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du 发表于 2017-8-16 12:06:40

2016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精选)

<P align=center><STRONG>2016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语文试卷(精选)</STRONG></P>
<P align=center><BR><STRONG>时间:120 分钟 总分:150 分</STRONG></P>
<P><BR>&nbsp;&nbsp;&nbsp; 编者注:本套试卷共31小题,依次为: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填空题(共10小题)、古诗文阅读(共4小题)、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共3小题)、教学案例分析(共2小题)、作文(共1小题),以下为根据考生回忆整理的部分试题。<BR></P>
<P align=center><STRONG>第一部分&nbsp; 选择题</STRONG></P>
<P><BR>&nbsp;&nbsp;&nbsp;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BR>&nbsp;&nbsp;&nbsp;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一致的是( )。<BR>&nbsp;&nbsp;&nbsp; A.<U>怡</U>悦&nbsp; <U>怠</U>工&nbsp; <U>贻</U>笑大方&nbsp; 百战不<U>殆</U><BR>&nbsp;&nbsp;&nbsp; B.<U>揣</U>度&nbsp; <U>湍</U>急&nbsp; <U>惴</U>惴不安&nbsp; 气<U>喘</U>吁吁<BR>&nbsp;&nbsp;&nbsp; C.<U>诋</U>毁&nbsp; <U>抵</U>赖&nbsp; 刨根问<U>底</U>&nbsp; 中流<U>砥</U>柱<BR>&nbsp;&nbsp;&nbsp; D.奴<U>婢</U>&nbsp; <U>裨</U>益&nbsp; <U>稗</U>官野史&nbsp; <U>髀</U>肉复生<BR>&nbsp;&nbsp;&nbsp;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 A.青睐 安详 美轮美奂 励精图治 <BR>&nbsp;&nbsp;&nbsp; B.愁怅 浮躁 披星戴月 谈笑风生 <BR>&nbsp;&nbsp;&nbsp; C.孪生 题纲 沧海桑田 名列前茅 <BR>&nbsp;&nbsp;&nbsp; D.斑斓 陨落 走投无路 委屈求全<BR>&nbsp;&nbsp;&nbsp; 3.在下面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以下最恰当的一组是(&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 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尽快转变不当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已经成为 。 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深入 儒家思想中生态方面的智慧,对当代中国,对全人类积极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BR>&nbsp;&nbsp;&nbsp; A.十万火急 挖掘 以至 <BR>&nbsp;&nbsp;&nbsp; B.十万火急 开掘 乃至 <BR>&nbsp;&nbsp;&nbsp; C.当务之急 开掘 以至 <BR>&nbsp;&nbsp;&nbsp; D.当务之急 挖掘 乃至<BR>&nbsp;&nbsp;&nbsp;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 A.他马上召集常委会进行研究,统一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和出席人员,以 及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BR>&nbsp;&nbsp;&nbsp; B.新规定对闯红灯、超速行驶等交通违法行为提高处罚分值,是为了充分发挥机 动车驾驶人累积记分制度在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中的作用。<BR>&nbsp;&nbsp;&nbsp; C.如何打造多层次良性发展的资本市场,解决保险业发展相对缓慢,如何确保银行业安全 有效地支持经济稳定发展等,都是“老金融”们要面临的新课题。<BR>&nbsp;&nbsp;&nbsp; D.年仅22岁的正教授级研究员刘路 3 月 31 日前去北京大学百年讲堂,领取了凤凰卫视 授予的“影响世界华人”奖杯。<BR>&nbsp;&nbsp;&nbsp; 5.缺<BR>&nbsp;&nbsp;&nbsp; 6.下列作家、作品、人物搭配错误的是( )。<BR>&nbsp;&nbsp;&nbsp; A.巴金—《家》—高觉新<BR>&nbsp;&nbsp;&nbsp; B.余华—《活着》—徐福贵<BR>&nbsp;&nbsp;&nbsp; C.维克多•雨果—《悲惨世界》—冉•阿让<BR>&nbsp;&nbsp;&nbsp; D.阿•托尔斯泰—《复活》—聂赫留道夫<BR>&nbsp;&nbsp;&nbsp; 7.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BR>&nbsp;&nbsp;&nbsp; A.《送东阳马生序》里有“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一句,“加冠”是指男子十六岁<BR>&nbsp;&nbsp;&nbsp; B.《兰亭集序》中“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癸丑”采用的是干支纪年<BR>&nbsp;&nbsp;&nbsp; C.《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望”是指农历十六<BR>&nbsp;&nbsp;&nbsp; D.《项羽本纪》鸿门宴中,项羽与项伯向东而坐,可见向东是指室内最尊贵的座位<BR>&nbsp;&nbsp;&nbsp; 8.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写作教学的要求,下列说 法错误 的一项是( )。<BR>&nbsp;&nbsp;&nbsp; A.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BR>&nbsp;&nbsp;&nbsp; B.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互相结合,相互促进<BR>&nbsp;&nbsp;&nbsp; C.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BR>&nbsp;&nbsp;&nbsp; D.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BR>&nbsp;&nbsp;&nbsp; 9.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对识字、写字数量的要求,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BR>&nbsp;&nbsp;&nbsp; A.第一学段要求学生学习独立识字,学会汉语拼音,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BR>&nbsp;&nbsp;&nbsp; B.第二学段学生应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写16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BR>&nbsp;&nbsp;&nbsp; C.第三学段识字、写字不再是教学重点,要求“会认”和“会写”的两类汉字,数量 均少于前两个学段<BR>&nbsp;&nbsp;&nbsp; D.小学三个学段对学生识字、写字的要求逐步提高,识字、写字的数量也逐步发生变化<BR>&nbsp;&nbsp;&nbsp; 10.缺<BR></P>
<P align=center><STRONG>第二部分&nbsp; 非选择题</STRONG></P>
<P><BR>&nbsp;&nbsp;&nbsp; <STRONG>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BR></STRONG>&nbsp;&nbsp;&nbsp; 11.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nbsp; (文天祥《过零丁洋》)<BR>&nbsp;&nbsp;&nbsp; 12.问君何能尔?________。 (陶渊明《饮酒(其五)》)<BR>&nbsp;&nbsp;&nbsp; 13.白头搔更短,________。 (杜甫《春望》)<BR>&nbsp;&nbsp;&nbsp; 14. ________,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BR>&nbsp;&nbsp;&nbsp; 15.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________是一部以教育为目的的儿童文学作品。<BR>&nbsp;&nbsp;&nbsp; 16.________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BR>&nbsp;&nbsp;&nbsp; 17.________是海明威的晚年之作, 他凭借此作荣获 1954 年度诺贝尔文学奖。<BR>&nbsp;&nbsp;&nbsp; 18.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________的教学手段。 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果。<BR>&nbsp;&nbsp;&nbsp; 19.口语交际的评价,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________。<BR>&nbsp;&nbsp;&nbsp; 20.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应开放、多元,提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 跨领域学习,也应以提高学生________为目的。<BR>&nbsp;&nbsp;&nbsp; <STRONG>三、古诗文阅读(本大题共 4&nbsp; 小题,共 10 分)<BR></STRONG>&nbsp;&nbsp;&nbsp; (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 21~22 题。 (5 分)<BR></P>
<P align=center>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BR>辛弃疾</P>
<P><BR>&nbsp;&nbsp;&nbsp;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nbsp;&nbsp; 屋上松风听急雨,破纸窗间自语。<BR>&nbsp;&nbsp;&nbsp;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nbsp;&nbsp;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BR>&nbsp;&nbsp;&nbsp; 2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 分)<BR>&nbsp;&nbsp;&nbsp; 22.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分析这首词。&nbsp; (2 分)<BR>&nbsp;&nbsp;&nbsp;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23~24 题。&nbsp; (5 分)<BR></P>
<P align=center>伶官传序<BR>欧阳修</P>
<P><BR>&nbsp;&nbsp;&nbsp;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U>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U><BR>&nbsp;&nbsp;&nbsp;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U>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U>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BR>&nbsp;&nbsp;&nbsp;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BR>&nbsp;&nbsp;&nbsp;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BR>&nbsp;&nbsp;&nbsp;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BR>&nbsp;&nbsp;&nbsp; 23.解释加点字的意思。&nbsp; (2 分)<BR>&nbsp;&nbsp;&nbsp; ①函梁君臣之首 函<BR>&nbsp;&nbsp;&nbsp; ②抑本其成败之迹 函<BR>&nbsp;&nbsp;&nbsp; 24.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nbsp; (3 分)<BR>&nbsp;&nbsp;&nbsp;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BR>&nbsp;&nbsp;&nbsp;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BR>&nbsp;&nbsp;&nbsp; <STRONG>四、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30 分)<BR></STRONG></P>
<P align=center>母亲的目光<BR>小乔</P>
<P><BR>&nbsp;&nbsp;&nbsp; ①做了母亲之后,十分喜欢看着儿子睡觉。 他泥鳅一样光滑的背,黝黑健康的胳脯,饱满茁 壮的腿,眉宇间不可言说的可爱神情……看着看着,我常常觉得,单是为了这么一看,女人就不 能错过做母亲的机会。<BR>&nbsp;&nbsp;&nbsp; ②忽然又想,自己这么小的时候,一定也是这么在母亲目光中熟睡的吧? 然而愉悦的童年又是懵懂的,在这种目光里我一次也没有被看醒,所以也不曾记得。&nbsp; 对这种目光开始有感受是 在渐渐长大之后,那一年我大约十三四岁,正是女孩子刚刚有心事的时节。<BR>&nbsp;&nbsp;&nbsp; ③一天,我正在里间午睡,还没睡稳,听到母亲走进来,摸摸索索的,似乎在找什么东西,过 了一会儿,忽然静了。&nbsp; 可她分明又没有出去。&nbsp; 我们两个的呼吸声交替着,如树叶的微叹,我莫名地觉得紧张起来,十分不自在。 等了一会儿,还没有听到她的声响,便睁开眼。 我看见,母亲站在 离床一步远的地方,正默默地看着我。<BR>&nbsp;&nbsp;&nbsp; ④“妈,怎么了?&nbsp; ”我很纳闷。<BR>&nbsp;&nbsp;&nbsp; ⑤“不怎么。&nbsp; ”她说,似乎有些慌乱地怔了怔,走开了。<BR>&nbsp;&nbsp;&nbsp; ⑥后来,这种情形又重复了一次。&nbsp; 我就有些不耐烦地说:“妈,你老是这么看我干吗?”母亲仿佛犯了错似的,一句话也没有说。<BR>&nbsp;&nbsp;&nbsp; <U>⑦以后,她再也没有这么看过我,或者说,是她再也没有让我发现她这么看着我了。 而到我 终于有些懂得她这种目光的时候,她已经病逝了。<BR></U>&nbsp;&nbsp;&nbsp; ⑧再也不会有人这么看着我了。 <U>我知道,这是天空对白云的目光,这是礁石对海浪的目光,这是河床对小鱼的目光。&nbsp; 这种目光,只属于母亲。</U><BR>&nbsp;&nbsp;&nbsp; ⑨孩子在我的目光里,笑出声来。 我的目光给他带来了美梦了吗? 我忽然想,如果能够再次拥有母亲的这种目光,我该怎么做?&nbsp; 是用笑的甜美来抚慰她的疲惫和劳累?&nbsp; 是用泪的晶莹来诠 释自己的呼应和感怀?&nbsp; 还是始终维持着单纯的睡颜,去成全她欣赏孩子和享受孩子的心情?<BR>&nbsp;&nbsp;&nbsp; ⑩有些错误,生活从来都不再赐予改过的机会。 我知道,这种假设对我而言,只是想象的盛 宴而已。 但是,我想,是不是还有一些人也许需要这种假设的提醒呢? 如果,你还有幸拥有母亲;如果,你浅眠时的双睑偶然被母亲温暖的目光包裹,那么,千万不要像我当年一样无知和愚蠢。<BR>&nbsp;&nbsp;&nbsp; 11请你安然假寐,一定不要打扰母亲。<BR>&nbsp;&nbsp;&nbsp; 你会知道,这种小小的成全,对你和母亲而言,都是一种深深的幸福。<BR>&nbsp;&nbsp;&nbsp; (一)文本解读(8 分)<BR>&nbsp;&nbsp;&nbsp; 25.试分析画波浪线的句子在句式运用上的特点及好处。<BR>&nbsp;&nbsp;&nbsp; (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为小学六年级学生)(22 分)<BR>&nbsp;&nbsp;&nbsp; 26.请从文本的特点及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确定文本阅读教学的目标(不写识 字、写字教学部分)。&nbsp; (8 分)<BR>&nbsp;&nbsp;&nbsp; 27.《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与内容指出:“在阅读 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式。 ”请根据这一目 标为本文第⑦自然段画线的文字设计一份片段教学设计(只需写出其中“教学过程”部分的设计)。&nbsp; (14 分)<BR>&nbsp;&nbsp;&nbsp; <STRONG>五、教学案例分析(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20 分)<BR></STRONG>&nbsp;&nbsp;&nbsp; 28~29.缺<BR>&nbsp;&nbsp;&nbsp; <STRONG>六、作文(本大题共 50 分)<BR></STRONG>&nbsp;&nbsp;&nbsp; 3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BR>&nbsp;&nbsp;&nbsp; 近日某报调查发现有八成的老人表示帮孩子排过队,有七成的老人表示自己有大把的时 间,无须子女相求便会自觉揽下这苦活。 对于这项调查结果网络上议论纷纷。 有人认为子女要 理解父母的付出,有人认为无私帮助孩子有助于提高老人晚年生活质量,让他们觉得自己活得有价值。 有人认为帮助孩子排队要适度,老人过度呵护子女未必是好事。<BR>&nbsp;&nbsp;&nbsp; 对于以上看法你怎么看?<BR>&nbsp;&nbsp;&nbsp;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表明你的态度,简述你的看法,完成写作 任务,不得泄露个人信息。<BR><BR></P>

newdu 发表于 2017-8-16 12:06:54

<P align=center><STRONG>2016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语文试卷(精选)<BR>参考答案及解析</STRONG></P>
<P><BR>&nbsp;&nbsp;&nbsp; 一、单项选择题<BR>&nbsp;&nbsp;&nbsp; 第一部分选择题<BR>&nbsp;&nbsp;&nbsp; 1.【答案】C。解析:A项词语加点字读音分别为“yí、dài、yí、dài”;B项词语加点字读音分别为“chuǎi、tuān、zhuì、chuǎn”;C项词语加点字读音均为“dǐ”;D项词语加点字读音分别为“bì、bì、bài、bì”。故本题当选C项。<BR>&nbsp;&nbsp;&nbsp; 2.【答案】A。解析:A项中没有错别字;B项,“愁怅”的“愁”应改为“惆”;C项,“题纲”的“题”应改为“提”;D项,“委屈求全”的“屈”应改为“曲”。故本题当选A项。<BR>&nbsp;&nbsp;&nbsp; 3.【答案】D。解析:“十万火急”常形容事情紧急到了极点,多用于公文、电报等。一般在句中作谓语、定语。“当务之急”意指当前急切应办的要事。一般作主语、宾语。语段中第一处空白用“当务之急”更为合适,符合“(当前)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的状况。“挖掘”引申义为“深入开发、探求”。“开掘”在文艺上是指对题材、人物思想、现实生活等深入探索并充分表达出来。语段更侧重儒家思想中生态方面智慧的挖掘,而非表达,故第二处空白用“挖掘”更为合适。“以至”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直到”,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二是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乃至”是连词,有“甚至”之意,表示事情所达到的程度和范围,形式上并列,意义上表递进。故语段中第三处空白用“乃至”更符合句意。故本题当选D项。<BR>&nbsp;&nbsp;&nbsp; 4.【答案】B。解析:A项搭配不当,“问题”应与“提出”搭配,可将“以及”改为“提出了”;B项中没有语病;C项成分缺失,“解决保险业发展相对缓慢”中宾语缺失,应在句末加上“的问题”;D项表意不明,“前”既可用作形容词,组成词组“3月31日前”,表示“以前”;又可用作动词,组成词语“前去”,表示“前往”,因此用在句中会产生歧义。故本题正确答案当选B项。<BR>&nbsp;&nbsp;&nbsp; 5.缺<BR>&nbsp;&nbsp;&nbsp; 6.【答案】D。解析:D项,《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聂赫留道夫是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故D项搭配有误,当选。<BR>&nbsp;&nbsp;&nbsp; 7.【答案】A。解析:A项,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以示成年,句中“加冠”即指男子二十岁。故A项说法有误,当选。<BR>&nbsp;&nbsp;&nbsp; 8.【答案】B。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部分“实施建议”关于写作教学的建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故A项说法正确。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故B项说法不够准确。在写作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故C项说法正确。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故D项说法正确。本题当选B项。<BR>&nbsp;&nbsp;&nbsp; 9.【答案】C。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中关于识字、写字部分教学的要求指出:第一学段的学生应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要学会汉语拼音,学习独立识字。第二学段的学生应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第三学段的学生应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由此可见,三个学段对学生识字及写字的要求以及要求难度是逐步提高的。C项“第三学段识字、写字不再是教学重点”错误,第三学段要求学生会认与会写的汉字的数量均高于小学其他两个学段。故本题当选C项。<BR>&nbsp;&nbsp;&nbsp; 10.缺<BR>&nbsp;&nbsp;&nbsp; 第二部分&nbsp; 非选择题<BR>&nbsp;&nbsp;&nbsp; 二、填空题<BR>&nbsp;&nbsp;&nbsp; 11.【答案】身世浮沉雨打萍<BR>&nbsp;&nbsp;&nbsp; 12.【答案】心远地自偏<BR>&nbsp;&nbsp;&nbsp; 13.【答案】浑欲不胜簪<BR>&nbsp;&nbsp;&nbsp; 14.【答案】塞下秋来风景异<BR>&nbsp;&nbsp;&nbsp; 15.【答案】《爱的教育》<BR>&nbsp;&nbsp;&nbsp; 16.【答案】《史记》<BR>&nbsp;&nbsp;&nbsp; 17.【答案】《老人与海》<BR>&nbsp;&nbsp;&nbsp; 18.【答案】形象直观<BR>&nbsp;&nbsp;&nbsp; 19.【答案】态度与习惯<BR>&nbsp;&nbsp;&nbsp; 20.【答案】语文素养<BR>&nbsp;&nbsp;&nbsp; 三、古诗文阅读<BR>&nbsp;&nbsp;&nbsp; 21.【参考答案】<BR>&nbsp;&nbsp;&nbsp; 本词先写眼前实景的破败萧索与荒凉冷落,再写梦寐河山的爱国情怀,之后又以梦醒虽然失落凄苦、感于壮志难酬,但眼前所见的、心中所系的依然是万里江山来收束全词,体现出词人坚定的爱国情怀,同时也表达出词人抚今追昔、壮志未酬的辛酸、愤懑之情与虽至暮年仍胸怀天下的崇高爱国之情。<BR>&nbsp;&nbsp;&nbsp; 22.【参考答案】<BR>&nbsp;&nbsp;&nbsp; 本词在景与情关系的处理上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上片通过描写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夜行动物蝙蝠在屋里灯前无阻翻飞,屋外风骤雨急,破裂的窗纸随风鸣响的种种情景,渲染出一种凄凉破败、无比萧索的氛围,表达出词人处境的凄凉与内心的孤寂、落寞。下片借上片中凄景、凄情反衬,追忆往昔南征北战,直言今朝华发苍颜,可即便如此,梦中醒来,眼前也依然只有万里江山,更加体现出词人困苦之中仍不忘祖国、仍记挂为国效力的壮志豪情与爱国热情。<BR>&nbsp;&nbsp;&nbsp; 23.【参考答案】<BR>&nbsp;&nbsp;&nbsp; ①名词用作动词,意为“用木匣装”;<BR>&nbsp;&nbsp;&nbsp; ②表示推测,意为“或许、也许、还是”。<BR>&nbsp;&nbsp;&nbsp; 24.【参考答案】<BR>&nbsp;&nbsp;&nbsp; ①(通过)分析庄宗取得天下的原因与他之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BR>&nbsp;&nbsp;&nbsp; ②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志向啊!<BR>&nbsp;&nbsp;&nbsp; 四、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BR>&nbsp;&nbsp;&nbsp; 25.【参考答案】<BR>&nbsp;&nbsp;&nbsp; 特点:文中第⑧段画线句子为陈述句,运用了排比与比喻的修辞手法。<BR>&nbsp;&nbsp;&nbsp; 好处: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母亲喻为天空、礁石、河床,将自己喻为白云、海浪、小鱼,意在突出母亲目光的温柔、慈祥、执着与深情;而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则通过加强语势来进一步强化表达出母亲对“我”的这份慈爱与深情。画线句整句以笃定的陈述语气,又更加深刻地展现出母亲执着与深沉的爱以及“我”如今对母亲的爱的理解与怀念,增强了全文情感的表达效果。<BR>&nbsp;&nbsp;&nbsp; 26.【参考设计】<BR>&nbsp;&nbsp;&nbsp; 教学目标:<BR>&nbsp;&nbsp;&nbsp; 知识与能力:<BR>&nbsp;&nbsp;&nbsp; ①学习并掌握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理解陈述句、反问句等句式在语言表达方面的作用。<BR>&nbsp;&nbsp;&nbsp; ②梳理文章结构,概括并说出段落内容。<BR>&nbsp;&nbsp;&nbsp; 过程与方法:<BR>&nbsp;&nbsp;&nbsp; ①朗读课文,感受母亲的爱与执着以及“我”对母亲态度的变化;<BR>&nbsp;&nbsp;&nbsp; ②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分析作者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BR>&nbsp;&nbsp;&nbsp;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BR>&nbsp;&nbsp;&nbsp; ①体悟母亲目光中的温暖与爱,理解母亲深沉的爱;<BR>&nbsp;&nbsp;&nbsp; ②感受生活中母亲充满关心、慈爱的细节动作,学会理解母爱、珍惜母爱。<BR>&nbsp;&nbsp;&nbsp; 27.【参考设计】<BR>&nbsp;&nbsp;&nbsp; 教学过程:<BR>&nbsp;&nbsp;&nbsp; ①朗读第⑦自然段,初步感受“我”的情感与感受变化。<BR>&nbsp;&nbsp;&nbsp; A.教师指名学生试读,读后学生评价;<BR>&nbsp;&nbsp;&nbsp; B.教师范读,指名学生说说与学生试读有何不同。<BR>&nbsp;&nbsp;&nbsp; ②分析第⑦自然段,深入理解母亲的执着与“我”的变化。<BR>&nbsp;&nbsp;&nbsp; A.教师提问:第一句中,“她再也没有这么看过我”与“她再也没有让我发现她这么看着我”相互矛盾吗?如果不矛盾,两句在表意上有何不同?<BR>&nbsp;&nbsp;&nbsp; 学生小组讨论,师指名小组代表回答。<BR>&nbsp;&nbsp;&nbsp; 明确:不矛盾。第一句说母亲“再也没有这么看过我”是从“我”的感觉出发,说“我”再也没有感受到过母亲这么看着“我”;而“她再也没有让我发现她这么看着我”是从母亲的角度出发,说明母亲并未因为“我”的烦怪而停止温柔目光的爱抚,反而是努力将这种爱隐蔽地表达出来。结合前半句来看,更进一步地体现出母亲为不使“我”烦扰而所做的努力以及母爱的深沉与执着。<BR>&nbsp;&nbsp;&nbsp; B.师:从母亲再不让“我”发现她这么看着“我”,到“我终于有些懂得她这种目光”,整个过程可能经历了十年,甚至漫长的二十多年。而“我终于有些懂得她这种目光”时,母亲已经病逝。作者写这第二句话,意在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BR>&nbsp;&nbsp;&nbsp;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小声讨论;师指名回答问题。<BR>&nbsp;&nbsp;&nbsp; 明确:表达出“我”开始理解并期待母爱,但母亲已经离世的失落、后悔、惆怅的复杂心情,意在为后文指出要珍惜母爱做铺垫。<BR>&nbsp;&nbsp;&nbsp; C.教师提问:第⑦自然段在句式与表达上有何特点呢?这种表达方式对本文情感的表达又有什么作用呢?<BR>&nbsp;&nbsp;&nbsp;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本段多陈述句,其中长句与短句(插入语)交错的特点。<BR>&nbsp;&nbsp;&nbsp; 教师指名学生整理回答。学生回答,教师指点并予以明确。<BR>&nbsp;&nbsp;&nbsp; 明确:第⑦自然段句子为陈述句,句中长短句相间,读来缓慢、沉重,随着作者情感起伏停顿,更能将母爱的深沉与作者未能及时珍惜理解母爱的失落、后悔、怅然若失的心情表现出来,进一步从情感上说明世人应珍惜母爱。<BR>&nbsp;&nbsp;&nbsp; ③再读第⑦自然段,进一步体悟并表现作者情感。<BR>&nbsp;&nbsp;&nbsp; 教师再次示范朗读;指名学生带着情感朗读,要求学生注意语速放慢、语调放沉。<BR>&nbsp;&nbsp;&nbsp; 师:学习了第⑦自然段之后,我们又更加理解了母亲的慈爱与这份爱中的执着,那么作者在失去了母亲的这份爱之后,又有何感念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第⑧自然段。<BR>&nbsp;&nbsp;&nbsp; 五、教学案例分析<BR>&nbsp;&nbsp;&nbsp; 28~29.缺<BR>&nbsp;&nbsp;&nbsp; 六、作文<BR>&nbsp;&nbsp;&nbsp; 30.【参考范文】<BR></P>
<P align=center>价值实现基于彼此呵护</P>
<P><BR>&nbsp;&nbsp;&nbsp; 近日某报一项关于老人帮孩子排队的调查引发了网络热议,对于八成接受调查的老人替孩子排过队,七成接受调查的老人自愿帮助孩子排队的现象,有人认为老人的无私付出有助于提高其晚年生活的幸福度并帮助其实现个人价值。然而,在我看来,仅仅是父母对子女的单向付出是无法提升老人的满足感的,也无法帮助他们<BR>&nbsp;&nbsp;&nbsp; 实现所谓的价值。真正的父母与子女关系中双方价值的实现,应当是基于彼此双向的呵护与信任的。<BR>&nbsp;&nbsp;&nbsp; 正如古老油灯的灯盏与灯芯。灯盏承载着历史的厚度,关护着娇弱的灯芯;灯芯点燃了千年的星火,温暖了灯盏的冷清。灯盏因保护了灯芯的星星之火并被灯芯温暖经年不朽而实现了历史的价值,灯芯因照亮了灯盏的冰冷灯壁且被灯盏爱护千年不灭而实现了存在的使命。灯盏和灯芯因这彼此的认可与呵护,共同实现了传承千年的价值。因而,正如古老油灯的灯盏与灯芯,中华民族的慈孝之道传承至今。<BR>&nbsp;&nbsp;&nbsp; 父母仁慈犹如灯盏。为人父母者,在孩子年幼时对其悉心爱护,笑听孩子牙牙学语,扶护孩子蹒跚学步,教他行正坐直,诫他学善存真;在孩子成人后,也竭尽所能维护孩子周全,予其温暖与爱,代他远虑,替他忧思,代他行其所不能,替他为其所不为。这使得父母的仁慈与爱心无时无刻不在保护着子女,让他们健康成长,长成新时代的太阳。<BR>&nbsp;&nbsp;&nbsp; 子女孝顺则犹如灯芯。为人子女者,在父母壮年时受其佑护照料,懵懂静听父母关心轻语,稚气承欢父母身侧膝下,为他们捶背揉肩,替他们多增喜乐;父母暮日迟迟时,更应时常嘘寒问暖,谨行孝道,予己所能,付其真心与关爱,让父母在暮年能少劳损心力,多享受生活,其暮日虽迟,光芒不减。<BR>&nbsp;&nbsp;&nbsp; 正是这种老人与子女间双向的付出与关心、认可与呵护中育出的亲情与信任,才是家庭生活中个人价值得以真正实现的基础。西晋李密以一篇言辞恳切的《陈情表》名传千古,而流传下来的,不单是这一名篇,更是让人闻之感动流泪的祖孙深情。“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母辛苦照料爱护幼年李密使其长大成人,其收获的不仅是有子初长成的欣慰,还有李密的信任、真诚与亲情;李密真情流露为暮年祖母婉言辞官,尽心照顾祖母,其收获的不仅有世人的肯定与认可,更有着来自祖母的信任、欣慰与感动。这样一对彼此爱护的祖孙才真正活得有价值,活得让世人认可。<BR>&nbsp;&nbsp;&nbsp; 老人帮孩子排队这一事情,一方面表现出当今老人对孩子的过度呵护,但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孩子对老人关心关注方面的缺失。这种单向的切切付出,又如何能够提高老人生活的幸福度,帮助其实现个人价值呢?我们不妨多多关注老人,而不是让老人过多去溺爱我们。这既是帮助老人提升生活的满足感,安享天年,也是帮助我们共同去实现家庭中的个人价值。要知道,暮日迟迟终将逝,一旦逝去,便失不再来了。</P>
<P>  编者注:本文节选自中公2018年福建教师招聘考试用书《历年真题详解及标准预测试卷:小学语文》,欲了解更多内容,<A href="http://mall.newdu.com/Category_117/Index.aspx" target=_blank>请进入新都商城(http://mall.newdu.com)了解本书</A>。</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6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