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招聘考试政治学科备考资料(五)
教师招聘考试政治学科考察的知识点比较多,同学们在复习备考时抓不到重点,下面文都教师考试网给大家整理了中学教师招聘考试复习备考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66、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内容和作用
①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
②作用:在促进经济增长、繁荣市场、方便人民生活,解决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67、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是由什么决定的?我国分配制度是什么?
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②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③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68、如何理解共同富裕
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
②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一部分地区,一总分人先富和慢富的问题。
③只有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者带动后富者,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④要实现共同富裕,既要反对平均主义,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又要防止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分扩大,出现两极分化。
⑤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共同富裕有不同的内容。
69、十三大制定的我国实现宏伟目标的战略部署
①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②第二步,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③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70、如何理解小康
①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②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
71、我国21世纪的奋斗目标
①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②经过一段的努力,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将有较大提高,国际竞争力将大为增强,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72、我国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中,最关键的目标是,力争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73、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要求
①含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②要求: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74、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及采取的措施
(1)必要性:从我国面临的严峻人口、资源和环境形势分析。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的过快增长、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等矛盾尤为突出,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措施:为此,我们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
75、我国人民怎样当家作主?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②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成国家权力机关。再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分别行使管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各项权力。③因此,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构。
7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①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拥有决定国家大事的最高权力;②选举国家主席,决定国务院总理,任命中央政府的重要组成人员,都是它的权力;③行使立法权,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主要职权,也是它的经常性工作。
77、如何理解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
78、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政策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履行维护民族团结义务?(识记)
①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②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79、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
(1)依法行使民主权利:①有权提出批评建议;②有权求得公正待遇;③有权揭发违法、失职行为。
(2)不同形式行使监督权:①可以向人民代表反映情况,表达我们的意见;②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③可以给有关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或直接向有关人员反映情况。
80、发展先进文化的含义
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