三年二班的王老师却在每次教完学生生字后,并不要求学生抄写,而是示范记忆的一些办法后,积极鼓励学生,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只要求学生保证第二天的听写过关。于是发现学生练习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抄写的;有口诀、心记、手写并用的:有把生字做成字卡的;有回家要求父母帮助组词记的……结果,学生的听写成绩比一班好得多。
试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评析两位教师的做法.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解析: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心理起源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
育家孟禄,他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劳动起源说被认为是科学的起源说。
2.【答案】A。解析: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问世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3.【答案】B。解析:学校教育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就我国而言,夏代属于奴隶社会初
期,据古书记载,夏代有“序’’‘‘校”,是当时的学校,说明学校教育已产生。
4.【答案】D。解析: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从而深刻地
阐明了教学的定义、论述了教学与教育的关系。
5.【答案】B。解析:“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意思是:古代的君主在建立国家、统治百姓的时候一总是把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体现了教育对国
6.【答案】D。解析:关键期是指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狼孩儿”的故事表明人的发展具有关键期,错过了这个时期就会影响发展的水平,甚至失去发展的可能。
7.【答案】C。解析:确立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包括以下方面:(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是制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首先,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其次,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再次,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2)教育目的还有对人的素质发展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要依据社会现实及其发展来确定,也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和需要来确定。
8.【答案】C。解析:壬子癸丑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首次规定‘男女同校。
9.【答案】C。解析:分支型学制是一种在初等教育阶段强调共同的基础性教育,到中等教育阶段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分支的学制。’
10.【答案】A。解析:分科课程也称学科课程,是指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类型。其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强调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都是分科课程。
11.【答案】D。解析: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性是课程改革的基础;学生的需要对课程改革有重要影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课程改革着眼点。
12.【答案】B。解析: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形成的是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和应用。
13.【答案】C。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受教育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遵守法律、法规;(二)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四)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14.【答案】A。解析:“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提高,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形成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以期取得更加高效的教育成果的结构模式。
15.【答案】D。解析: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马卡连柯的这句话反映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16.【答案】D。解析:“学而时习之”是说学习完知识之后:及时地对它进行复习,体现了巩固性教学原则。
17.【否莱】A。解析: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题干所述的过程为备课。
18.【答案】D。解析:过程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它能用来及时了解某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因而可据此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活动。选项A,B,C属于过程性评价,选项D属于终结性评价。
19.【答案】B。解析:“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意思是说教育有一定的方法遵循,但这个方法是活的,而不是唯一的,教育的方法因人而异,要根据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去教育才可能教出好学生。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20.【答案lC。解析:实践锻炼法是指教育者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亲自参加实践,从中受到教育和锻炼,以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和能力的方法。教师带领学生参加“走进自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环保意识,这属于德育方法中的实践锻炼法。
21.【答案】A。解析:《儿童权利公约》赋予了儿童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幼儿园老师把小朋友关进小黑屋,侵犯了儿童发展权中的人身自由的权利。
22.【答案】D。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作出处理。
23.【答案】B。解析:道德发展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社会、自我教育等。
24.【答案】A。解析: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故选项B,C不属于学习,D项中小李的视力发生变化是因为视觉适应造成的,不是学习行为,选项A属于学习。
25.【答案】D。解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26.【答案】B。解析: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学会调适,二是寻求发展。其中,基本目标是学会调适,高级目标足寻求发展。
27.【答案】B。解析: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这些作用往往交织在一起。
28.【答案】C。解析:所谓组块,是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储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这样就能大大提高短时记忆的容量。
29.【答案】B。解析: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如我们阅读小说时想象的主人公的形象,读诗句时,想象出诗中描述的景象都是再造想象。题干所述属于再造想象。
30.【答案】B。解析:思维的间接性是指思维活动不直接反映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是借助一定的中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来反映客观事物。医生通过观察,号脉、听诊诊断病情运用的思维特性是间接性。
31.【答案】A。解析:走迷宫是被试进入迷宫后,经过多次“走错路”(“尝试错误”学习),终于找到出口的过程。因此'走迷宫是一个尝试错误的过程。此题容易与顿悟混淆,顿悟虽然常常出现在若干尝试与错误的学习之后'但不是桑代克所说的那种盲目的、胡乱的冲撞,而是在作出外显反应之前,在头脑中要进行一番类似于“验证假说”的思索。苛勒的黑猩猩箱子学习实验是顿悟的典型实验。
32.【答案】A。解析: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时,有些个体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这种认知方式被称为沉思型认知方式。另一些个体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这种认知方式被称为冲动型认知方式。场独立型的人,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他们的周围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的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地对事物作出判断。场依存型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祭百观色,、任蒽开记。汜青话1青思甲阴任芸剀谷。
33.【答案】D。解析: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题干所述属于消退。
34.【答案】D。解析: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发生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35.【答案】B。解析:复述策略包括: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自觉排除互相干扰;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多种感观参与识记过程;复习形式多样化;画线等。
36.【答案】B。解析:编简即将识记材料的每条内容简化成一个关键性的字,然后编成自己所熟悉的事物,从而将材料与过去材料联系起来。
37.【答案】D。解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38.【答案】C。解析: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39.【答案】C。解析: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学生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生学习的情境性,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子进入教室的,这都要求教师改变角色,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40.【答案】D。解析:内在动机是由好奇心.、兴趣等内部原因引起动机的满足。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二者都与兴趣有关,选项A,C错误;动机的分类中并无正确动机与错误动机之分,B项错误;根据动机的由来,可以把动机分为原始动机、一般动机和习得动机,为考试而熬夜属于一般动机。
41.【答案】C。解析: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说的正是学习迁移。
42.【答案】B。解析:垂直迁移也叫纵向迁移,是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上的经验之间的影响。“深入浅出”涉及深奥的道理和浅显的表达之间的相互影响,故属于纵向迁移。
43.【答案】A。解析:内在动机即从事活动是因为活动本身,而不是因为外部的原因,即因为兴趣从事活动,从活动中获得快乐、满足。选项B,C,D属于外在动机。
44.【答案】B。解析: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包括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等。
45.【答案】C。解析:题干所述是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第四阶段,即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儿童的表现,这一阶段也称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或秩序和法规定向阶段。
46.【答案】C。解析:社会规范指人们社会行为的规矩,社会活动的准则。社会规范的学习包括依从、认同和内化三种水平,最高阶段是内化。
47.【答案】C。解析:感觉相互作用通常包含感觉适应和感觉对比两大类。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作联觉。
48.【答案】C。解析:教师运用声音和手势,这种刺激的活动变化能够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49.【答案】B。解析:概念学习的方式主要有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概念形成是指学习者可以对同类事物的各种实例进行分析,对比它们与其他事物的区别,从而发现这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概念同化是指学习者利用原有概念来理解一个新概念的定义,从而明确一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题干所述是概念形成。
50.【答案】B。解析:遗传素质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二、多项选择题
51.【答案】ABCD。解析: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其内涵包括: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人人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资源;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反对各种形式的教育特权。
52.【答案】ABD。解析:纠L童权利公约》规定的儿童权利保护原则包括无歧视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的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的原则。
53.【答案】ABCD。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包括:(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54.【答案】ABD。解析: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受教育者是指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55.【答案】AB。解析:在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上,有“外铄论’’‘‘内发论”和“实践主体论”三种观点。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由自身的需要决定的,其代表人物有孟子、高尔顿、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等。华生和苟子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
56.【答案】ABCD。解析: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包括: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57.【答案】CD。解析: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承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反思者的角色,同时教师不再是由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行动研究者。
58.【答案】ACD。解析: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特点有:①认识命题之间的关系;②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③具有抽象逻辑思维;④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客体永久性是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特点。
59.【答案】BC。解析:掌握目标者倾向于选择能提供最多的学习机会的任务,尤其是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且具有坚持性;表现目标者倾向于采取防御性策略,选择能证明其能力的任务,避免无效任务,即经常选择能保证成功的非常容易的或很难成功的非常难的任务,坚持性较差。表现目标者根据与他人的比较来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构,因此容易产生一种输赢的情境,容易产生不稳定的心情影响进一步学习。表现目标者则认为教师是给予奖惩的法官。掌握目标者认为努力是改善能力所不可缺少的,关注的是努力而不是能力,往往将结果的成败归因于努力的多少,认为犯错误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正常而有用的部分,有时还可以帮助改善其成绩;而表现目标者将成败的结果归因于能力或运气,认为努力是低能的标志,有能力的人不需要努力,还认为错误是失败或无能的反映。
60.【答案】ABD。解析: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第二部分主观题
一、案例分析题
【参考答案】
(1)学生是教育过程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以往的教育对学生的分析和研究很有限。作为教师要知道学生是处于发展时期的人,他们的身心各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和可塑性;同时,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教育对象,是学习的主体。忽视了学生主动性的存在,在实践中势必导致教育教学的失误。张老师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也没有认识到学生学习知识的规律,一味的要求抄写并未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王老师是在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生得到了发展。
(2)师生关系是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既是良好师生关系的体现,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从题干中可以得知,张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趋向于权威型,而王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则趋向于民主型,不同类型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发展起到不同的用。因此,我们要注重对学生的指导和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尽可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
二、论述题
【参考答案】
知识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的加工,形成对事物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知识的加工过程。直观是理解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没有这个起点,学生只能从字面上死记一些空洞的概念或法则,而对概念和法则所反映的实际事物一无所知,甚至会产生严重的曲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如下方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掌握知识。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实物直观真切,但难以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模象直观虽然与实际实物之间有一定距离,但有利于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如在关于花的知识与实物辨认测试中,接受实物模象教学方法(即采用挂图学习)的学生测试效果优于接受实物直观教学方法(即直接观察实物)的学生测试效果。当处于知识的初级学习阶段时,往往遵循以上原则。而当学习有了一定基础后,由简单的情境进入实际的复杂情境,则更多地运用实物直观是有必要的。
(2)加强词与形象配合:为了增强直观效果,须加强词与形象的结合。先观察目标,再辅以确切的词语表述'再次依据教学任务,选择合理的词与形象结合的方式。
(3)应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要想有效观察对象,必须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感知规律包括: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直观过程中,教师通过对一定直观教材的操纵,其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观察能力。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认真组织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可以让学生调动视觉、触觉等参与其中。
(6)由于知识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头脑的加工改造才能掌握,因此在直观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消极被动的直观方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