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每日练习:阅读理解
1.几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对乌托邦和理想社会的向往.反乌托邦主题则将其逻辑进行推演,最终发现理想(主要是对制度和技术的崇拜)往往会导致无法控制的弊端:极权统治、非人性社会、精神压抑等.与乌托邦批判"旧"或允诺"新"的热度相比,反乌托邦的语汇更加冷峻,也更尊重人性的真实.大多数反乌托邦作品都充满想象力和黑色幽默,其辛辣的讽刺让我们哭笑不得,然后冷汗涔涔.A.揭示了乌托邦理想的弊端
B.介绍反乌托邦作品的特点
C.描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
D.指出乌托邦与反乌托邦作品的差异
2.当今世界的一个现象是,不少文明国家的各界领袖级人物受过美式教育;一些传统国家的政治转型,由受过美式教育的政治人物推动;甚至一些独裁国家的首脑,也把子女化名送到美国去学习.美式教育在影响世界,也在改变世界.而代表着美式教育精神与荣耀的常青藤联盟,也在与日新月异变化着的周遭世界震荡磨合.培养"完人""绅士"的传统理念,优待富贵阶层子弟的惯例,不断受到挑战,从而影响到大学理念的嬗变,尽管阻力重重,变化毕竟是发生了,常青藤联盟正向从前它所歧视的阶层与族群敞开大门,而培养学生的方向也从绝对侧重于领导能力向着学问与研究倾斜.
这段文字重在说明().
A.常青藤联盟教育的侧重点发生了改变,由培养领导者向培养学者转变
B.常青藤联盟开始接受它曾经歧视的阶层与种族
C.美式教育因不断受到挑战而改变教学理念
D.常青藤联盟在不断改变自我,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3.旅行是什么?德波顿并不想急于提供答案;旅行是为了什么?德波顿似乎也不热心去考求.但释卷之后,相信每个读者都会得到一种答案——这答案,既是思辨的,也是感性的;既酣畅淋漓,又难以言说,因为它更像是一种情绪,令人沉醉而不自知.
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
A.读者读后会得到模糊不清的答案
B.读者领略到了德波顿的淡然无为
C.德波顿没有解答读者提出的问题
D.德波顿给了读者宝贵的精神享受
4.从高层决心和公众自觉方面看,大气污染治理的步伐不断加快.调整能源结构、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政府更有所作为,这是无可争议的重头.同时,作为每位公民却可做到少些抱怨,多些从自身做起,比如不放鞭炮、多乘坐公共交通等等.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主要想表达的是().
A.每位公民在大气污染治理中都应承担相应责任
B.大气污染治理需要政府与每位公民的共同努力
C.政府在大气污染治理中应承担起最主要的责任
D.政府与公民都已经开始积极投身于大气污染治理中
5.一天,香烟对蜡烛说道:"蜡烛哥哥,人们都说您的精神伟大——‘烧毁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其实,我跟你差不多——烧毁了自己,提醒了别人."蜡烛听了,哈哈笑道:"你是用甜言蜜语使一些意志薄弱的人上当,损害他们的健康.你是‘烧毁了自己,毒害了别人.’正因为这样,人们不是歌颂你,而是谴责你."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
A.吸烟有害健康,青年人不应该吸烟
B.蜡烛的精神比香烟的精神可贵
C.应当把宝贵的生命用于有益的事业
D.毒害他人的勾当不能经常做
1.答案: B
【中政解析】: >文段通过将乌托邦作品与反乌托邦作品进行对比,着重突出反乌托邦作品的主题、内容与之存在差异,故阐述的主体是反乌托邦作品,确定答案为B.
2.答案: D
【中政解析】: 文段的重点是转折词"而"后面的句子,即常春藤联盟在与不断发展的世界震荡磨合,D项是其同义替换.A、B两项是磨合的具体例子,非文段主旨所在.C项偏离主题,文段的论述主体是常春藤联盟,而非美式教育,排除.本题正确答案为D.
3.答案: D
【中政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是表面主旨题.
材料通过了两个设问表达的主题"旅行是什么,旅行是为了什么,德波顿看似没有刻意考求".然后用转折词"但"引出重点:虽然德波顿在书中看似没有直接提出,可是读者读完书后,却都会得出答案.最后用"破折号"具体解释了答案是什么:"既是思辨的.也是感性的;既酣畅淋漓,又难以言说.因为它更像是一种情绪,令人沉醉而不自知",可见德波顿的书给了读者精神上的沉醉与享受.D项表述正确.
A项的"模糊不清",C项的"没有解答"明显与原文不符,所以不选;B项"淡然无为"材料中并没有体现.
故正确答案为D.
4.答案: B
【中政解析】: 原文中明显用"同时"引导的并列结构,第一方面说政府,第二方面说公民,因此概括这两个方面只能选B.
5.答案: C
【中政解析】:
原文蜡烛和香烟都烧毁了自己,但他们烧毁自己造成的结果却是截然不同的,故事通过对比,赞成的显然是蜡照亮别人的行为,而非香烟损害别人的行为,故答案选C.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