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招聘网 发表于 2017-11-20 16:42:44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阅读理解(28)

1.波兰总统卡钦斯基最近开始利用俄罗斯入世问题施压,威胁在波兰肉食品进口问题解决之前阻止俄顺利入世,他说:"如果俄罗斯坚持延续至今的不妥协立场,那么我不能排除这种事态发展的可能性. />"文中的"这种事态"是指().
      A.解决波兰肉食品进口问题
      B.俄罗斯入世问题
      C.阻止俄罗斯顺利入世
      D.俄罗斯坚持延续不妥协立场
      2.在任何一个历史时代和艺术潮流中,丧失民族特性的艺术家和作品都会成为外来艺术的附庸和追随者.这不但使民族文化处于被改造的弱势地位,还会让艺术家丧失民族自信心,这样的创作无疑也是缺乏活力的.近些年,当代绘画的活跃和繁荣,不仅仅得益于艺术家日益扩大的视野和活跃的创作思想,更得益于中国艺术家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尊重和挖掘.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艺术创作离不开民族特性
      B.艺术家应该保持民族自信心
      C.绘画的繁荣得益于本土文化元素的挖掘
      D.民族文化对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3.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在当前的世界经济危机中,我们已有的外贸主导型经济模式可持续性越来越小.农业是经济危机的避风港,只有通过强农惠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市场竞争力,来全面提高农民的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和广阔的农村市场需求的大升级,才能全面扩大内需,推动我国外向型经济向内向型经济的顺利转型.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
      A.当前我国扩大内需最有效的途径应是大力发展农业
      B.世界经济危机可以成为我国经济转型的一个契机
      C.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D.强农惠农政策是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4.汉族前身基本上是炎帝、黄帝所遗两大族构成,是称"华夏"(也有人认为"华夏"即生活在中原的民族,"夏,大也.有礼仪谓之大;有文章谓之华").华夏是汉族的前身.汉族的观念产生于"五胡十六国",固定下来更晚,因此书中常用"华夏以代汉族"."中国"这个词最早出自周代的"何尊"(六十年代出土于宝鸡)的"余其宅兹中国".
      对这段文字最后一句中"中国"的理解准确的是( ).
      A.华夏民族生活的中心——中原一带
      B.华夏民族的居住地
      C.现今中国的大部分地区
      D.现今中国大陆
      5.在现实生活中,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在相当一部分从事经济工作(特别是从事领导工作)的人当中,往往以经济建设是中心为借口,自觉或不自觉地片面强调经济的决定作用,强调精神文明建设与市场经济之间统一性和服从性的一面,而忽视甚至否定其相对独立性或差异性的一面,这样做的结果,就导致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乃至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发展的现象,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错位,丧失了共同的精神追求,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水准下降,凝聚力、向心力被削弱,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风盛行.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
      A.相当一部分从事经济工作的人忽视甚至否定精神文明的相对独立性或差异性
      B.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对社会危害极大
      C.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水准下降的现象
      D.在实践中出现的否认精神文明的相对独立性的认识误区危害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进步
      1.答案: C
      【中政解析】: "这种事态"出现在句末,代词"他"指的是波兰总统,根据"波兰总统...施压,威胁在解决波兰肉食品进口问题解决之前阻止俄顺利入世"可知,这种事态指的就是波兰阻止俄罗斯顺利入世.因此,本题答案为C项
      2.答案: A
      【中政解析】:
      据提问知此题为隐含主旨题.
      文段属于总分结构,首句指出民族特性对于艺术家和作品的重要性,然后以当代绘画的繁荣为例,从反面论证了这一观点.由此可知,文段意在说明的是艺术创作不应丧失民族特性,故正确答案为A.B项艺术家丧失民族自信心是其丧失民族特性的后果,文章主要说的不是民族自信心.C、D项是文段所举的例子,不是可以推知的主旨,均可排除.
      3.答案: D
      【中政解析】:
      由提问可知此题为表面主旨题.
      文段先介绍了已有的外贸主导型经济模式可持续性越来越小的现状,然后通过必要条件关联词"只有……才……"指出了经济转型的思路,即"通过强农惠农政策带来的农村市场需求大升级效应全面扩大内需"是必要条件,只有必要条件满足了,才有可能最终实现外向型经济向内向型经济的顺利转型,D正确.
      文段的主旨在于论述如何实现"经济转型",而A项把落脚点放在"扩大内需"上,不正确;B项经济转型的契机不是文段论述的重点;C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文中没有涉及,属于无中生有.故正确答案为D.
      4.答案: A
      【中政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词语指代的能力.
      定位"中国",其所指在前.周代在"五胡十六国"之前,根据材料可知,那时只有"华夏"的称谓,"中国"与史书记载的"华夏"含义相同,而"华夏"即生活在中原的民族,所以A选项理解最准确.B、C、D选项均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A.
      5.答案: D
      【中政解析】:
      这段话先指出片面强调经济决定作用的不良现象,进而指出否定精神文明相对独立性或差异性的后果.由此可知这段话的主要论点是在实践中出现的否认精神文明的相对独立性的认识影响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进步.选项A、B只是说明了现象,未指出问题的实质.选项C意思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阅读理解(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