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考试申论热点深度解析:归纳概括模拟题(二十六)
中公事业单位为各位考生提供事业单位考试申论热点深度解析之归纳概括模拟题(二十六),帮助考生丰富热点话题知识,剖析答题技巧。更多精彩内容尽在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1.近日,在安徽界首市采访时发现一个奇怪现象:一些农村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和上报的统计表上的人数对不上,有的学校在校人数和上报人数相差一两百人。记者通过比对核查和实地走访,发现当地没有一个学校的学生数字是真实的,学校称虚报人数是上级教育部门的授意。虚报人数的好处很简单,就是可以向国家争取到更多的财政补贴。这些补贴本应当是直接用于学生的教育、教师的工资、学校基础设施的发展、校车的配置身上,而现在平白无故多出这么多“隐形”的学生,相对应多出来的财政补贴究竟补到了哪里去,是用在了教育事业上,还是用到了其他地方去?
从记者的调查来看,虚报学生人数不仅仅是一家学校自己在弄虚作假的数字游戏,而是当地自上而下、普遍的一种行为,甚至有可能是教育主管部门的统筹安排。一方面是吃空饷成为众目睽睽下的“潜规则”,另一方面则是教师资源分配不均,“统计数据”显示的偏远地区、农村地区教师根本没有到位,孩子们不得不面临上学远的问题。学生明明在外就读,当地学校却继续报其为“实到人数”。资金和规划就这样遵循着虚报的路径运转着。
2.据5月4日《广州日报》报道,昨日,浙江省永康市的市委机关报《永康日报》引起了公众前所未有的关注。该报用了整整两个大版,刊登了《永康市在编不在岗人员自查情况结果通报》,曝光、公示了该市192名因各种原因“在编不在岗”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吃空饷”。其中,有多人请假时间达20年却照领工资。
在当下,“吃空饷”似乎不再是一件“新鲜事”了。看一看眼下的报道,我们就发现这甚至可以说是“司空见惯”;连日来,山西省有关方面正在对媒体披露的吕梁市一女副县长“吃空饷”事件展开调查,而媒体5月2日又曝出“山西侯马市国土资源局一职工连续9年‘吃空饷’”。事实上,在山西这样一个煤炭资源丰富的内陆省份,仅今年媒体公开报道的已有四起“吃空饷”丑闻。
但让人纳闷的是,缘何有人可以“吃空饷”,甚至可以一吃就吃了“20年”?正如某些“专业”的分析指出,“吃空饷”,骗的就是上级的钱,不吃白不吃,知情者缺乏举报与监督的利益驱动。于是乎,在外部监督乏力、内部管理薄弱之下,有“机会”者,谁不想分上一杯“吃空饷”之“羹”?于是乎,我们目睹了“吃空饷”者一吃就是“20年”这样的怪状。
“吃空饷”群体好比是一群硕鼠大肆吞噬国家和地方财富,是明显的贪污腐败,是公共权力的滥用,损害的是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合法利益。堵塞“吃空饷”的漏洞,必须填补相关法律法规的空白,强化问责,对“吃空饷”者和纵容者予以法律严惩,才能使“后来者”望而却步。治理“吃空饷”,只有施以法律之剑,对“吃空饷”相关责任人以获取的数额量刑定罪,才能见效。
3.小孔是县民政局一名工作人员,入职以来,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民政局工作量有时是相当大的,他从未要求领导给他减小工作量,相反把每件工作的过程,当成是领导对他的信任,看成是对自己锻炼和考验的机会,抓紧一切的机会学习和提高,兢兢业业工作了6年,工资却和“吃空饷”的老同学一样,但老同学一边“休假”,一边开着自己的店,用老同学的话来说,“日子要比小孔滋润多了。”这种竞争机制和管理机制是畸形的。“吃空饷”事件中受到损害的是政府形象,是更多人对“恪尽职守”的漠视及对“利益享受”的追逐,其恶劣后果将会如“病毒”繁衍,造成更大面积的社会“病态”。
政府公信力不是“儿戏”,国家工作岗位不能等同于“肥肉享受”。故此要让措施更得力,让整治更有效,让公平正义洒向更多的行业与群体,让每一个岗位紧系着一份责任,让每一个岗位都充分发挥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积极作用,我们的“有关部门”需要行动,需要交出合格的答卷,需要重塑尊严与权威。
根据给定资料,概括“吃空饷”问题的恶劣影响。
要求:准确全面,条理清楚,表达简洁,书写工整,字数在200字以内。
吃空饷问题对政府乃至社会都有恶劣影响:一方面吃空饷贪污了国家和地方财政资源,是滥用公权的腐败行为,损害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合法利益,影响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另一方面,其长期存在会造成机关竞争机制和管理机制的畸形,使更多人漠视“恪尽职守”,追逐“利益享受”,挫伤其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积极性,造成更大面积的社会病态,影响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