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面试真题:精准扶贫 志在当先
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提供事业单位面试真题,希望可以帮助考生提高面试水平,顺利进军事业单位面试考试。在贵州习水县桑木镇银厂村,这里的群众百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世代都过着一种平平淡淡的生活。随着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加快,国家的优惠政策已经逐渐的开始落实到当地群众百姓的头上,着实让当地百姓感知到了政策的优惠。扶贫工作者小杨就是扶贫大军中的一员,再一次入户访谈的过程中,村名王某的家境贫寒,但是,其所居住地拥有天然的大草场,发展畜牧业可谓是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当扶贫工作者小杨说道,王大哥,政府根据对你家情况的了解,决定对您进行点对点的帮扶,建议您发展畜牧业,政府对您实行五年十二万的无息贷款政策。谁想,王某语出惊人,让我发展畜牧业,政府如果不给免费的牛和羊,一切免谈。这样的话语一出,着手让人很寒心,也感到很失落。这就是当前的扶贫现状,贫困人口主动参与脱贫的意愿性不强的情况是有发生。
对于精准扶贫,这些年政府投入了很多钱,很多精力,但是效果不佳,并且得不到民众的支持和信任。对此,你怎么看?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政府多年来实行精准扶贫,体现了政府想要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决心和毅力。但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贫困人口主动参与脱贫致富的意愿性并不强,其根本上反应出来,过往的扶贫政策方式太过于粗放,需要我们转变过往的扶贫方式的同时,做好贫困人口主动脱贫意愿的培育,从“志气”精准入手。体现“精准”二字的核心要义。
我国东、西部存在着发展之间的巨大差距,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协调”发展理念就要求我们协调区域之间的差距,缩小贫富差距,为全面小康的实现提供助力。据统计,我国目前存在超过7000万的贫困人口,过往的扶贫方式多是一些大水漫灌式、天女散花式、撒胡椒粉式等粗放的扶贫方式,就导致扶贫开发工作效果成效并不显著,也没有一套完善的考核体系来检验扶贫开发工作的效果,腐败扶贫在扶贫的过程中也是屡见不鲜,关系式扶贫更是比比皆是。一方面浪费了大量的扶贫资源,好钢没有用到刀刃上;另一方面,本来我国东富西贫、东强西弱的现状就较为严重,粗放式的扶贫方式,就会进一步的拉大区域之间的差距,全面小康的建成就是一句空话;同时,部分地区,由于扶贫资源的不合理使用,会使得扶贫开发一直在路上,可是却越扶越贫。诸如甘肃某地,地处沙漠、戈壁地带,政府为了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发放了60只羊给当地的群众,大力发展养殖业,半年后,政府去检验扶贫项目的效果,羊还剩30只,通过询问,得知由于没有资源,养不活,所以杀了30只,这表明政府在扶贫项目的选择上,还存在着很多盲目性;某地政府被评选为国家级的贫困县,县长、政府工作人员和群众拉上横幅,打出了热烈庆祝本县被评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字样,这充分体现了群众、政府主动参与脱贫的意志不强。故此,我们更应该多方面努力,全方位入手,共同来应对贫困问题。
首先,扶贫必先扶志;要鼓励群众主动参与脱贫致富,发挥群众脱贫的主体作用,部分群众只会期待政府的扶贫款项,主动创造条件的意愿性不强,所以更应该进行动员、宣传,增加大家脱贫致富的信心。
其次,要将“输血”和“造血”功能相结合;政府提供帮助,设置帮扶项目,归根结底还是输血的过程,但是,要根本性的脱贫,还得看群众自身的创造力,所以要培育贫困人口的知识技能,让贫困人口有一技之长,才能根本性的脱贫。
再次,扶贫定要扶“智”;贫困,归根结底是教育的贫困,教育水平低下,群众缺乏长远发展的目光,也缺乏正确认知事物的能力,所以,我们更应该加大农村偏远地区的教育投入,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让教育的成果得以巩固之后,所培育的人才定会反哺农村的发展,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最后,实行精准化工作标准;从识别阶段开始,做好充分的调查和识别,找准病根,才能对症下药;并且,要实行精准帮扶,缺什么补什么,精准性的进行帮扶;同时,还要实行精准管理,对于已经脱贫致富的帮扶对象,要及时的进行名单的更新,实行后续的跟踪、管理,使其让出扶贫名额,如此节约有限的扶贫资源,加快脱贫攻坚的步伐。
精准扶贫的题中之意是“精准”二字,只有我们多方努力,从“志气”入手,脱贫攻坚工作才能取得显著的成效,全面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目标定会指日可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