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9成受访者认为近两年国产纪录片质量提升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问,对2008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0.5%的受访者觉得近两年国产纪录片的质量与过去相比有所提升。素材质量(54.8%)、摄影技巧(53.6%)和选题策划(52.9%)是受访者认为近年来国产纪录片质量提升最大的三个方面。54.8%的受访者建议建立纪录片产业园区。受访者中,00后占0.9%,90后占24.2%,80后占51.2%,70后占18.3%,60后占4.9%。
54.8%受访者觉得国产纪录片质量提升体现在素材质量上
“过去对纪录片的印象是刻板、严肃,甚至有些乏味,但现在越来越爱看纪录片。”在北京某高校读大三的于哲鑫是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忠实粉丝,“不仅把全集看了3遍,还第一时间去追了电影版”。于哲鑫表示,近两年自己时常为一些国产纪录片感到惊喜,对纪录片的喜爱也在不断上升。
本次调查中,90.5%的受访者认为相比于过去,近两年国产纪录片的质量有所提升,其中28.5%的受访者认为有很大提升。
“能明显感觉到,国产纪录片的选题越来越有趣了。”于哲鑫坦言,以往都是一些“宏大选题”,“而现在,不论是《舌尖上的中国》还是《我在故宫修文物》,选题的切入点都更加生活化、更加亲民”。
“纪录片的拍摄效果,很大程度上受限于拍摄和制作过程中的科技水平。比如,要有防水、抗压、感光性能足够好的摄像机,才能拍摄出足够清晰的海底画面;而一些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当没有足够影像资料时,常常需要使用电脑技术进行场景再现。”中国传媒大学大四学生陈润林(化名)认为,纪录片质量的提升不仅来源于创作者观念的改变,媒体技术的提升也同样“功不可没”。
数据表明,素材质量(54.8%)、摄影技巧(53.6%)和选题策划(52.9%)是受访者认为近年来国产纪录片质量提升最大的三个方面。其他方面依次有:剪辑方式(34.7%)、知识容量(30.5%)、宣发推广(25.6%)、新技术应用(24.2%)和旁白配乐(23.9%)等。
济南某高校研二学生鹿吉颖是个科普迷,一直以来对科普类纪录片情有独钟。“我很喜欢BBC(英国广播公司——编者注)制作的地球科普系列纪录片。相较而言国产纪录片在科普方面起步较晚,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但近几年推出的《超级工程》等兼具科技和人文色彩的纪录片,也让我觉得很赞!”
调查中,60.8%的受访者爱看人文地理纪录片,56.3%的受访者爱看人物传记片。其他还有:艺术纪录片(39.5%)、文化评论片(30.0%)、新闻故事片(29.6%)和政论专题片(26.6%)等。
58.4%受访者会到影院观看纪录片类型的电影
相比于其它类型片,58.8%的受访者认为纪录片的优势和特色在于知识量大,有利于拓宽视野;53.0%的受访者认为纪录片真实性强,原汁原味;44.1%的受访者认为纪录片兼具纪实性和艺术性;41.9%的受访者认为纪录片的优势在于客观记录,有历史和时代价值;32.2%的受访者认为纪录片题材丰富,包罗万象;17.0%的受访者认为纪录片有跨时空、跨文化的传播属性。
家住贵州的李敏是一名12岁孩子的妈妈,她会为孩子选择一些时长较短、内容轻松的纪录片观看,“休闲娱乐的同时又能涨知识,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陈润林介绍,在学校有关纪录片拍摄的课程上,老师会不断强调拍摄人员最好的状态是“在被拍摄者眼中消失”。“拍摄的过程中不能人为干预,要尽可能让被拍摄者忘记镜头的存在,以追求最贴近真实生活的记录效果”。
调查中,58.4%的受访者会选择到影院观看纪录片类型的电影,16.0%的受访者不会,25.6%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大多数人到电影院追求的是视觉冲击和精神放松,商业片往往更能满足观众在这方面的需求。”于哲鑫说,“但是每一份付出和用心都值得被肯定,我愿意走进影院支持纪录片电影,这是对创作者的尊重”。
40.2%受访者认为国产纪录片存在制作不够精良的问题
数据表明,受访者认为我国纪录片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制作不够精良(40.2%)和选题局限性太大(40.1%)。其他问题还有:资金匮乏(35.4%)、宣传推广手段欠缺(32.0%)、叙事技巧有待提高(21.3%)、发展缺乏统筹规划(21.0%)、创作人员流失(15.2%)和产业分散缺乏资源集中整合(14.8%)等。
“观众对纪录片的认知还很浅,哪怕不知道该看什么时,也很难想起‘纪录片’这一选项。”鹿吉颖说。
陈润林则认为,社会上浮躁的氛围同样不利于纪录片发展。“抱着急功近利和哗众取宠的心态,是很难拍好纪录片的”。
要促进纪录片发展,54.8%的受访者建议建立纪录片产业园区,50.5%的受访者建议出台关于纪录片产业的政策法规,46.6%的受访者觉得院线、电视台应该为纪录片提供相应的保护措施,43.5%的受访者建议制定统领性的纪录片发展规划,41.2%的受访者期待加强优秀纪录片的宣传推广,28.7%的受访者觉得应当加强纪录片创作人才的培养。
页:
[1]